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定位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定位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 %。BPPV耳石复位技术已经成熟,成功复位的基础是对耳石累及半规管的准确定位。目前BPPV的定位诊断和复位都基于医者目测患者的眼震,但旋转性眼震的方向常常不易辨别,加之一些细小眼震容易被肉眼所忽略,影响了BPPV的定位诊断和后续复位。近年来,视频眼震电图(VNG)的普及应用使眼震方向的判断更加客观、方便。我们将其与BPPV诊治相结合,更直观、客观地记录和分析患者在各个体位的诱发眼震,利用眼震图对BPPV进行准确定位诊断和疗效评估,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也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和科研工作。
carhub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 年4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诊断为BPPV
的患者 126 例,其中女性85例(67.5%),男性 41例(32.5%),平均年龄为54岁(17~78 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 1 天 ~20 年,平均 59 周。 1.2方法
1.2.1常规检查
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包括眩晕发作情况、既往史(尤其是相关的耳科疾病史、耳毒物应用史、外伤史)、家族史,并进行常规耳科检查。应用VNG(法国Synapsys)进行常规眼震图检查及变位试验、冷热试验等,VNG图上红为水平相,蓝为垂直相。对可疑中枢病变患者行相关检查除外中枢性眩晕。
1.2.2变位试验
(1)Dix-Hallpike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戴视频眼罩,检查者于病人后方,双手扶其头部向患侧转45°,并协助其迅速变为仰卧位,使头向后悬于床沿外,与水平面呈30°,头位始终保持该侧转45°不变,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并通过眼动监视窗口及眼动描记曲线图观察有无眼震及其方向,至少观察1分钟或者待其眼震消失为止。然后迅速使患者坐起,继续观察眼震情况。再以同法检查对侧。
(2)滚转试验(roll test):患者戴视频眼罩,仰卧头屈曲 30°,头快速向一侧转动90°并保持此头位 2分钟,然后头回转正中位,保持此头位2分钟,再快速向对侧转90°并保持此头位2分钟,在这三个头位均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并记录、观察眼震出现情况。
1.2.3诊断依据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灵媒百科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 (2006年,贵阳) ,结合患者病史及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两项体位检查所诱发的眼震情况做出诊断,并排除中枢性病变。BPPV分为四种类型:
2010湖北高考数学(1)后半规管BPPV(PSC-BPPV);
(2)前半规管BPPV(ASC-BPPV);
(3)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
(4)混合型BPPV。
2.结果
2.1不死的中国人本组资料中PSC-BPPV 98例(78%),HSC-BPPV 17例(13.5%),其中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SC-can)13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HSC-cup) 4例,ASC-BPPV仅5例,另有6例为混合型BPPV,均为HSC合并同侧PSC-BPPV(表1)。
2.2 28例PSC-BPPV在悬头位观察到反转相眼震,该眼震与回到坐位时诱发的眼震同方向,但其时程和强度均低于Dix-Hallpike悬头位和坐位诱发的眼震。而在HSC-BPPV、ASC-BPPV及混合型BPPV患者中未观察到反转相。印刷界
2.3 总结分析126例BPPV患者的眼震图特点,根据各试验体位诱发眼震方向与受累半规管的对应关系,得出如下眼震图定位方法。
垂直半规管-BPPV时,Dix-Hallpike试验悬头位诱发旋转性眼震呈现在VNG上的眼震垂直相向上,坐起时反转向下,可判断为后半规管管石症(PSC-can),反之为前半规管管石症(ASC-can);同时悬头位眼震水平相向左,坐起时反转向右,则可判定右侧为患耳,反之左侧为患耳。以检查者观察患者悬头位诱发旋转眼震的旋转方向,右侧PSC和ASC-can患者均呈逆时针旋转,而左侧PSC和ASC-can则均呈顺时针旋转,坐起后反向;以眼球上极为观测点, PSC-can眼震旋转向地, ASC-can眼震旋转离地(表2)。HSC-BPPV时,滚转试验向左右侧转头均可诱发出水平性眼震,HSC-can诱发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并且患侧转头诱发的眼震强;HSC-cup诱发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并且患侧转头诱发的眼震较弱(表3)。
3讨论
目前BPPV的临床诊断除了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对受累半规管初步判断外,主要依靠裸眼或弗氏镜观察患者变位试验诱发眼震来判断受累半规管。随着BPPV研究的深入,传统诊断技术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BPPV受累半规管的定位诊断和复位,如很多情况下诱发的眼震较细弱,容易被检查者所忽略;在HSC-BPPV,两侧强烈程度难以辨别;还有学者认为在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眼震情况不同,并且患者当时诱发眼震资料无法保存等。因此,探求更加精确、客观、便捷的耳石定位方法已经成为BPPV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之一。本研究显示,在各诱发体位眼震图上眼震方向与受累半规管存在对应关系,因此2D-VNG眼震图对BPPV同样具有明确定位诊断价值。
VOR的基本功能是在头部运动过程中使眼球作反向运动(慢相)以保证清晰视觉,随着该慢相眼动幅度增加启动中枢矫正机制,使眼球快速反向运动(快相)以扑捉注视视野中的景物。头向右转时,R-HSC内淋巴向左相对运动流向壶腹,根据Ewald定律,该侧壶腹嵴毛细胞放电增强;而L-HSC内淋巴离壶腹运动,该侧壶腹嵴毛细胞放电减弱,双侧神经冲动通过前庭神经核以及动眼神经核引起左外直肌和右内直肌同时收缩,同时左内直肌和右外直肌松弛,眼球缓慢左移(慢相),待左移至眼动中枢矫正机制启动使眼球快速右移(快相),表现为眼动快相与头动方向相同,即“眼震与头动同方向”。VOR的作用使其他方向的头动
与眼震之间同样遵循“眼震与头动同方向”的效应。
由Flourences定律可知,眼震平面与受刺激半规管平面相同,HSC受刺激产生水平性眼震,PSC/ASC受刺激产生旋转性眼震。以R-HSC-can为例,滚转试验头正中位,耳石位于HSC远离壶腹的近单脚处,当头转向右侧时,右侧HSC单脚位置抬高,壶腹降低,耳石带动内淋巴向壶腹流动为强刺激,这与生理状况下头右转时内淋巴流动方向相同,所以诱发眼震也与之相同,即头转向右侧诱发右向眼震 (向地性眼震)(图1);反之同理,但头转向左
侧时,耳石向单脚处运动并带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为弱刺激,与生理状况下头左转时内淋巴流动方向相同,诱发左向眼震 (向地性眼震) (图2),且右向眼震强于左向眼震。因此生理情况下的“眼震与头动同方向”规律同样适用于病理情况下的管石症,即表现为诱发眼震与滚转试验转头方向相同。同理推出L-HSC-can眼震情况。因此当患者滚转试验阳性,在眼震图上观察到与转头方向一致的眼震时,可判断为HSC-can,以能够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从视频窗口(或裸眼)观察可见两侧转头均为向地性眼震。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2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37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眼震   诱发   患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