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大营 了解裘皮文化

走进河北大营 了解裘皮文化
  
  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因明代燕王南征在此设大营而得名。现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6.5万。裘皮加工是这里的传统特产业。因商末丞相比干在此制裘,故这里是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悠悠3000载,辉煌贯古今。古之皇封天下裘都,今之闻名全国皮草之乡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使这一传统产业发扬光大,荣盛繁昌。皮毛已成为此方百姓的致富宝业,枣强经济腾飞的翅膀。
  新的世纪,新的机遇。县委、县政府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谋划营皮新蓝图,打造和谐新社会,铸造营皮新辉煌。
  五湖四海客,裘乡众嘉宾。要了解大营,必先了解营皮,要认识营皮,请先识裘皮文化。
  历 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833uu
  裘祖技艺,泽及后尧,裘皮文化,源远流长。
  远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猿相揖别,几块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由蒙昧进入文明,在围猎野兽以解饥餐的同时,也用兽皮御寒遮羞。由此,人类开始了利用皮毛作衣服的历史,揭开了裘皮文化的序幕。
  比
  据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大营一带)。相传,商末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当时此处,遍地荆棘,野兽肆虐,比干贴出告示,励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反复泡制,终于发明了热皮技艺,使生硬的各种兽皮变成柔软的皮张。进而将不同泽、不同毛眼的皮张分类缝制成衣服,是为裘服。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遮民,为人乐道。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将狐狸皮熟制后做成袍袄献给纣王御寒的故事,就是比干制裘的佐证。
  后比干进朝为相,忠言谏君,声望极高。因纣王荒淫无道,听信妲己谗言,被逼剖腹摘心而死。乡民们不仅对比干的忠烈赤诚精神所感动,更为他传授制裘技艺而或感恩戴德。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比干庙一座,以示纪念。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艺,延续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营一带百姓。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世代供奉。1994年大营镇政府投资重修比干庙,使之香火不断。
  在全国几处比干墓、比干庙遗址中,大营比干庙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纪念的。
  因此,大营无疑是中国皮毛业的发源地。
  比干制裘时,曾在枣强县大营镇比干公园用这口古井的水熟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皮张,因此枣强大营是世界上熟皮技艺传播最早的地方。
  秦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秦始皇封裘都的故事就来自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征百万农夫修长城,并派大将蒙恬监督。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春去冬不回。孟姜女徒步千里送寒衣。途经大营遇上大雪,因冻饿昏倒在磨棚里,被大营南街一皮匠所救。恢复健康后,大营父老送孟姜女上路,不仅送她一身皮衣,还让她给丈夫带去一身裘服。
  孟姜女到长城后,听说丈夫已死被垒进长城,便号淘大哭,哭倒长城四十里。秦始皇巡长城时,听蒙恬说到这一奇事,亲见孟姜女,并欲纳她为妃。孟姜女机智多谋,假装答应,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为感谢大营父老救命之恩,要求封大营为天下裘都。秦始皇点头答应,并下诏。从此,大营便有了天下裘都的美称。
 
  明、清两代几百年是大营裘皮的兴盛时期。
  元末明初,大营周围上百个村庄就相继发展起了裘皮业。这时的大营裘皮已小有名气,成为朝廷贡品,有一品窝道,二品貂之说。大营因皮毛名扬天下,皮毛因大营奕奕生辉。
  郑和下西洋时,营皮就与苏州绣品、景德镇瓷器等一同漂洋过海,到达沿途各国,并以
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考究、款式新颖、泽协调的特点,赢得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
  清道光20年(1840年)营皮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皮货商人云集大营,售生买熟,出皮购裘。可谓四海商贾集大营,举步可得天下皮。呈现了怀铁二中“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华景象。英、俄、德、法、葡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立货栈、商行,从事交易,使大量的营皮远销海外。
  萧
  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日寇侵华,在血雨腥风中,一些货栈作坊倒闭,匠人们或投身抗日,或从事农耕,或逃到港、澳、南洋。营皮处于萧条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营皮,政府把仅有的几家皮店合并成立大营皮毛部1958年扩建为地方国营大营皮毛厂,县城也建了枣强县皮毛厂,皮毛业开始复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两个厂垄断全县皮毛业20多年,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营皮,作为免检产品,在远销海外中产生重大影响。
  悠悠3000载,辉煌贯古今。源远流长的裘皮文化,继往开来的营皮子孙,他们励精图治,勤劳发奋,以振兴皮毛产业为天职,以弘扬营皮文化为己任。在新形势下取得了天下裘皮看大营,营皮今人超古人的骄人佳绩。
  先秦典籍中的皮草
  《礼记·礼运篇》:昔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意思说,先民们在没有麻织品和纺织品之前,用鸟的羽毛、兽皮做衣服。
  《墨子·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干草)。
  《慎子·知忠》:国模杨玉玲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腋)。意思是纯白的狐狸皮裘服,不是一只狐狸的腋毛做的。后来这句话演变成成语集腋成裘,即以少聚多的意思。这句成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拼缝兽皮的认识和熟悉程度。拟合优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四、五百年的社会历史风貌。在风、雅、颂三大类诗歌中都有对皮草的歌咏。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请看以下四篇:
  《召南·羔丰》是诗经中关于皮草专咏的首篇。一共三章,它是这么唱的:
  1.羔羊之皮,素丝五沱(tuo)。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2.羔羊之革,素丝五域(yu)。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3.羔羊之叶吁蓬(peng),素丝五综(zong)。委蛇!委蛇!退食自父。
  沱、域、综,相当于今天的纽扣。当时为对襟,中间各缝上五条丝绳,穿着时打上结。素,白。委蛇!俗语叫马蛇、四脚蛇。父是指官府衙门。这三章对贵族斥责的歌,翻译成现代文字,可以这么唱:穿着羔羊皮袄的人们,看上去雪白亮丽,加上编得奇巧的五个丝扣,更是美得很,可惜他们不过是一些令人讨厌的四脚蛇。重复咏诵,层层深入,这是诗经的一大特。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3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2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皮毛   营皮   技艺   兽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