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汉译科学图书与近代中国

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西书翻译及其特点
那世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清末中国官办的西书翻译和出版机构,翻译馆具有翻译与出版相结合、翻译与编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文史与理工相结合、图书与情报相结合、翻译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等特点。[关键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西书;图书史;翻译史
[分类号] G256
On the Jiangnan Manufacturing Bureau of Translation Museum of W estern books translate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堕落新娘Na Shiping
(Library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city,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Jiangnan Manufacturing Bureau Translation Center was the end of the Qing China government operated west book translation and the publication organization, the translation museum has translates and publishes to unify, the tran
slation and the compilation unifies,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unifie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unifies,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technical unifies, the library and the information unifies,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unifies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Jiangnan Manufacturing Bureau ;Translation Museum;
Translated books;History of books;History of Translation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清末中国官办的西书翻译和出版机构,其翻译西书数量最多、质量最佳、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史上、近代科技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1西书翻译概述
1.1翻译馆始末
清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江南制造局委员徐寿、华蘅芳认为:“设一便考西学之法,至能中西艺术共相颉颃;因想一法,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识见,并可刊印播传,以便国人尽知。又寄信至英国购《泰西大类编书》,便于翻译者;又想书成后可在各省设院讲习,使人明此各书,必于国家大有裨益。”[1]于是,徐寿就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条陈四事,之一就是翻译西书。[2]关于译书,曾国藩批示到:“制造必从图说入门,闻上海局中洋匠向来专造轮船,本有成书可据,第有各种船式为该匠
所未曾经造者,即不能依图立说。是必得图而后能制造,亦必且造且困,且思且通而后能绘图也。至外国书,不难于购求,而难于翻译,必得熟精洋文而有深谙算造、且别具会心者,方能阐明秘要,未易言耳。……该员等此番赴局,宜遵谕专心襄办轮船,能于一年之内赶速制成一二只,乃为不负委用。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3]
徐寿的条陈虽未即被曾氏采纳,但得到制造局总办沈宝靖等人的赏识,他们“闻此说,善之,乃请总督允其小试”,并聘请居住在上海的英美学者傅兰雅、伟烈亚力、玛高温,同中国学者一同翻译西书。[1]
从1867年下半年开始,徐寿、傅兰雅等人翻译完成《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此三书为在上海租界西人宅内所译者,然甚觉不便,莫若在局中译之。又因局与租界相离颇远,则西人不便每日往复,故请傅兰雅在局内所设翻译馆专办译书之事。”翻译馆于1868年6月中开馆,第一批译书也“呈送总督鉴赏”,曾国藩“甚为许可”,对译书的态度大有转变,并指示“多添译书西人”,[1]扩大了翻译馆的规模。这年的10月17日,曾氏上奏朝廷道:局中应“另立学馆以习翻译。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捍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本年局中委员于翻译甚为究心,先后订请英国伟烈亚利力、美国傅兰雅、玛高温三名,专择有裨制造书详细翻出,现已译成《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种。拟俟学馆建成,即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妥立课程,先从图
说入手,切实研究,庶几物理融贯,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伸,另勒成书。”[4]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学馆开始兴建,十二月学馆建成。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底,城内的广方言馆也移驻学馆内。三月初三日,总办汇报学馆建成之事,五月六日上《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
“十六条”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教授学生,二是翻译西书。翻译西书,在此后数十年间大抵是按照“十六条”中的有关计划实施的。第七条“测经纬以利行船”,即“拟译西人行海历书,以测时之时刻分秒,检表加减而知此地之经度分秒。”第八条“译舆图以参实测”,即“购得中国沿海各图”,“全译华文”,以测水道深浅。第九条“广翻译以益见闻”,即“现既因
尝试错误制造而译书,无论炮轮船,实切中国之用,故宜因端竟委,实事研求。”第十条“录新报以知情伪”,即翻译英法美各国新报,以知他国情形。第十一条“储籍以资稽考”即除求购有关制造的西书外,对“天地人物食货兵刑书籍”“译为西书目录,择要酌购,俾有志之士考之,在平日用之,在临时庶无愧于淹通云”。[5]
此时曾国藩已调任直隶总督,但他对制造局仍极为关心,对“十六条”尤为赞赏:“所定学馆事宜,规划既已周详,撰论尤为精凿,非西人格致之学,精心研索,确有据依,安能指示途径,如此明切,以此提倡,诸生必有日新月异之效。何慰如之!”对于第九条和第十条批示道:“九十两条翻译各国有用之
书,及其每月新报,尤为学馆精实之功,目前切要之务。”[5]为了扩充翻译馆,在1869年底,又聘请美国牧师金楷理为口译,侧重航海和军工。广方言馆英文教习林乐知也兼事译书,主要翻译各国史地、时事类书籍。傅兰雅则主要承担科学和工艺类著作的翻译。
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十九日,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最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固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6]
1875年前后,翻译馆几个重要的笔述人员先后调往他任。1878年金楷理调离后,留美学成的广方言馆教习舒高第兼职译书,而专职口译人员只有傅兰雅一人。1881年,林乐知也辞去译职。1884年,翻译馆主要创始人徐寿病逝,翻译事业遭到重大损失,馆内从此失去了可以影响制造局决策的人物。以后译书经费减少,译书数量下降。
甲午战败后,中国出现了研习西学的热潮,翻译馆译书经费有所增加,许多译成未刊印的译著重加校订刻印了。但是,1896年,最重要的口译者傅兰雅离馆赴美国加州大学任教,以后口译人员更换频繁,作为不大。1901年后,宣传西学的主力焕然一新为留日学生,在翻译日文书籍的浪潮中,翻译馆已跟不上时代了。1905年,制造局局坞分家,翻译馆归上海兵工厂。
民国元年(1912年)冬,江南制造局新任督理陈洛书为节省经费,将翻译馆、天文馆和图书处等他认为“
与局事无甚关系者”的12个机构全体裁撤。1913年,段祺瑞在给安徽都督柏文蔚的信中谈到徐华封吁请保留翻译馆时说:“翻译馆既非目前要需,且所译各书,又不尽系兵工之用,自应一并停办,以资撙节。”[7]翻译馆彻底终结。
江阴市网上家长学校1.2译书选择与方法
初译书时,徐寿、傅兰雅本想翻译《大英百科全书》,由于其中数卷比较详略,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多未列入,所以翻译之意渐薄,只好等待新书出版。“后经中国大宪谕下,欲馆内特译紧要之书”,“西人与华士择其合己所紧用者,不论其书与他书配否,故有数书如植物学、动
物学、名人传等尚未译出。另有他书虽不甚关格致,然于水陆兵勇武备等事有关,故较他书先为讲求。”[1]
所用西书大部分由傅兰雅向英国订购。1868年3月18日,在翻译馆正式开馆之前,傅兰雅已受委托订购了英文书籍52种;同年7月31日,订购第二批98种;1870年1月18日,订购第三批40种。[8]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员,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熊月之先生认为可考的有59人,其中外国学者9人,主要有傅兰雅、伟烈亚力、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卫理等。中国学者主要有徐寿、华蘅芳、舒高第、徐建寅、赵元益、汪振声、李凤苞、贾步纬等。[8]外国学者不精通中文,中国学者不熟
悉外文,两者结合,产生了当时特有的译书方法:“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令合于中国文法。有数要书临刊时,华士与西人核对,而平常书多不必对,皆赖华士改正。因华士详慎郢斫,其讹则少,而文法甚精。”[1]后期亦有国人独立译述者。
1.3译书数量与分类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书目,比较原始的有:(1)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1880年)统计出书98种,译出未刊之书45种,未译全者13种,共156种;(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书目》(1902年)收录译书145种,翻刻书23种;(3)翻译馆员陈洙1909年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收录译书150种,翻刻书10种;(4)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1905年)收录译书154种,翻刻书18种;(5)《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1911年)收录译书168种,翻刻书29种。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扬宗先生经过对江南制造局译书及有关文献的全面考察,删除书名不同的同一译书,删除误翻刻书为译书,增加制造局翻译未刊的而由他处印行的译书,整理得翻译馆刊行译书183种、地图2种、译名表4种、连续出版物4种,共193种;他处所刊翻译馆译书8种,已译未刊译书40种。总计江南机器制造局已刊未刊各种译著共241种。[9]翻译馆已刊行的193种译书分类如下:
政史8种,外交5种,商学3种,教育3种,数学、物理、化学28种,天文、地质、测绘9种,农学10种,医学11种,矿冶15种,机械、工程15种,工艺、制造30种,船政7种,军事39种,地图2种,译名表4种,连续出版物4种。
2西书翻译的特点
2.1翻译与出版相结合
翻译馆合翻译、出版为一体,书译好后,便付梓印行。“局内刊板印书之处,原为小屋,然刊书一事渐大,故其屋亦增广。内有三十余人,或刊板,或印刷,或装订,而一人董理,又一人董理售书之事,另有三四人抄写各书。”图书印刷大都采用雕版印刷,“即脱稿,则付梓刻板。中国刻板法,将书以宋字写于薄纸,反糊于木版,则用刀剞劂。书中所有图画,则由画工摹成,同糊板上镌之。”“其板各页等大,略宽八寸,长十二寸,厚半寸,每板两面刻字,每面当西书两面之用。”“至于伟烈亚力所译《谈天》书内之图,则为英国以钢板所印者;而地图与海道各图,乃局内所刻,阴文铜板所印者。”“俱以手工手器印之,而工价亦廉,每四工约得洋一圆。印书之纸为上等连史纸,另一种次者为赛连纸,较连史纸价扣八折。书用白丝线装订,较平常书籍格外精制,甚合于学士文人之用。”[1]
翻译馆内也有一副铅字,出版的图书也有用活字版铅印的,有关《平球地球图》等地图则用铜板印刷。
2.2翻译与编译相结合
为了翻译命名准确、统一,翻译馆还专门编译了工具书《金石中西名目表》、《化学材料金石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汽机中西名目表》。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诺h222
翻译馆译书同当时正在进行的学习西方“制造之术”的活动有直接关系,译书以科技类为主,为军事、制造技术提供技术资料,充分反映了洋务派“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翻译馆的主力人员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人是制造局的技术主管,他们把学到的西方科学技术同制造局军工生产结合起来,亲自参与设计、测绘,在造船、造机、炮和火药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级学
2.4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在直接为制造局军工生产的同时,也以相当全面的眼光审视了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翻译馆清楚地看到,中国所缺少的不仅仅是炮和配套的工业体系,更缺少有系统科学知识的人才。所以将很大的一部分力量用在西方基础科学的翻译介绍上。如《化学鉴原》是晚清中国译介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西方化学著作;《三角数理》是晚清译介的三角学名著;《微积溯源》为19世纪中国介绍微积分的代表作之一;《代数学》是系统介绍代数知识的著作;《电学》是晚清所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电学书
籍。地质气象学的有《金石识别》、《地学浅识》、《风雨表说》等书。基础科学类的还有《声学》、《光学》《合数术》、《决疑数学》等。
华宇乐悠游
2.5文史与理工相结合
翻译馆译书也较好地平衡了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甚至社会科学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对整个中国的科学、工业技术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在翻译馆翻译的193种书籍中,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2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译书   制造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