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线缆品类管理中心

亚洲动物保护基金会一、应用企业简况(包括企业所属行业、规模、所有制类型等),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模式的主要特点。
1.企业规模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上海地区电力输、配、售、服务业,统一调度上海电网,参与制定、实施上海电力、电网发展规划和农村电气化等工作,并对全市的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进行监督和指导。公司管辖的上海电网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前缘,北靠长江,东临东海,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供电营业区覆盖整个上海市行政区。
截至2018年底,公司直接管辖各类电网企业、发电企业、施工、科研、能源服务、培训中心等单位27家,共有职工13366人,代管单位1家。服务客户1057.92万户。共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46座,变电容量1704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74万公里,全市发电装机容量为2524.82万千瓦,最大市外来电1676.2万千瓦,最高用电负荷3268.2万千瓦,年售电量1325.83亿千瓦时。
2.供应链模式
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展开建设,具有系统、严谨、高效特点,且符合供应链实际发展运行规律的管理体系, 2018年以来,特别是“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新战略目标提出以后,国家电网公司以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智慧决策、行业引领”为目标,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手段创新,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新技术,建设现代智慧供应链,实现采购精益规范、供应精准高效、质量稳定可靠、全链条数据融通、内外部高效协同,深入推进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数据智能应用,并与之相配套,建设打造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国家电网公司现代智慧供应链管理体系由组织运作体系、核心业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四个部分构成。组织架构体系包括权责明晰的组织架构、集约协同的运作模式、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核心业务体系涵盖智能采购、数字物流、全景质控三大业务链,各业务相互衔接、内外高效协同,改善供应链运营效率和效益,实现有序运作、智慧运营;风险防控
体系贯穿供应链运营全过程,从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环节入手,确保供应链运营风险“可控、能控、在控”;支撑保障体系以质量检测中心、供应商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法规制度、标准化建设、专家人才培养为管理支撑,保障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化。四个体系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协调推进,有力支撑现代智慧供应链健康高效有序发展。
3.营销模式
为了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能源政策,特别是电力行业的相关政策,确保电力能源的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应用。国家电网营销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快速提升,电力能源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国家电力网络的营销是确保社会能够广泛使用电力的重要方式,能够保障消费者享受到相关的电力资源服务。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营销的过程中,国家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时期同步开展电力能源供应和结合改革,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面临发展变革
黄岩蜜橘栽培起源于什么时期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快速发展,社会市场环境也在同步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对电力能源的需求程度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因此,国家电网公司的营销策略也应积极结合,反映出人民众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和日趋变革的社会环境,对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电力及电量进行合理科学的目标引导和控制。
(3)提供社会服务
电网营销部门按照既定政策向社会用电用户提供电能,这一服务是面向公共的,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质、社会性质以及服务性质。国家电网营销的过程,一定要与社会的营销过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及探索,为家庭电网提供良好服务,并且满足社会用电需求。
为适应营销发展新形势,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坚持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形成“客户导向型、业务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机构扁平化、管控实时化、服务协同化”的“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建立24小时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平台,形成业务在线监控、服务实时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持续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业务管控能力,提高营销经营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
二、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要解决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或者行业内存在的影响物流效率的突出问题。
任建宇案
1. 建设背景梅契尼科夫
一是由国网公司内部物资业务向全供应链端到端的业务转变,涉及的业务种类、数据量和紧密度大幅增加;
二是由面向国网公司内部人员及直接供应商向全供应链伙伴、社会公众转变,涉及的与国网公司内部横纵向部门单位以及公司外部单位协同面更广;
三是由ECP、ERP为主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向数字物资资产到实物物资资产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转变,涉及多系统间业务对接、数据交互;
pmma
四是由供需双方人机交互互联,向实现接入供应商CPS信息物理系统转变,涉及从生产到报废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人、机、物的广泛互联。
2. 建设意义
根据国网公司总体工作部署,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线缆品类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线缆品类管理中心)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牵头负责,目前系统已完成技术验证并进入试运行状态。
作为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先行先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缆品类管理中心,构建供需双方开放互信的物联平台,利用物联技术打通了供需方的数据壁垒,构筑了供应链供需协同、数据共
生共享的新生态,消除了线缆类物资生命周期管理的生产制造阶段盲区:一是线缆类物资生产制造过程的相关质量信息无法获取,通过传统的抽检、监造等质量监督方式无法实现对生产制造全过程质量管控的全覆盖。二是线缆类物资订单生产进度可视化及供需实时协同缺乏相关信息系统的支撑,以线下为主的业务模式无法满足供应链高效发展的需求。三是大量生产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继续建立完善的生产制造大数据归集、分析及应用体系。
三、信息化进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与解决措施,企业信息化是如何推进、组织,一步一步深入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电网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城市对供电可靠性、环境美化的要求,电力电缆的覆盖率正迅速增长。随着上海市的城市电缆化需求日趋提高,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作为上海地区电网建设的承担方,电力电缆的采购量在公司物资总体采购量中的占比一直位居前列,电力电缆的质量与电网安全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加大质量管控力度,实现电力电缆生产制造全过程可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于2015年开展了电力电缆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这也成为线缆品类管理中心最初的原型。2016年在科技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信息化落地工作,对原型系统进行优化完善的同时也增加接入的试点供应商及接入的范围。在后续2年内系统进行了若干次的升级迭代。2019年4月国网公司正式启动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建设工作,上海公司作为线缆类物资牵头实施单位,以电力电缆在线监测系统为原型,结合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建设方案,对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为后续平台建设及投入运行积累实践经验,最终于2019年6月初步建成线缆类品类管理中心。
1.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产制造数据采集问题。
二是采购订单信息与生产制造数据匹配问题。
可兰经三是企业间的信息协同问题。
四是不同供应商间的技术条件差异性。
2.所对应的解决措施
(1)对于不同的生产、试验设备,其数据采集方式各不相同。包括各类工序所需生产流水线、试验检测设备及视屏监控摄像头。项目组运用数模转换、自动化采集、API接口及物联网等技术,针对接入供应商的工厂情况,通过传感器采集、PCS数据采集、NVR调取及图像识别等途径方式相结合,制定了工厂测生产制造数据采集综合解决方案。
(2)按照生产制造行业的经营模式,采购订单由客户下达后,涉及ERP、MES等多个系统间的流转和交互,需要制定相应的系统集成及数据处理方案。项目组针对采购订单在生产制造企业端经过销售订单、生产订单、工单的分解,最终形成了生产制造任务的全过程,将订单信息与生产制造数据进行匹配,实现生产制造数据的业务标签化。
(3)由于供需双方对于生产制造信息协同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方案支撑,需要综合考虑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项目组针对系统功能需求,采用了云存储与边缘处理相结合系统架构,通过研发并在工厂测部署智慧物联网关设备,全面对接工厂数据中心,实现工厂侧生产制造数据的归集、存储及转发,最终实现在云端品类管理中心汇聚应用。
(4)随着接入供应商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不同供应商在生产制造设备、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系统接入的规模和范围产生差异,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化的接入方法和接入效果。项目
组针对供应商接入建立了完善的接入标准体系。主要包括通用标准、数据标准及技术标准等内容,确保供应商接入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为后续对供应商接入情况进行评价奠定基础。
四、信息化主要效益分析与评估,主要有:
1. 信息化实施前后的效益指标对比、分析
以质量监督业务为例,通过对线缆类物资在生产制造环节相关数据的实时采集,丰富了质量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3:3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2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产   制造   数据   供应链   业务   电力   接入   电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