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北文学对满—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兴起与重构

文学研究
当代东北文学对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兴起与重构
刘春玲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 要: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当代东北文学兴起了大量的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㊂满 通古斯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文化是其代表文化之一㊂当代东北作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浸润和升华的基础上,在文学书写中彰显了满 通古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㊂满 通古斯语族的民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民族口承文学的嵌入和重构来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㊂同时,汉族作家的跨民族书写不仅激活了满 通古斯语族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也蕴含了对古老文明造成巨大冲击的现代文明的质疑㊂
关键词:当代东北文学;满 通古斯文化;萨满文化;文化寻根;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刘春玲(1973 ),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从事东北地域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满 通古斯文化与现当代东北文学研究”(18ZWB192)㊂D
OI 编码:10.13356/jki.jdnu.2095-0063.2021.03.005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3-0035-08 收稿日期:2021-02-08
中国东北寒冷的冬季㊁纵横的山地㊁宽广的平原㊁淳朴的民风㊁众多的民族㊁多样的文化,以及东北人魁梧的体魄㊁豪放的性格㊁坚强的信念,在这种自然㊁地理㊁人文场域下发生的东北文学必然会带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东北文学的地域文化印记中最为独特的是对满 通古斯文化的传承和重构㊂满 通古斯文化是包含世居在东北的满㊁锡伯㊁赫哲㊁鄂伦春和鄂温克五个民族的满 通古斯语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他们信仰的萨满教在东北地区已从原始宗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浸透了萨满教精神的民间萨满文化,给东北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萨满文化已成为满 通古斯文化的代表性文化㊂后来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不同的移民文化和诸如满 通古斯文化等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塑造出东北文学和文化风貌的东北地域文化㊂因此,东北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秉承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特性㊁气质和风格,尤其是当代东北文学对满 通古斯文化的书写更是凸显出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特质㊂作为当代东北文学独具一格的文化书写,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它是满 通古斯语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伦理碰撞交融的结果,并且在文学艺术构思㊁情节叙事艺术㊁文化审美意识等方面都体现出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㊂
一㊁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反思与兴起
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家因为背景文化的浸润必定会形成不同地域的文学风格㊂从而,现代东北作家在表现东北大地特有的雄壮与豪迈气息的同时,第41卷 第3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41 No.3 2021年05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21 
还凸显了东北地区独有的带有神秘和魔幻彩的满 通古斯文化,如萧红的‘呼兰河传“㊁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㊁穆木天的‘旅心“‘流亡者之歌“都蕴含着满 通古斯文化的万物有灵思想㊂但是,现代东北作家认为满 通古斯文化是愚昧的封建文化,进而对其采取了文化批判的态度以及排斥和否定的心理,在文学创作中对满 通古斯文化的书写主要是反映出其代表文化  萨满文化对东北人民的戕害㊁麻醉和愚弄㊂随后在当代文学的前27年中,国内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是反映革命现实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题材,如‘红旗谱“‘苦菜花“‘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从而当时的东北文学对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基本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㊂
雅园玉道1980年代,中国文学界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思潮㊁反思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后,文学创作又转向了民族文化传统,开始重新探究㊁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了文化寻根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则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下顺势而生㊂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韩少功认为: 文学有 根’,文学之 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㊂”①那么,寻根文学中所说的 根’是指什么呢?针对这个疑问,鲁枢元给出了比较客观的答案: 以我的理解, 寻根文学’是以文学创
作探寻文学以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久久失去的 文化之根’㊂”②因此,可以理解为寻根文学实质是写文化,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从而寻根文学被视为一种泛文化思潮㊂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这里的文化应该强调的是伴随作家成长的文化结构,即作家的故乡地域文化,正如寻根文学作家郑万隆所言: 每一位作家都应该开凿自己脚下的 文化岩层’㊂”③
郑万隆的故乡黑龙江爱辉是地处祖国边陲的满 通古斯语族传统聚居地区,浸润他成长的满 通古斯文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赋予了其文学作品的神性和灵性,而神秘的满 通古斯文化则成为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素材㊂毫无疑问,郑万隆脚下的 文化岩层”则是涵盖满 通古斯文化的东北地域文化㊂郑万隆在短篇小说‘黄烟“中描写到,千百年来一个古老的森林部落在每年山中 黄烟”升腾时,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倒在地,并把一年之中收获的最宝贵礼物奉献给神灵, 黄烟”已成为了部落信仰的图腾,而部落中的一个少年却对此心生疑虑,冒着生命危险查明了 黄烟”的实质,却无法逃脱被族人处死的命运㊂而在‘我的光“中,郑万隆塑造了信仰萨满教的鄂温克族老人库巴图和热爱大自然的现代生态科学家纪教授,前者的自然崇拜信仰和后者的现代环保意识经过碰撞㊁对抗后产生了共鸣,体现出原生态的满 通古斯文化在生态环保意识方面仍然具有先进性,其对自然界的感恩和敬畏非常值得现代文明借鉴㊂郑万隆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寻根小说里散发着浓郁的满 通古斯文化韵味,但是作家对满 通古斯文化的态度却表现出了两面性:一方面批判其愚昧落后,另一方面则颂扬其所蕴涵的现代生态思想,对满 通古斯文化体现出了一种爱恨纠缠的矛盾心理㊂
同郑万隆对满 通古斯文化的矛盾心理不同,满族作家朱春雨在‘血菩提“中试图通过文化寻根寻出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并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求民族性,以完成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自觉审视和反思,从而精炼出满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民族性的优劣㊂‘血菩提“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上山下乡的学生队来到了位于长白山内一个叫巴拉峪的满族后裔聚居的小山村进行文化采风,并由此引发出1930年代在这片密林深处发生的抗日联军㊁土匪㊁日本鬼子之间的恩怨情仇㊁残酷斗争的故事㊂其间作家进行了大量的满 通古斯文化的书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
①②③韩少功:‘文学的 根”“,‘作家“1985年第4期,第3页㊂
斗齿
鲁枢元:‘从 寻根文学”到 文学寻根”:略谈文学的文化之根与自然之根“,‘文艺争鸣“2014年第11期,第20页㊂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第46页㊂
当代东北文学对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兴起与重构
写,文中穿插了各种有关巴拉峪人生活习俗㊁萨满教系列宗教仪式㊁民族禁忌文化㊁图腾崇拜等信仰观念和民族语言等的描摹,体现出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和反思㊂主人公之一的萨满爷一生都生活在巴拉峪,年轻时担任过抗联的地下交通员,饱受萨满文化的熏陶,最后成为巴拉峪人的最后一位萨满,从他身上折射出了巴拉峪人百年的历史变迁以及渐行渐远的民族记忆㊂值得一提的是,
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并不突出,但是却体现出了当地民族文化积淀下来的
民族性”,在萨满爷㊁关葫芦㊁魄喜涛㊁张九十三等人物的背后是由内及外操控着他们的族文化,映射出古老文化仍然具有勃勃生机㊂
文化寻根或者在寻根中到族归属的自我认同并不是寻根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文化寻根也不是要完全回归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重新阐释,摒弃原有愚昧落后的文化元素,进而为迷失方向的现代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探寻到适合的文化接受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构筑起一座通往文化建构的桥梁㊂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在当今文化趋同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展示出古老文化的勃然生机,于豪迈粗犷中突出奋斗不止的精神旨归,并在民族文化叙写中通过文化重构来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支点,从而进一步拓展文化审美空间,表现出厚重的民族文化特征㊂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对传统文化中积极文化基因的发掘以及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东北文学中开始大量书写满 通古斯文化及其他民族的萨满文化,且书写维度也由寻根文学常识化书写的他者言说转向了体验式书写的自我表述,如迟子建于200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由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 我”用一天的时间讲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满 通古斯文化的体验式理解㊂昳岚在201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雅德根:我的母系我的族“中同样采用了自叙式的叙事艺术,讲述了达斡尔族萨满苏如勤的后代衮伦是怎样从现代知识分子一步步趋近传说中神秘萨满的㊂昳岚是一位达斡尔族女作家,虽然达斡尔族不属于满 通古斯语族,但是达斡尔族也是世代居住在东北㊁信仰萨满教的少数民族,达
斡尔族的萨满文化与满 通古斯语族大体相同㊂除此之外,刘庆于201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唇典“㊁郭雪波于201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大萨满之金羊车“㊁胡冬林于2003年发表的散文集‘鹰屯  乌拉田野札记“等新世纪作品都对萨满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书写㊂
二、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升华
满 通古斯语族㊁达斡尔族和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萨满教㊂萨满教的产生是满足北方少数民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多重需要的结果,在当时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具有不可或缺的精神作用和价值㊂在北方少数民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萨满教精神及其衍生的文化左右着他们的衣食住行㊁思维方式和精神活动㊂因此,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不但与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还多方面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体现出超越时空的多重价值㊂萨满教的核心观念之一是自然崇拜,体现出了人类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㊁人类个体㊁以及个体自身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共生观念,凝聚着北方少数民族先民对自然界与人类本身的自省㊁朴素认知,映射出萨满教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科学性,构成了北方少数民族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互利共生的思想基础㊂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㊁渔猎和采集生活,把自然界当作哺育氏族生存发展的母体和视自身为自然之子,将所获得的生产生活物资均视为大自然对自己的恩赐,在生产活动时对动植物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并本着够用即可的原则有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对自然界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和尊崇之心,因此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萨满教观念㊂在萨满教的信仰
文化中,日月星辰㊁山川河流㊁草原湖泊㊁花草树木㊁飞禽走兽等世间万物均有生命和神性,因此演
变出多种禁忌文化,这种古老纯真㊁朴素自然的原生态环保意识抑制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索
取,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㊁维持生态的作用,体现出促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㊂
清朝在入主中原后,把世居的白山黑水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并将长白山尊为 圣山”,并封禁了
二百余年,充分体现出当地族的自然崇拜观念㊂满 通古斯语族㊁达斡尔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
族在萨满教自然崇拜观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把大自然以及世间万
物都视为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能够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㊁互利共生,形
成了系列能够调节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禁忌文化,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㊂若将萨满教的
这些观念置于现代语境中,会发现他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㊁合理性和科学性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主体文化对多元文化的渗透㊁融合㊁解构㊁重构以及重塑过程,最终形成了中
胜利油田局域网
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㊂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既产生了董仲舒 天人感应”的哲学思
想,也有荀子提出的 人定胜天”理论,但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
践中形成的对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主导性认知,也是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核之
一㊂我国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易传“写到: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抽油机节能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㊂”①这是古代先贤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阐述㊂继而,孟子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将其扩展到思维领域,孟子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㊂知其性,则知天矣㊂”②庄子认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③重点突出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㊂在宋㊁元㊁明㊁清时期,程朱理学,许衡㊁王阳明㊁孙奇逢等都继承和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㊂尽管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
迭频繁,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灿若星辰㊁百家争鸣,但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自始至终贯穿于中
国社会的发展㊂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千百年来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原的汉文化始终在交
汇中相互碰撞㊁融合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哲学思想也同样相互渗透交流,萨满教虽然发生并传承
于祖国边陲,但却兼具包容与开放的显著特征,因而萨满教中万物有灵㊁自然崇拜的观念也充分
凸显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思想对其的浸润与升华㊂
新时期文学以来,随着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兴起,尤其是针对其代表文化萨满文化的文学
创作,无论是汉族作家还是少数民族作家对这一古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向都聚焦在一个
共同点之上,即基于萨满教自然崇拜观念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㊂郑万隆
在1980年代的作品中虽然表现出了对满 通古斯文化持有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但是在‘我的
光“中通过纪教授的视角对鄂温克族老人库巴图的自然崇拜观念给予了赞赏,并肯定了萨满教的
稻壳灰
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㊂作为使鹿鄂温克人的第一位作家乌热尔图在1980
年代至1990年代创作了许多具有浓郁满 通古斯文化气息的文学作品,由于萨满教万物有灵㊁
自然崇拜思想已经根植于每一位鄂温克族人的内心深处,从而在他的字里行间总是渗透出对自
然界的敬畏之意,表达出强烈的生态意识㊂乌热尔图在小说中叙写了许多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界
的破坏,他对工业化持批判态度的根源是采伐者对原始森林无底线的开发,从而导致林区自然资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
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系统处于紊乱状态㊂在‘你让我顺水漂流“中乌热尔图写道: 这是一片糟透
了的林子,山上的树早就被砍光了,就像被剃得溜光的死人脑袋,地上别说苔藓了,就连蘑菇都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1
①②③刘彬:‘ 易经”校释译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3页㊂
孟子:‘孟子“,吴天明,程继松,评析,武汉:崇文书局,2012年,第249页㊂庄子:‘庄子“,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39页㊂
当代东北文学对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兴起与重构长了㊂”①在这片被砍伐的林子里,外来人为了灭鼠投放了很多老鼠药,导致前来觅食的驯鹿由于吃了老鼠药而被毒死㊂在‘老人与鹿“中老人没有等到归来的鹿,周围砍伐树木的电锯轰鸣声使鹿受到惊吓而四散奔逃,难闻的工业化生产的味道弥漫在鹿栖息地的上空㊂看到此情此景,老人不由自主地淌下了伤心的眼泪,最后摔倒在地上,把脸贴在地面上,向自己的挚爱并已远去的自然和谐家园告别㊂郭雪波在‘大萨满之金羊车“中也把生态文学和萨满文化联系在一起,在文中展现出了多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画面,并抒发了对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行为的痛恨之情,如小说中贪婪的努克为了一己之利,对翁格都山的掠夺性开发采取了纵容的态度,最后他在乘坐萨满专用的 金羊车”时被飞来的巨石砸死,暗喻违背自然和神的意志就会遭到天谴和惩罚㊂迟子建通过笔触同样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表示担忧,同时也由衷地赞赏了鄂
温克族对自然的敬畏㊁尊崇和感恩之心,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写到: 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㊂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②小说通篇充溢着浓厚的生态意蕴,表达出鄂温克族对自然的礼赞与敬畏,以及对渐渐远逝的和谐自然家园的珍惜与怀念,体现出了满 通古斯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㊂
三、民族记忆的嵌入与重构
满 通古斯语族中鄂伦春㊁鄂温克和赫哲族是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都采取口承传播的方式,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口口相传中进行世代传递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 口传”方式日趋没落,能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老一代人日渐凋零,面对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体现民族文化的神话传说㊁民间故事逐渐失去继续传承的兴趣,导致传统的民族记忆将面临因失去传播途径而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危机㊂以乌热尔图为代表的满 通古斯语族作家充分了解传统口承文学对于传承本民族文化血脉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自觉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将民族丰富的传统口承文学作为滋育满 通古斯文化书写的重要文化资源㊂通过书面创作对这些口承文学进行文学艺术加工后,将其重构成具有神奇㊁荒诞㊁魔幻彩的故事嵌入到文学创作中,除了实现传承民族记忆外,还有益于渲染小说的神秘彩和营造 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来激活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有利于形成独特的诗性浪漫叙事艺术风格㊂
乌热尔图是采用汉语书写的当代鄂温克族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特点是对鄂温克族口承文学资源的充分运用㊂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中,乌热尔图会随时地嵌入鄂温克族的口承文学以及蕴含其中的诸如熊㊁鹿等具体形象,在保留这些形象原有的各种特征以外,会根据情节构思来拓展这些口承文学的初始意义㊂乌热尔图在‘丛林幽幽“中,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鄂温克族关于熊图腾的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并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了重构,凸显出小说的神秘彩和浓郁的民族性㊂‘丛林幽幽“中 熊娃”额腾柯是奇勒查部族猎人阿那金和乌妮拉的儿子,乌妮拉怀孕时曾经被一头熊在她隆起的肚子上按下掌印,继而额腾柯出生后他的后背就带着一个巨大的熊掌印,并且浑身长满黑毛㊁尖利的牙齿,具有喜食蚂蚁等异于常人的特征,被托扎库萨满认为是鄂温克族祖先  熊的化身,后来与母亲一起拯救了整个部落㊂鄂温克族人认为①
②乌热尔图:‘你让我顺水漂流“,北京:作家出版集团,1996年,第121页㊂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47页㊂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2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4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民族   文学   东北   传统   作家   书写   生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