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和产业分解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和产业分解
王萍;刘敏
【摘 要】以人口加权变异系数,采用山西省2006-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从山西省、地级市、县级地区三个空间尺度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产业来源的双重视角解析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1)山西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呈阶梯状下降,地级市内部经济差异对总差异贡献三分之二以上,地级市之间经济差异处于次要地位;(2)2010年开始煤炭价格下跌引致的山西省第二产业整体下滑是全省经济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3)2008开始运城、太原地级市内部第二产业差异极速下降,2010年后大同、吕梁地级市内部第二产业差异保持高水平,以及近十年太原、阳泉、大同、吕梁地级市内部第三产业差异逐步增加均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差异的大降缓升变化趋势.黄高宝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17(000)012
【总页数】6页(P65-69,138)
mss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空间分解;产业分解;山西省
【作 者】王萍;刘敏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25
傅广生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是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国内研究有以下特征:(1)研究内容:一是仅测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1];另一类是测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空间差异[2-3]。(2)研究方法:测算区域经济差异的常见方法有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3-5];探索空间差异常用基于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3)研究尺度:虽然多为全国—区域—省,全国—省—市,区域—省—市,省—市—县;但是大多研究以泰尔指数及其区域分解获知区域经济总差异和各等级区域对总差异的贡献度[4-6],同时考虑区域经济差异及其产业分解的仅有少数研究。覃成林(2011)引入
国外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三层次区域分解,同时再从产业深入分解每一尺度下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产业的贡献度,以发现引致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和产业原因。(4)对山西区域经济差异测度研究:冯旭芳采用因子分析法测度1999—2003年山西经济差异,并以聚类分析划分出经济发达区、经济次欠发达区和经济欠发达区[7];常瑞敏(2010)运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法分析了1978—2006年山西及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经济差异[8];彭飞(2010)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基于地级市测算了1993—2007年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9]。已有相关文献缺少对山西区域经济差异近年来、多尺度深入分析。基于此,选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方法测算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和产业分解,探寻山西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热点区域和重点产业。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2007—2016年山西统计年鉴。由于在历年年鉴中地级市下辖县级地区GDP之和不等于地级市GDP,地级市GDP之和不等于全省GDP,因此,实际分析中以各地级市下辖县级地区GDP之和、人口之和为地级市相应指标值,省级计算方法一致。另外,历年大同城区、矿区GDP数值远远小于同等规模的地级市城区,因而大同城区和矿区
的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值以大同市相应指标值减去其它9个县,再按照城区、矿区人口比重重新估算。2003年后,山西省行政区划基本稳定,空间单元为11个地级市和119个县级单元。
二、研究方法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方法被认为是解决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两种研究路径的一种好方法。泰尔指数可以完成空间分解,基尼系数分解法可进行产业分解。而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可将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有机统一起来。该方法计算包括三步。
纪实摄影论文
(一)区域经济总差异
以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CV(Y)2测算区域总差异。区域包括m个一级子区域,每个子区域i包括hi个二级孙区域。式中,yij表示i市j县(区)的人均GDP,Yi表示i市人均GDP,Y表示全省人均GDP;Nij表示i市j县人口,Ni表示i市人口。
(二)第一重分解:空间分解
(2)表示区域经济总差异的空间分解,其中,CVW表示11个地级市市内经济差异加权和,CVB表示11个地级市之间经济差异。(3)表示i市的市内经济差异,(4)表示m个地级市之间经济差异。
(三)第二重分解:产业分解
假设人均GDP来源于k个产业。按产业分解如下:
(5)表示区域经济总差异的产业分解。其中:(6)表示按产业来源的i市市内差异,即i市人均GDP、人均k产业增加值与i市j县人均GDP、人均k产业增加值的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7)表示i市k产业人均增加值占人均GDP的比值;而(8)表示按产业来源的11个地级市之间差异,(9)表示各地级市k产业人均增加值占全省人均GDP的比值。
将(5)两边通除以 CV(Y)2,得到:
(10)中,是i市对区域经济总差异的贡献,是地级市之间k产业对区域经济总差异的贡献。
三、2006—2015年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及其二重分解
(一)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情况
山西省分为11个地级市子区域,每个地级市嵌套若干县级地区的子区域;则山西省区域经济总差异(CV(Y)2)分解为地级市内部差异(CVW)和地级市之间差异(CVB)。(1)2006—2015年山西区域经济总差异呈现出阶梯下降态势,年均降速2.25%。这一过程有四个分界点。2009年前,区域经济差异程度缓慢扩大,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由0.470增加至0.499,年均增幅为2.01%;2010年出现了较大下降,人口加权变异系数陡然降到0.411;接连两年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又回升到0.444;2012年再次出现连续下落趋势,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由0.413减到0.383。(2)2010年开始因煤炭价格暴跌导致山西省经济增长减速明显,山西省11座地级市中10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直接引发地级市之间经济差异突然变小(见图2)。
图1 2006—2015 山西 CV(Y)2、CVw、CVb变化
图2 2006—2015山西人均GDP、人均三次产业增加值
(二)山西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
抗原提呈细胞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以地级市内部差异为主,占总差异比重64%~76%。(1)CVW和 CV变化趋势比较相似,2009年之前地级市内部差异呈倒U字型微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0.302增加到0.319;2010—2012年突然下落又上升,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0.290升到0.331;2013年后连续下降,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0.303减到0.254。(2)CVB与 CV在2009年之前有相似变化趋势,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从0.167缓慢波动增加到0.180;2010年却大幅跌落,且维持在 0.10附近。(3)2010—2015年 CVB与CVW变化趋势截然相反,CVB呈线性增加趋势,年均增速1.19%,而CVW连续下降,年均降速2.57%(见图1)。(4)虽然2010年太原、朔州人口比重上升,运城、临汾、长治、忻州、晋城有所下降,但是近十年各地级市占全省人口比重变动幅度较小,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趋势的影响有限(见图 3)。
图3 2006—2015山西省地级市人口比重变化
图4 2006—2015山西各地级市内部差异CV(Yi)2变化
表1 主要年份山西省地级市内部差异分组情况注:每组按从小到大排序CV(Yi)2(0,0.2]2006晋城、临汾、太原、晋中、朔州忻州、阳泉、大同、长治吕梁、运城2010晋城、
太原、忻州、临汾阳泉、晋中、运城、朔州长治、大同、吕梁2012太原、晋城、临汾、忻州、运城晋中、阳泉、长治、朔州吕梁、大同2015临汾、晋城、运城、忻州、朔州、晋中、长治、太原、阳泉(0.2,0.4](0.4,1.6]吕梁、大同
地级市内部区县之间经济水平差异变动分异明显。以CV(Yi)2测量各地级市内部经济差异(见图 4)。(1)从 2006年、2010年、2012年、2015年截面特征来看,CV(Yi)2极大值分别为 0.908、0.639、1.576、1.251, 均 值 分 别 为 0.309、0.296、0.368、0.280,呈现出“降低 -升高 -降低”态势,与 CV和CVW变化态势也一致。(2)从变动幅度来看,运城是降速最大的地级市,CV(Yi)2从0.908锐减至0.126;大同是增速最大的地级市,从0.292猛增到1.251。(3)从变动方向来看,地级市内部差异扩大的少,仅有大同、太原、晋城和晋中,并且后三者均为微幅上升;而地级市内部差异缩小的有7座,具体来看,低开慢降的有朔州和临汾,中开缓降的有阳泉、长治和忻州,高开缓降的是吕梁,高开速降的是运城。(4)将 CV(Yi)2划分为低差异组(0~0.2]、中等差异组(0.2~0.4]和高差异组(0.4~1.6],2006—2015年低差异组地级市逐渐增多,特别是2015年高达9座;在2012年前中等差异地级市约为4座,但2013年开始逐渐减少,2015年没有中等差异地级市;高差异的地级市主要是大同和吕梁,尤其是大同市内差异从2011年开始远远高
于其他市。可见,高差异组的运城、吕梁,特别是大同市内部经济差异大减大涨与CV和CVW走势密切相关。
心有林希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5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17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差异   经济   区域   地级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