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早期组织·上海“新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党的早期组织■上海
“新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34丨国家人文历史文I
李崇寒
■以邱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
大会址,,会址位于上海市黄浦
区兴业路76号,是一幢沿街砖
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
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共一大会
址房屋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
鬼妻的丈夫不久,李汉俊及其兄李书城租
用望志路106号、108号为寓
所,将两幢房屋的内墙打通,成
为一家,人称“李公馆”
1920年2月,被誉为“五四 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为了躲
避北洋军阀的追捕来到上海,打算在此小住一段时间,然后去“改 造广州社会”,没承想广州也不太平,陈独秀便在法租界坏龙路渔阳里(今
南昌路100弄,俗称老渔阳里)2号住
了下来。此楼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公
馆,陈独秀当过他的秘书长,两人又
是同乡,私交甚好,赶巧桕文蔚在外
地工作,空房子留给陈独秀住,楼上
厢房为卧室,楼下作会客室及《新青
年》编辑部。距离住处几百米外,为
《星期评论》编辑部,作为当时舆论界
中最亮的两颗明星之一,孙中山指派
MAY 2021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戴季陶等人创办的《星期评论》与陈 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 论》齐名,戴季陶未曾与陈独秀见过 面,两人神交已久。听说陈独秀被北 洋政府逮捕,戴季陶致信胡适表示同 情,感叹陈独秀“监狱是进去了,几时 回到研究室呢”!
戴氏此话是有典故的,五四运动 爆发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文 章,称“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 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 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
生活。”戴、陈都是鼓吹劳工运动、宣 传社会主义的积极分子,见面后过从 甚密。陈独秀很快在上海交上一批有 志于用马列主义改造中国的新朋友。与他们的交往,让陈独秀更加认清现 实: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马 克思列宁主义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这些新朋友中有留日归来、深 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李汉俊、陈望 道;青年导师兼编辑沈玄庐、邵力子;学生运动骨干俞秀松、施存统……
他 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为何会 齐聚上海,笃信且热衷宣传马克思主 义?让我们先把视野投向留日学生,从理论功底深厚的李汉俊幵始讲起。
“维新号”事件
1890年,李汉俊出生于湖北潜江 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金 山38岁才中秀才,靠当塾师谋生,哥 哥李书城比他大8岁,在其求学生涯 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李金山常 嘱咐次子李书城和三子李汉俊,“富国 强兵皆国家所急”,希望他们“各成专 才,以备国家用”。两个孩子倒也争气,李书城16岁中秀才,不久入张之洞创 办的经心书院接受西式教育,并被选 派到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公/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
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
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1920年初前往上
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结交孙中山、黄兴等人,投身革命。
据李书城回忆:“舍弟汉俊在武昌住
小学时,年仅十二岁。他很想赴曰本
留学,吴禄贞知道他的志趣后,极力
怂恿他赴日本,并帮助他的旅费及学
费。”吴禄贞是李书城在经心书院读书
诗2000时结识的革命党人,很是喜欢聪颖的
小汉俊,在他的赞助下,1904年春,兄
弟二人启程赴曰,李汉俊从基础打起,
先学日语,一步步从晓星中学过渡到
第八高等学校(大学预科),再到就读
东京帝国大学(1947年改称东京大学)
土木工学科。
一个中国人能考上当时亚洲最好
的大学并于1918年顺利毕业,在当时
实属罕见。和李汉俊同系的全是曰本
人,从他大学成绩单来看,李汉俊称
不上“学霸”,他曾解释成绩不够好的
原因:一般初入校,只要第一、二次
考得好,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以后
打分就与以前差不多;如头两次成绩
不好,以后就得不到好分数。他入学
的第一次考试,碰巧赶上住地失火,
将所有书籍笔记烧得干干净净,“于
是此后成绩就受打击,发表底结果很
坏。自此以后,就永远跳不出后二十
名了。”
李汉俊求学之路顺风顺水,但在
校园里,中国学生免不了受歧视和欺
侮。在曰本人眼中,中国是弱国,所以
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就在李汉俊毕
业前两个月,1918年5月6日晚,东京
发生了著名的“维新号”事件,曰本警
察不由分说对在中华料理店“维新号”
聚会的46名中国留学生一顿乱打,并
将他们双手反缚,带回警署审讯,直
到第二天拂晓才放出来。据《东京曰
曰新闻》报道,被逮捕的留学生分别
来自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
治大学及其他东京高校。有学生质疑
曰警行为是否合法,警察答曰:亡国
之民哪有资格谈论这些?最令留学生
深恶痛绝的是被马路边“看热闹”的曰
本人骂作“亡国奴”“世界人种最劣等
者”。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一时之间,
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归国,东京神田
街上(中国学生扎堆地),留学生人头
攒动,互问归程。对于曰警的暴力执
法,国内舆论很是惊讶:“实为二十余
年来留曰学界未有之事’’,猜测“留曰
学生归国,实因身受其辱,万难容忍,
故不得已相率归国”。其实,这背后有
更深层次的原因。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
焦磷酸钠远东政治格局发生变化。1918年3月3
曰,苏俄政府无视其他协约国,单独与
德国媾和。曰方提议同为协约国的中
国“共同防敌”,出兵西伯利亚,干涉
俄国革命。日本此举,包含双重祸心:
一来取代俄国在北满的地位,乘机夺
取西伯利亚广大领土;二来以协同作
战为幌子,乘机控制中国军队,进而干
涉中国内政,实现其独霸中国的野心。
尽管日本政府严密封锁消息,但风声
还是有所走漏,留日学生从报纸上得
知,日方与段祺瑞政府正在就“共同防
36
丨国家人文历史
■爲理之路
敌”秘密磋商,日方拋出借款诱饵,同
时施以军事威胁。为了反对中曰签署
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18年4月初,东
京第一高等学校的中国留学生率先站
了出来,主张全体留学生离日归国以
示抗议,其他学校学生纷纷响应。5月
5曰,留日各省及各校代表齐聚东京,
决议成立“大中华民国救国团”,呼吁
留曰学生认清“倭奴之野心!……其
速归国!速救袓国”,奋起抗争,以拒
密约。6日晚,救国团40多人在“维新
号”开会,早已收到消息的曰警突袭会
场,对毫无招架之力的学生拳打脚踢,
酿成臭名昭著的“维新号”事件。当时
中国留日学生约3000人,5月8日,留
曰学生幵始按计划分批归国,至8月,
归国者多达2500余人,回国请愿的留
曰学生以上海为大本营,在京津沪等
地往来奔走,联合国内学生示威游行,向北京政府施压。但学生们的抗议显 然是徒劳的,5月16日,段祺瑞不顾 人民反对,同日本政府签订《中曰陆 军共同防敌协定》,3天后签订《中曰 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seek benefits
李汉俊也在因中日密约愤然加入
公/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字人杰,号汉俊,湖北 潜江人,中国共产党f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者之一归国的行列中。他深知,要改变曰本
人的认知,唯有使自己的袓国强大起
来,“留学生是到国外去了的,是深晓
世界的情形的,负有指导普通一般的
同胞以造中国,使中国为适今世界潮
流的国家的责任的。”在寻救国思想
武器的道路上,李汉俊对日本社会主
义运动很感兴趣,认识了一批投身无
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日本知识分子,阅
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后来盛赞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我们后进中国人
实在是天赐之幸。这天赐之幸只在等
着我们中国人伸手去受,我们如果连
这手都懒得伸,就未免是太甘暴弃,
恐怕终免不了要遭天谴呢!”
法租界:政治、文化精英聚居地
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然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接
受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主义进入
曰本的时间要早于中国,在中国共产
党成立以前,“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得
自曰本的帮助很大”(李达《中国共产
党成立时期的思想斗争情况》)。李汉
俊身处曰本,难免不受影响。
回国后,这个学土木工程的高材
生幵始用笔向有志之士描绘一个新天
地。他在《民国日报》号召:“懂得外
国文字的人,最好能够随时少做高谈
的短篇文字,放下功夫,多翻译几本
书籍,尤其以社会科学书籍最紧要。”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上海一地,李汉
俊就以李漱石、李人杰、人杰、汉俊、
先进、厂晶等笔名在《新青年〉X〈星期
评论》《觉悟》《妇女评论〉X〈建设〉X〈劳
动界》等刊物上发表了90多篇有关
马克思主义的译文和文章。董必武亲
切地称李汉俊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老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师”。董必武1919年初来上海,住在
湖北善后工会,对面就是李汉俊住
处——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
(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同为湖北老
乡,两人几乎天天见面,讨论中国的
dppp
独立之道。据董必武后来回忆:“当时
社会上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曰
本的合作运动等,各种主义在头脑里
MAY 2021 |
37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公/ 20世纪20年代,上海南京路。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全国工人最集中的地区。繁华的南京路上,多的是商店和百货商场,装潢之辉煌灿烂, 使南京路有了“小巴黎”之称
打仗。李汉俊来了,把头绪理出来了, 说要搞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介绍《马 克思主义入门》……这就是我们的老 师,我们的‘本钱’。”董必武认为:归 根到底还是孙中山依靠军阀搞革命的 路子不对,“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 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董必 武在李汉俊的介绍下开始研究俄国的 革命道路。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 全国工人最集中的地区。繁华的南京 路上,多的是商店和百货商场,装潢之 辉煌灿烂,使南京路有了 “小巴黎”之 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 进了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工人 阶级斗争也较之过去频繁和激烈,从 1914年至丨919年,上海工人共举行85
次罢工,同期全国为100余次。
当1919年6月5日,北京大规模 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2万多 名工人当即罢工,他们公开宣称政 治诉求:“吾辈数十万人,愿牺牲生 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 战。”目的是为了 “格政府之心,救灭 亡之祸”“不要我们的国家变成朝鲜第 二”—
五四运动重心从北京转移到
上海,工人罢工后,紧接着是学生罢 课、商人罢市,有识之士注意到上海 工人阶级显示出的政治潜力,“深切 感到有必要认真探索解决中国的社会 问题、工人问题的方案”。1919年6月 8曰,作为“五四” “六五”两大运动的 产物,由戴季陶、沈玄庐主编的《星期 评论》面世,提倡新文化,主张个性解
放、劳工神圣,宣传社会主义,着重介 绍曰本、欧美各国的劳工风潮和俄国 十月革命后的发展动向。李汉俊很早 就与同盟会员戴季陶、沈玄庐结识, 从曰本到上海后,李汉俊做的第一件 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参与编辑《星期评 论》,使它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 社会主义的重要舆论阵地。
比起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上海 的政治、文化环境宽松得多,出版机 构多,报纸刊物多。十月革命爆发后 第三天,国民党人就在上海创办的《民 国曰报》要闻版头条位置,以“突如其 来之俄国大”的醒目黑体大字作 标题,率先刊发了“彼得格勒戍军与 劳动社会已推倒克伦斯基政府” “美克 齐美党(激进党,即布尔什维克)占据
38 |国家人文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3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上海   学生   马克思主义   运动   俄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