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产业财经  Industrial Finance
28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摘 要:伴随金融市场创新,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以及金融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风险加大、挑战攀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审慎开展该项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总结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稳健发展的风险策略建议。关键词:表外业务;风险;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社会融资总体规模日益扩大,表外业务得到了显著进步。银行表外业务蕴含的诸多风险日渐暴露,对其开展严格、审慎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及风险特点进行剖析,提出该业务稳健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概况(一)表外业务规模持续攀升,增速有回落趋势根据央行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资料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额 338.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2%,增速较去年下降 7.15%。就总体规模而言,近年来表外业务量持续攀升,而从增速上看,呈现相对平稳且有下行趋势。就业务结构而言,金融资产服务类业务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55%,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64.9%下降到了2018年的55.8%。
表1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规模与增速年份银行业金融机构
表外业务余额余额分类
增速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资产
服务类
2016253.5219.0316.08164.6312.042017302.1118.3421.98186.0919.17%2018
338.42
20.66
24.46
188.8
12.0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二)表外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重头之戏目前,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与金融脱媒双重背景叠加下,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作用发挥日渐式微,金融市场融资格局正显著变化。我国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规模超过表内业务,2016年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09.16%(分母为法人口径资产),2017年这一数字为119.69%,2018年则达到了126.16%。据统计,表外业务收入占比重持续增加,对比而言,传统信贷业务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占比明显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呈上升态势,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非利息收入占比24.89%,同比上升0.6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表外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获利点
之一。
图1  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
(三)表外业务日益创新化与智能化
在互联网兴盛和移动通信技术创新的共同加持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呈现日益全球化、综合化、创新化、智能化特征,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物理制约,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业务种类更加丰富。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使得表外业务加速向传统柜台外延伸,交易渠道由计算机向手机演进,个人在通信终端上办理银行业务成为潮流,一方面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另一方面增进了客户体验。新型互联网技术逐渐实现了表外业务虚拟化、数字化的可能,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与整合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实现表外业务的智能化。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
江阴华士疫情最新消息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远超过传统存贷款利差的可观收益,同时也使银行面临了更大、更复杂的风险。特别是创新性金融衍生品具有传导机制复杂、高杠杆率高等特征,大幅增加了银行对表外业务正确决策的难度,若过度投机则有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还可能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导致金融行业甚至国民经济发生系统性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由市场价格或利率上下波动引起的,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权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关系着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获利水平和资产负债表外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由于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及开放程度的加深,利率、汇率、投资标的物价格波动常态化且传导机制复杂,导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类表外业务损益不确定性增加,以致经常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异常变动,使银行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风险,致使亏损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操作风险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及法规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卢鹏辉
(江苏民丰农商银行 214045)
Industrial Finance    产业财经
29
出现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风险,多发生在表外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例如结算、执行、管理、内部控制等过程中,均有可能伴随操作风险。表外业务隐蔽性较强,一方面,岗位、部门间风险约束机制不健全,容易使得银行操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开展高风险业务,带来操作风险。另一方面,表外业务要求操作者具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及专业性知识,若不符合相关能力和要求,将使得工作人员错误操作的可能性增加,无法给银行和客户及时止损或保证盈利空间。
(三)信用风险
落叶的忧伤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特指因为交易对手方或客户违约,致使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相关亏损的可能性,例如,担保类的表外业务多伴随未加保护的风险,当客户出现信用恶化、断供情形时,银行则被迫动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甚至赔偿,以致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此外在商业银行近年来推出的理财业务中,多数银行顾于市场份额稳固和良好形象的需要,实行100%的产品兑付,事实上,基于银行对表外理财资产所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并不充分,一旦理财产品爆发风险,银行将被迫应对盈利持续性和发展质量的双重考验。
(四)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呈现表外化管理特征,这有可能带来流动性无须扩张,增大泡沫风险。尤其是众多金融产品多采取杠杆化管理方式,另借助创新型金融工具为杠杆加码。过高的杠杆率为银行的稳健经营埋下了风险隐患。另外,期限错配也是流动性管理的又一挑战。资本的
逐利性同样适用表外业务,与之相对应的“短线长投”屡见不鲜。在市场看好时,表外业务资金错配不利方面会被隐藏,而随着市场看衰,错配风险的短板暴露无遗。
人猿星球前传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风险,如声誉风险、结算风险、法律风险等。在经济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也表现出各类风险叠加和交叉效应无限放大。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策略(一)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及时发现并尽可能低成本地化解风险,前提是商业银行在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对完备的风险预测、风险监测、风险预案等内部控制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有效规范应对风险的流程与操作,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信息共享,尽早发现各类损害违规行为,防范风险蔓延。在银行内部的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与监督等方面建立完善、完备且切实有效的制度,以“控险增效”为原则,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业务规则、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核算系统、信息交互系统等,严控业务人员风险敞口头寸,加强业务部门与中后台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计量模型,这不仅能够规范银行自身表外业务活动,而且还能使风险得到及时有效地监控,从而较好权衡表外业务的风险与收益。
(二)增强风险意识及业务能力
时刻紧绷风险意识这根弦可有效规避风险,过硬的专业素质则能及时监测风险并适时止损,故应增强管理层与运营人员的忧患意识、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自上而下树立依法合规的经营理念和“不敢违、不愿违、不能违”的合规风尚,对违法违规事件零容忍,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同时,利用多元化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不断加强行业交流,切实提高表外业务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及风险定价能力,从技术层面
识别或拦截业务创新带来的各类风险,为表外业务的良性健康
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三)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化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表外业务违规行为的监管处罚力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以“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围绕穿透式监管下足功夫,实时监测表外业务资金流动去向,堵塞金融机构通过开展表外业务违规将信贷资金投入禁止行业或领域。商业银行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的委外和投顾等业务,在造成金融市场杠杆率上升的同时,引发金融工具期限错配风险。因此需强化对通道业务、委外业务的约束和清理,推进金融去杠杆化,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响应国家出台的区域、产业政策,引导表外业务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挖掘内源式增长潜力,拓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新的盈利模式,严防资金仅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空转套利”的现象。
(四)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表外业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是表外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拦路虎”,风险隐蔽性使得信息披露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容易带来风险隐蔽性强的事件被漏判或忽视,因此迫切需要出台更加完善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相关制度。商业银行应量身定制更加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披露细则,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对于信息披露迟报、漏报、瞒报的行为严肃问责。以期各类报表数据完整、真实地反映表外业务经营的成果和损益。一方面使市场主体更为详尽、准确地了解银行表外业务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也为表外业务的穿透式监管与金融综合统计提供可靠信息,有利于监管当局及时掌握我国金融业表外业务的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五)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框架目前,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趋势,随之而来的各类风险不断滋生。分业监管模式应运而生,规则不统一、监管难度大,这其中既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又多发监管力度过猛问题,为有效应对混业经营可能引起的风险,必须努力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统一。表外业务自觉接受专业的监管部门管理,才能让不同类型机构差异化的资管、衍生品在准入运行条件、信息披露义务、投资者适当性等环节得到充分的监管覆盖。因此应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协调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框架,在统一监管规制、直接监控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监管问责方面有所作为,兼顾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进而实现控制表外业务风险混业传递的目的。
【参考文献】[1]冯彦明,李雨婷.互联网背景下银行表外业务发展[J].中国
金融,2019(22)[2]王晓芳,权飞过.如何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去杠杆、稳杠
杆,还是优杠杆?——基于表外业务结构性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9(09)[3]崔婕,李凯.上市银行表外业务存在流动性风险吗——后危
机时期嵌套信用风险的HLM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7(12)[4]钟震,孙莎.表外理财业务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7(07)[5]张俊清,王佃凯.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国际经验[J].银行
家,2017(02)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7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业务   表外   风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