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二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理性的追求
1.生平
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年6月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古马斯巴赫小镇,父亲是该镇的工商联合会会长。少年时期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1949年,哈贝马斯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哲学、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德国文学,广泛的学习层面,为他以后展开广阔的理论视野,从多学科交叉中理解人生现实奠定了基础。1954年,哈贝马斯撰写了关于谢林哲学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波恩大学通过答辩并获哲学博
士学位。
1964年,哈贝马斯被法兰克福大学聘为哲学和社会学教授,至1971年离开法兰克福大学,这一段时间是哈贝马斯的学术成果逐步扩大影响时期。
1969年,阿多尔诺逝世,哈贝马斯继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
2.思想渊源
(1)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大学期间,哈贝马斯研究了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阐述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使哈贝马斯耳目一新。他对卢卡奇主张从马克思早期的实践观点出发,以辩证理性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等理论观点十分赞成。像马尔库塞等人一样,哈贝马斯也是通过卢尔奇走上了追求新马克思主义之路。
(2)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于1955年进入战后重建起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成为阿多尔诺的助手。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等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分析方法,不仅使哈贝马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传统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而且也使他增强了理论介入现实、关注社会发展研究的兴趣
3.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哈贝马斯的第一本学术专著。《理论与实践》(1963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认识与兴趣》、《社会科学的逻辑》(1970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
性问题》(1973年)、《交往与社会进化》(1976年)、《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道德意识和交往行为》、《现代性的哲学讨论》、《事实与价值》等著作。
二、认识的批判与批判的解释学
1.认识的批判
(1)认识的批判的思想渊源
以实践为基础反思认识方式和方法原则,是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明确继承。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不仅强调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去认识社会、理解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去批判现实、反省理论。
(2)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观点
①康德最明确地提出了认识的批判问题,《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分别对科学认识,评价认识和审美认识的批判,其实质是回答真、善、美三种知识何以可能。
②黑格尔从运动变化和创造发展的过程论对认识开展了进一步批判。黑格尔不再把先验的条件(范畴和直观形式)以及在这些条件下进行综合活动的主体本身视为给定的,而是理解为生成的。
(3)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认识论观点
①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使认识的批判真正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使认识论发生了革命的变化。马克思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社会劳动出发来开展认识的批判,不仅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都在社会现实中存在,而且认识的内容和结果也都在社会现实中形成和实现。
ov-10②哈贝马斯肯定了马克思在社会劳动基础上研究认识的立场,但是他认为马克思的认识批判也存在明显的缺欠,马克思注意到社会劳动的类本质,并由此而在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上来讨论劳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论述制度关系和历史规律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的规定。
③哈贝马斯主要从两个方面批评马克思:其一,从“类”概念来理解劳动及认识过程,使对认识的批判又重返康德式的抽象形式讨论;其二,以机械唯物论的眼光来讨论劳动和认病因学
珠光剂
识过程,在意识与物质,人与自然的简单关系中来分析认识的矛盾性,使对认识的批判简单化。因此,
马克思未能实现他把认识放到实践基础上展开更深入、更具体批判的目的。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4)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①孔德和马赫为代表的实征主义标志着认识论的结束,代替认识论的是知识学,认识论或认识的批判的两个基本问题是认识的前提和认识的意义,实证主义把这两个问题都抛弃了,无视认识的前提和认识的意义,意味着放弃对认识正确性何以可能的反思,否定对认识中价值因素的追问,进而彻底把认识论的批判变成知识学的操作。
②皮尔士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反对实证主义立场,主张从实践经验和历史过程来反思人类的认识行动,力图破除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束缚,为理解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活动建立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新方法论。但皮尔士和狄尔泰未能跳出科学主义窠臼,原因在于他们对科学的依恋,他们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
(5)兴趣
哈贝马斯把兴趣看作认识活动的基础。
①兴趣的含义
a.兴趣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或目标的主观愿望,是对某种行为或某种事物怀有乐观希望的积极心理状态;
b.兴趣是与经验过程直接联系的非概念性的认识形式,它以表象把握目标并以表象指引人们的行为追求;
c.兴趣表现着人的选择,它以程度高低表达着主体实现自己选择的能力;
d.兴趣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以其直接现实性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e.兴趣与人们特定的存在和生存需要密切联系,并且表达着根据存在环境和生存需要
吕宋岛产生的评价与选择。
②兴趣的分类:基本的兴趣与次级的兴趣
具体符合说a.基本的兴趣被称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中都发挥作用的兴趣,亦即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等各种领域中都存在的兴趣,是人认识世界、参与实践的未分化的原初兴趣。
b.次级兴趣是在基本兴趣中分化出来的三种指导认识的兴趣: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这三种兴趣不仅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而且它们还是在特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理性的兴趣”的表现形式。
技术的认识兴趣在关于事物和事件的现象领域中发挥作用,它是通过“劳动”这个媒体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用各种操作的技术手段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或“客体化”行为,用各种“工具行为”实现对外在对象的技术处理。
实践的认识兴趣在人际交往行为领域发挥作用,它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体形成的,它所关心的是人际间的理解、沟通、共识,它的突出作用是为人们的交往行为规定方向,引导人们在语言沟通中捕获和创生意义。
解放的认识兴趣是以自我解放为目的更高层次的兴趣,它是在“支配”或“统治”这个媒体中产生的,它的作用在于通过自我反思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能力,它的目的在于引导社会成员摆脱制度化的权力的压抑与控制,解除社会异化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扭曲。
③实践的认识兴趣与技术的认识兴趣区别
技术的认识兴趣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关系中展开,追求的是客观性和操作性;实践的认识兴趣在主观
与主观之间的关系中展开,追求的是主观性和评价性。技术的认识兴趣体现了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原则,实践的认识兴趣体现了人际关系和人文解释学的原则。
(6)事实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常讨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事实”和“事物”。哈贝马斯认为,事实不是作为实体而存在的物,而是在兴趣的作用下或兴趣因素已经参入其中的概念。
由于事实被界定为在兴趣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人们的认识活动建构出来的,因此,它不仅不是外在的客观的事物,而且也非直接的感性经验,而是经过兴趣选择和逻辑推论形成的概念构成,它虽然有其存在的基础,不是认识者的凭空想象,但是其中的主观因素,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已经占有主导地位。当社会科学以这种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时,就必须正视其中的主观因素,而不应对它做出简单的本体论思考。
2.批判的解释学
(1)解释学
经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人发展起来的解释学,明确地承认认识活动中的主观性,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推及人类认识活动的全部过程,主张在对社会经历、语言交往、文化传统、心理体验、意义追寻等多种因素的联系中把握人们的意识过程或认识行动。
(2)批判的解释学同一般的解释学主要区别
①是否坚持认识活动的否定性
两者分歧在于如何面对传统的限制。哈贝马斯主张以辩证理性的否定性对待传统的限制,即以超现实的辩证理性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批判传统的限制。文化传统不仅是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实,其中的保守因素主要是理论化、模式化的作为统治者思想工具的意识形态。因此,批判传统的限制,主要内容是批判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的批判,正是一般解释学所忽视的。
②理论追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8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认识   社会   兴趣   批判   实践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