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研究的趋势

一、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方法影响、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在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方面,东北少数民族文学逐渐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东北地域文学研究中被析出,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版块或文学系统也逐渐成为研究对象并成为新的学术关注点。在此过程中,马学良《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一文是较早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体系中析出东北少数民族文学,并特别以辽宁的满族文学为实例进行了阐述(《满族研究》1988年1期);赵志忠《东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尼山萨满》传说比较研究》则是较早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个案研究成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4期);隋书今在《〈满族文学史〉评价》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满、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朝鲜和锡伯等民族的文学已经开始了专门性研究,而《满族文学史》的面世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学习与探索》1991年6期);1993年周惠泉《东北古代文学研究小议》率先以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为关键词(《文艺争鸣》1993年3期);翌年,他又在《东北古代文学研究初论》中指出“东北夷”的许多少数民族在生产东北民族文化过程中创造出民间长诗、民间故事、英雄史诗“伊玛堪”之类的东北文学,是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学现象(《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2期)。与此相呼应,关纪新《1994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就《蒙古族文学史》等东
北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综述(《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3期)。之后,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个案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郭崇林发表了《中国东北地区赫哲、鄂伦春族与蒙古族民间英雄讲唱的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2期)、韩任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填补之作》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鄂温克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赫哲族文学》出版,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园地增添了三枝绚丽的奇葩(《博览书》2002年1期);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陈永春以硕士论文进行《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呼唤又以硕士论文《唐代中日文献中有关渤海诗文的整理与研究》开辟出古代东
不确定度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角度和视野、立足传播学理论方法和价值尺度,对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形式与媒介、传播功能、受众与传播效果加以研究,在描述说明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和构成要素的同时,评价揭示其文学发展意义,归纳总结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规律表现和理论质素等方面或层次的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在学科性质上属于文学传播学研究,因此,梳理国内外文学传播学研究的学术史是描述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国内文学传播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台湾叶美 的硕士论文《唐代的文学传播活动研究》和张保健《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4期发表的《论杜甫诗的新闻性》、邢建堂在《新闻研究》1995年2期发表的《汉唐时期的诗歌、小说——新闻传播的特殊形式》、徐枫在《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1期发表的《试论宋代文学的编辑与出版》,以及秦志希在《现代传播》1996年4期发表的《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和郭英德在《求是学刊》1999年2期发表的《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都是较早的文章,并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方面。对此研究状况,赵建国的《文学传播研究现状述评》作了概括: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逐渐在90年代中期形成气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进入21世纪后,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更为集中:沈文凡的《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及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与此相呼应,《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座谈会上,乐黛云、邓绍基、李修生、杨乃乔、陶文鹏、刘扬忠、李炳海、杨义等专家都认为或肯定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3期)。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吴刚的博士论文《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下的文学研究》提出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圈即森林草原文化圈包括东北文化区,该文化区的文学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板块;2010年高荷红在《满族说部传承圈研究》《满族说部搜
集史初探》《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辨析》,以及“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再发表《赫哲族史诗传统与“伊玛堪”》等文,形成东北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研究系列(《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范庆超、景志强以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系统为对象,研究东北14年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6期)。上述说明,至迟从20世纪80年代起,东北少数民族文学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体系或文学板块成为研究对象,被逐渐提出并施以或系统或个案的研究,而且在该过程中,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民间文学较之作家文学尤其受到学者关注,并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在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已经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学术领域中渐渐相对独立出来,并逐渐产生出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二、文学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
其新闻传播性》(《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3期)、王玫的《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文学评论》2001年3期)和《建安文学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张平仁的《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5期)、张次第的《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HP金牌服务
当代教育科学
育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赵逵夫的《从敦煌遗书与汉简看口传在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图书与情报》2004年6期)、林红的《中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现代情报》2004年10期)、张次第的《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2期)、王运涛连续发表的《略论创造性模仿和古代文学传播》(《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5期),以及周啸天的《以新闻为诗:杜诗的一大开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等,尽管还大多承继着上世纪主要从新闻传播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做法,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形成了领域化倾向,论文数量的积累造成文学传播学研究的质的飞跃,即古代文学传播学研究已逐渐发展为文学传播学领域,国内的文学传播学学科呼之欲出。
2004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简介该校新拓学科中国文学传播学。接着,笔者发表《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提出了创建文学传播学的构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之后,国内的文学传播研究和文学传播学理论体系建设次第展开;2006年霍有明、李永平的《文学传播学刍议》明确界定了文学传播学概念:文学传播学应该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甘锋的
学位论文《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则通过对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研究贡献的描述,分析阐释了文学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山东大学》2008年)。与此同时,柯卓英的《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则从学科理论体系入手,构建出文学传播学理论框架及结构体系(《新闻知识》2008年1期);杨立川的《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刍议》以文献梳理为基础,从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的关系出发,探究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在这些研究的推动下,李永平进行了《文学传播学论纲》的建构(《当代传播》2010年5期)。随着该领域研究推进,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成为文学传播学的理论焦点和学科支撑点(陈晓洁学位论文《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从文学传播学视阈研究当代文学也成为热点(吴海进《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7期);文学传播学的断代文学、区域文学、个案文学研究也次第展开。柯卓英的《文学研究领域中传播学理论运用探析——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例》对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艺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杨艳《当代文学的传播学视角》提出应该建立“作家(文本生产者)——传播者(媒介传播)——受众(文本消费者)”的文学关系(《攀登》2008年1期);朱秀清学位论文
《延安文学传播形态研究》对作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特殊阶段的延安文学之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接受主体等要素及其变化,以及独特的样本意义进行梳理、探索(《山东大学》2009年);张富莉《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西北大学》2009年)、邵杨的《〈西游记〉的视觉传播研究》(《浙江大学》2009年)、陈慧文《〈红楼梦〉在当代马来西亚的传播》(《复旦大学》2010年)、陆丹路《传播者与媒介的作用:论狄更斯作品在中国的传播》(《镇江高专学报》2011年2期)、张丹学位论文《明末话本小说传播技巧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都从文学传播学理论或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屈雅红《评柯卓英著〈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3期)和王兆鹏《评〈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人文杂志》2013年11期)则对既有的文学传播学著作的传播学本土化价值给予揭示和称赞。
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也在此际出现。龙珊的《文学传播学视阈中的〈阿诗玛〉》借鉴“拉斯韦尔模式”理论,追寻《阿诗玛》传播的嬗变历程及成因,并以此寻繁荣民族民间文学的新路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李思思《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学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2期)指出少数民族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者和读者的文化差异、民族意识等不同因素,而导致其作品常常被“误读
”,导致少数民族文学被边缘化等困境;杨光宗、龙亚莉《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思考》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的新媒体发展及应用,对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媒体平台提出了建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7期);石曼婷《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综述》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考察描述,揭示了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及其发展传播(《神州》2013年14期)。
三、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内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始于近年,吴刚《明清小说在东北少数民族说唱文学中的传播》从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变化等角度说明东北的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文学与汉文学的密切交流与融合(《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1期);2012年笔者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构架》和2015年《东北少数民族文学及其传播研究》提出从传播方式、传播类型、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等方面考察东北少数民族文学,揭示影响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的主要因素,以及在研究方式方法上做到多向度、多层次的考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1期);程燃学位论文《清代满族礼俗的文学传播研究》描述清代文学对满族礼俗的传播现
象,归纳并揭示清代文学在传播满族礼俗方面的有关规律或理论质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韩春丽《浅谈东北地区满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研究》以满族民间文学为例证,对其传承过程进行描述说明(《北方音乐》2013年5期)。在国外,具体的文学传播学成果尚较少,有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涉及到文学传播思想。如德国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及社会》(1961)主张的文艺传播研究的基本主题、理论原则和研究范式,以及提出针对文艺传播问题的批判性、跨学科研究方法中涉及到一定的文学传播学理论问题;美国论查尔斯·霍顿·库利以大量的文学和历史的资料为佐证阐述其传播思想,其中包含了一定的文学传播思想;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对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中施为言语的有效性、陈述言语、意图、他者、意识形态等诸多重要理论问题的阐释也与文学传播研究有关。
因为文学传播学作为学术热点和新学科领域,是一个具有学术前景的发展空间。尽管学界在个案文学传播研究、断代文学传播研究,以及学科理论和框架构建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其中不乏有学术深度的论著;但是从研究倾向看,现有的文学传播学研究大多偏重于对文学传播技巧的描述,或者注重对文学传播渠道、方法以及行为的研究,还更多地局限于对文学传播表象的探讨,体现出单一的从传播学到传播学的研究倾向。这说明文学
传播学研究还有很大的可以开拓的空间,处于等待挖掘、整理与探索的研究方面还很多,尤其是文学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跨学科研究还刚刚起步。显然,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研究是受这一学科发展的程度影响的,因此,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但数量少,而且也缺少深度,还处于作品个案传播研究的层面。
氨基酸螯合物在此背景和趋势下,选择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成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表象研究的基础上,侧重探讨隐含在这些传播技巧、渠道和传播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因素,探讨制约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方向及其效果——诸如文学的内容、形象、政治及其象征性等核心范畴,进而理解和把握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深层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以下几方面独到的学术价值。
从学识价值的角度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价值有四:一是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可以扩展原有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意义空间,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文化背景和文学经验、文学成果交流;二是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复杂的传播过程和主要环节、构成要素进行研究,这种超越文学史层面的文学传播学研讨,在构建出东北少数民
产能分析族民间文学传播理论体系的同时,归纳总结出一定的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规律和理论质素,为文学发展、文学传播提供学术支持,推进文学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进程;第三,对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中诸如传播者、传播形式、传播媒介、传播功能、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理论分析,提出建设性对策;四是积极创新和构建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新的传播体系,以此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术话语权。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23: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65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研究   传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