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

151
中世纪的人们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秩序、稳定的行会制度、狭小的生存空间之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几乎不会变,人们有安全感却不自由。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束缚自由的锁链,却没有到通往实现积极自由的道路,显得自由却寂寞,人们为了克服这一无能为力感而选择逃避自由。弗洛姆对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境况有着深切的感受,系统地探究现代人在寻求自由时所生成的心理机制,力图破解现代人逃避自由所面临的生存难题。
一、逃避自由理论的历史生存语境(一)现实语境1.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弗洛姆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破除了弗洛姆对自由与和平的认知,让他在社会和人性方面充满困惑,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诚如他本人所言:“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别的任何事件决定了我的成长道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人们的希
望。大规模的屠杀、生化武器与核武器的使用和人性的残酷使弗洛姆思考战争中暴露出的人的异化状态,并开始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年至1933 年间,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失业问题突出。资本家通过不断压榨工人得来骄侈暴佚的生活,而劳动人民不得不忍受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弗洛姆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有着深切的感受,并由此产生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思考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3.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二战结束以后,西方科技革命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走向与繁荣。机械化大生产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破坏和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工人的工作是机械的、乏味的,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内心充满孤独、迷惑和焦虑,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本性。弗洛姆见证了人的异化,激发了他开始对现代人的性格进行诊断。
(二)理论语境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纳米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承袭关系。首先,弗洛伊德从自我心理结构入手,创造性地提出潜意识理论。弗洛姆对潜意识理论予以肯定,同时又意识到其忽略了
社会因素的缺陷,并通过引入社会性,在个人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无意识理论。此外,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对弗洛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将本能定义为个性的推动性和动机性的推动力量,将其划分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弗洛姆认同人类行为具有推动力,但是突破了弗洛伊德的哲学前提,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最强推动器是人类境况。
2.马克思的自由观
我是谁 公益广告马克思的自由观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分析自由问题。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他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依据和立足点,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面的批判。
首先,在对自由的理解上,马克思认为自由不是亘古不变的,它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弗洛姆认为人所面临的自由是一种状态。其次,在对逃避自由原因的分析上,
[摘  要] 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弗洛姆生活在20世纪,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当时的社会充斥着种种矛盾,引发了他对自由问题的深刻思考。弗洛姆将马克思的自由观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层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分析,把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指出逃避自由只会离自由越来越远,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通过爱、理性和创造性劳动确立积极自由。主要分析其历史生成语境,阐述主要内容,并进行
总体评价。
[关  键  词]弗洛姆;逃避自由;积极自由;异化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
郑翼盈1  王  兰2
152《名家名作》·杂谈
弗洛姆运用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人的自由分别放到中世纪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分析,经过对比,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逃避自由的原因,并对病态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最后,在实现积极自由的路径上,弗洛姆赞同马克思要对社会进行改造的观点,提出需要对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建立健全的社会来为积极自由创设适宜的外部环境。
二、逃避自由理论的论述内容
自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自由时期的人有完美的安全感,通过最初的纽带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却缺乏个人自由;消极自由是一种过渡状态,人感觉孤立、孤独和害怕;积极自由时期的人能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拥有积极和自发地生活的能力。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主要论述了逃避自由的原因、逃避自由的机制和确立积极自由的途径。
(一)逃避自由的原因
弗洛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逃避自由的原因做了探究,即个体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
1.个体化进程
个体化进程是人逃避自由的内在因素。个体化进程主要有三种:(1)每个人不可避免地经历剪断脐带脱离母体逐渐成长的过程;(2)人摆脱大自然的控制,无节制地破坏大自然,同时也失去大自然庇护的过程;(3)人逐渐脱离传统社会的纽带,失去体的保护而感到孤独的过程。人们在个体化进程中得到自由也会感到怀疑和焦虑。在这个不可逆的进程中,人对孤独、恐惧和困惑束手无策时,就会出现逃避自由。个体化程度愈高,人得到的自由愈大,孤独感和无助感也就愈强,达到无法容忍的情况,人逃避自由的欲望就愈强。
2.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是人类逃避自由的外部客观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主要有四种:(1)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成了商品,像其他商品一样,市场决定了人类特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的特质毫无用处,那么他便毫无用处;(2)政治异化。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权利与自由并不能体现人民的意志;(3)经济异化。整个经济活动充斥着异化现象,经济的异化又加剧了人的异化;(4)文
化异化。在后工业时代的语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混乱,人们精神空虚。面对种种异化,人的心灵畸变、精神荒芜,更加渴望逃离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机制
一旦人们面对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时,要么逃避自由,试图回到前自由状态,要么提高自身的独立性,达到积极自由。弗洛姆将逃避自由机制概括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三种形式。
1.畸形共生的权威主义
权威主义是指“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所缺乏的力量”[2],其形式是施虐冲动—受虐冲动。
施虐冲动是一种企图通过主宰、剥削、折磨别人来证明自己的趋向。施虐者常常表现出“爱”那些使自己感受到权力的人来掩盖施虐倾向,把自己的力量感凌驾于他人之上。受虐冲动是一种渴望以臣服的方式,受控制、受凌辱以摆脱自由的趋向。受虐者表现为无法察觉自我意识,不敢伸张自我,极度依赖自身之外的人和事物,使自己臣服于外在命令来克服孤独。
施虐冲动和受虐冲动的共同根源都是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的需要,两者构成畸形的共生关系。由于自我推动力的存在,受虐或施虐的实现不能带来满足感及自我确定感,于是受虐或施虐
的欲望逐渐强烈,致使双方都失去了完整性,失去了独立的自我。
2.伺机而发的破坏欲
弗洛姆所说的破坏欲是指“时时盘旋在人心中的一种破坏欲,也就是一种伺机而发的破坏欲”[2]。破坏欲是摆脱迷惘和恐惧的一种手段,是个人生命受阻,无法自我实现的后果,受阻程度愈深,破坏欲愈强。与施虐—受虐冲动的共生关系不同,破坏欲表现为消灭其对象,消灭外在威胁。破坏欲根植于人的本质之中,普遍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但人们用爱、责任、良心等手段使破坏欲合理化。破坏欲的满足会导致苦难,不仅导致破坏者自身产生痛苦,也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灾难。
3.舍己适应的机械趋同
“机械趋同是社会中大多数人采取的逃避自由的机制”[2],是指通过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来消除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机械趋同的人活在幻觉中,在主观意识上认为愿望、思想、感觉都是自己的,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别人的期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现代社会,个人自动地与他人趋同,自我的丧失导致个人对自我的怀疑,这又加剧了趋同的必要性,即只有更加严格地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才能确立自我存在,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变为了没有自我意志的机器人。只有恢复自我才能打破这种循环,从而获得安全的基础。
(三)确立积极自由的途径
逃避自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反而与自由渐行渐远,要想获得坚韧的自由,就需要建立一种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而“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人格的自发性活动”[2]。自发性活动是指在实现生命不同方面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积极表达爱与理性,促进自我成长、自
153
由和幸福的创造性活动,而健全的社会能为自发性活动提供土壤。
1.爱与理性是自发活动的动力之源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团结的基础,只有爱这种情感既能满足人与世界结合的需要,又能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完整性;理性是透过感性控制的表象从而理解表象背后的本质的能力,是人用思想把握世界的工具。爱与理性能力的丧失是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内在根源,也是现代人异化的表现形式。[3]所以,在个体意义上,人需要把爱与理性结合起来,培养爱的能力,这样才会肯定自己的个性,给予自我以力量,通过自发活动与世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因此爱与理性既是生产性人格的重要特征,也是自发活动的动力之源。
2.创造性劳动是自我实现的现实途径
弗洛姆认为创造性劳动“并不是为逃避孤独的强迫活动……而是一种创造,人在创造活动中与自然活动融为一体”[2]。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劳动都是异化的,没有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使人们开始追求彻底的懒散甚至对工作的敌意。创造性的劳动可以使个体的孤独、空虚和无力感不复存在,使人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实现有机统一。所以,追求积极自由需要扬弃异化劳动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摆脱生存的被动性和偶然性,在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进入有目的的、自由的王国。
3.健全的社会是实现自由的外部条件
不健全的社会是一个制造猜疑和敌意的社会,他剥夺人的自我意识,使人屈服于他人或变成一个机器,而一个健全的社会能够提高人的爱的能力,去享有创造性的劳动,发展理性和客观性,从而建立自我意识,获得自由。要想建立健全的社会就需要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变革[4]。
在经济方面,首先,要保留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可以不再因为饥饿而被迫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并成为自由而负责任的人;其次,要对操纵大众需求的营利性资本进行限制,减少消费方面的异化;最后,在劳动中,要增加工人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让工人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政治方面,要建立将集权化形式的民主和高度分权结合起来的制度。例如建立小型团体,定期讨论和表决,使政治决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进行,基于个体公民的积极而负责任的思考。这样,每个人都将主动承担起政治生活中参与者的责任。
在文化方面,首先,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完善教育方法,改进教育内容,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发展成人教育,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受到教育;其次,要发展集体艺术,以一种有意义、丰富的和创造性的方式使一个人与其他人联系起来。
三、逃避自由理论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弗洛姆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社会化改造,并将其深入到社会批判理论中,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同时,他以人性为出发点,对人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扩展了研究异化的角度,提出了从人的内在去分析异化,由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进行了批判,并且拓宽扬弃异化的途径,将价值、爱融入理性之中,从而扬弃异化。总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而马克思主义也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发展着,从而使人们对积极自由的实现这一路径获得了全新的理解与研究取向。
(二)现实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但是受多元价值观冲击,社会各个方面都充斥着异化。面对这种情况,有部分人能够积极探寻自由之路,而有部分人则为了逃避痛苦和孤
独,选择“佛系”“躺平”。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深刻地分析了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并给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对我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倡导健康和谐的心理性格,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人们的自主性,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实现精神共同富裕,让人自由自觉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2]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张夺.弗洛姆自由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4]辛作磊.弗洛姆自由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沈阳医学院学报>石龙二中
郑翼盈(1999—),女,汉族,浙江衢州人,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兰(1997—),女,汉族,河南林州人,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逃避   进行   异化   理论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