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李勇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李勇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伟人的三项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3分钟):影像设疑
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创设情景、感受历史: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1918-1937
<>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情境一:那年(1918年)他47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他的大儿子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在城里经营杂货店。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
l      问题探究一: “还得打指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又进行什么战争?
                    三年国内战争)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30日,刺杀了彼得格勤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结合P94引言)
思考: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国内: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材料三 1918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4企业社会责任论文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思考: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内容chinesefeeder
情境二: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问题探究二:这段话反映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哪些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慧眼识真假: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4.特点:它具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情境三::没过多久,老农感叹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问题探究三:老农为什么这样感叹?
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
情境四: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1.原因:
连年的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直因)
2.概况(时间、目的)
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
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情境五: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约翰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工人工资也涨了不少.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新经济政策)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在何处呢?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5.实质:
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呢?不是。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6.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材料: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特别提醒: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列宁逝世了,斯大林接管政权。(播放视频片段《大国崛起》)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1、背景: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trx)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
2.内容:
课件展示材料一粒纽扣价格、图片《集体农庄》《苏联工业化建设》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自主探究】: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P96历史纵横)
3.评价: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2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二战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情境六:老农被迫加入了集体农庄,大儿子的厂和二儿子的店都没收了,本来还算宽裕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有一天老农捉到一条鱼,回家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老农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老农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农夫气的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了。鱼从水里跳起来,高呼:斯大林万岁!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积极: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以史为鉴——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示:(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同时期两个人物探索的三项政策: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板书计划】:
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
亲核反应
崛起之路——斯大林模式
以史为鉴——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练习】
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2.(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3.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全面国有化
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其它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教学感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为了讲清每个知识点,往往创设多个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在多个教学情景中进行转化,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庞杂。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老农生活写照这一系列教学情景,用一个事例为背景案例贯穿全课,把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21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政策   社会主义   苏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