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检测(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苏北四市调研)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解析:选B “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
解析:选A 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3.(2018·扬州期中)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选C 1918年,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
4.1921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  )
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
电伴热
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
解析:选C 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及材料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优势,故C项正确。
5.(2019·苏州调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也就是14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
解析:选C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2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故B项错误;结合时间信息和两个五年计划可知是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发展速度惊人是表现,与原因无关,故D项错误。
6.(2019·南京调研)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这表明他主张(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A.协调工农业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加快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A “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表明他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
7.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范世康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
献,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体现,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8.(2019·常州一中期初)“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该经济体制产生于(  )
A.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B.斯大林执政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解析:选B 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是“高速度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中重工业的高速化发展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
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存在“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这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故D项正确。
10.(2019·常州调研)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图1、图2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  )
A.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B.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
C.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
解析:选D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海报宣传纺织工业的成就,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故答案为D项。
11.刘继峰在《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中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张鸣岐
B.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C.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
D.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选D 斯大林模式适应了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2019·海门调研)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为此,他的农业改革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解析:选C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A项错误;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做法,故B项错误;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故C项正确;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
14.(2018·苏中名校联考)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 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  )
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    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
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解析:选C 由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持续恶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
1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选C 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9·海门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wouldyouplease
材料一 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0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2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联   发展   经济   工业化   农业   政策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