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近代史论文




    调研题目:中山先生的无奈——对二次革命的探讨

中山先生的无奈
                  ——对二次革命的探讨
摘要: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
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在当时国民党内有着不同的声音,孙中山先生主张武力讨袁,但大部分人主张用法律来解决。后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终于引发了二次革命。这次的革命最终以国民党的失败结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是帮了袁世凯一把,让袁世凯更好地掌控了当时整个中国
关键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孙中山;袁世凯;暴力革命
.二次革命大致背景及其目的
辛亥革命后至二次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北洋军阀、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但是立宪派掌握着很少的政治资源,对当时的政局影响不大,是一个被拉拢的对象。其实是两大阵营在相互抗衡。即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1913年2月,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为赢得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演说,批评时政。选举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
多,宋教仁决心进一步组织以国民党为主干的政党内阁。但这一切都为袁世凯所不容。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两天后去世。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搜出该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往来的密电、函件。这些密电、函件证实,袁世凯是暗杀事件的幕后指使者。
宋案的真相大白使原来对袁世凯怀抱幻想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多人开始从“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幻梦中惊醒过来。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被刺后,悲愤异常,立即返国,26日到达上海,当晚即与黄兴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孙中山主张“速起兵以武力解决之”,而以黄兴、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领导人则认为,革命党方面“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所以坚持听候法律解决。国会中大部分国民党议员更主张联合进步党人,依据法律,进行倒袁活动。双方争论激烈,孙中山反复强调只有武力讨伐袁世凯才能解决问题,但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少数人拥护。会议始终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
二.二次革命具体的历史经过
在国民党内部争论不休之际,袁世凯积极筹备军力,决定与国民党兵戎相见。为了筹集战费,未经国会正式讨论,即于4月26日,也就是宋案公布的当天夜里,袁世凯政府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数额为2500万英镑的所谓“善后大借款”。5月1日,任命段祺瑞为代理内阁总理,确立“战时内阁”体制。5月6日和15日先后召集紧急军事会议,积极布署对国民党控制的湘、赣、皖、苏四省用兵计划。同时,袁世凯还从善后大借款中拨出160万元作为经费,促成拥袁的共和、民主、统一三党联合为进步党,以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在袁世凯的猖狂进攻面前,国民党内部仍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由于国民党内在讨袁问题上步调不一,举棋不定,一误再误,以致错过了发动讨袁战争的良好时机,造成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6月9日,袁下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三督是当时国民党握有实力的重要人物,袁世凯罢免三督是向国民党进攻的开始。 7月北洋军逼进江西。国民党人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仓卒应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当天拂晓,李烈钧的讨袁军向沙河北洋军发起猛攻,“二次革命”正式爆发。
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展开。
二次革命开始后,南方七省区相继独立,表面上一时颇有声势,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袁世凯军事力量明显地占有优势。22日孙中山发表宣言,呼吁全体国民一致主张,令袁氏辞职,以息战祸。北洋军大批南下,进攻九江、南京诸地。讨袁军斗志不足,节节败退。7月25日湖口失陷,8月18日南昌被占,江西讨袁军失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北作战失利,7月29日黄兴离宁出走,南京宣布取消独立。何海鸣策动南京第八师诸部恢复独立,与北洋军顽强血战,至9月1日南京为张勋、冯国璋诸部攻陷。安徽由于第1师师长胡万泰为袁世凯所收买,于8月7日取消独立;上海陈其美于8月13日放弃吴淞,同日,福建、广东、湖南也自行宣布取消独立;9月14日,熊克武在重庆也遭遇了失败,讨袁军失去最后一个据点,二次革命至此完全失败。
三.重要历史人物的影响
(一)黄兴:关于黄兴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一些学者颇有微词。主要论点是“宋案”发生
阿米多彩后,黄兴主张法律解决,延误了战机;反袁战役打响后,黄兴又“措置软弱”,被动挨打,使南京失守。但是,从“二次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黄兴的作为来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不难发现上述论点偏颇之处甚多。黄兴在致孙中山的信中称:“宋案发生以来,弟即主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先生由日归来,极为反对。”黄兴这里是要派人暗杀袁世凯,孙中山不同意。3月25日之后的几天,当孙中山提出对袁“立即动兵”后,黄兴的意见是“宜持以冷静态度,而等正当之解决。”黄兴这种态度,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兵力不足,难以讨袁;二、一旦起兵,且不说胜利没有把握、还会使政局大乱,黎民百姓受苦。孙中山回忆他和黄兴交换意见时说:“公非难之至再,以为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至大局糜烂。黄兴对“二次革命”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面仅举三点:
其一、利用合法手段,揭穿袁世凯暗杀宋教仁的阴谋,争得舆论上的主动权。
其二,在合法斗争的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努力作好武装反袁的准备
其三,领导南京讨袁战役。 个人认为黄兴的看法也没什么错,当时的袁世凯有大量的兵马,如果起事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而且在舆论上对国民党不利,而事实也证明了黄兴的担忧,之后就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连形式上的共和也失去了。但他的观点又有一定的
局限性,这和当时来之不易的共和政体有关,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哪个母亲愿意失去刚出生的孩子那。     
(二)袁世凯:袁世凯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1905年,他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他出面筹钱,资金很快到位,进口的钢轨、枕木、机器、器材还都免了税;他任命当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办路务。     
但袁世凯又是相当狡猾奸诈的。1912年8至9月间,袁世凯邀请孙中山、黄兴赴京,名为共商国计,实乃想借革命领袖之光为自己装潢门面。8月24日孙中山到达北京时,袁世凯有意以相似于国家元首的规格隆重接待。袁世凯还应允孙中山提出的修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又委以全国铁路督办之衔。袁世凯在黄兴北上的途中,就颁令授予黄兴陆军上将的军衔。黄抵京后上书辞谢。袁又批复说:“该前留守奔走国是二十年,提倡共和,改革政体,热心毅力,百折不回,出死人生,坚苦卓绝,凡我经历,中外咸知。”袁世凯的花言巧语和伪善伎俩,骗得了孙、黄的信任。
四.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
赵东林
综合分析,不难得出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失道寡助。
不说真正参与独立的地区虽然屡次进攻制造局势,但终究因为不是正规军而一再遭到失败,何况还有那些假独立的和那些阳奉阴违,心里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的都督们在阻碍讨袁进程。
大氮肥更令人悲哀的是,大部分的国人对这次革命都不予理解也不予支持。在辛亥革命后做记者的老同盟会员梁漱溟,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现在很清楚摆在外面的,就是武人势力的局面。至于说到助长这种武人势力的原因,却不能不责备革命先辈,他们无论如何,不应用二次革命那种手段。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从此以后,凡是要为政治活动的,总要去奔走武人的门下,武人的威权从此一步一步的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事实上,二次革命非但没有收到人民的拥护,反而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对,有人甚至直接指斥他们是以反袁为借口,实质上是为了权力之争,有人甚至骂他们用革命的名义全国人民,所谓的“二次革命”根本不配叫革命。
苍原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对使用武力解决“宋案”表示异议,譬如当时国会议员中很多人都不支持继续革命。
就在“二次革命”爆发之初,很多地方的官员、商会及其团体都发出了反对动武的电文,袁世凯也是在这种对政府普遍支持的气氛下,以维护中央权威为借口,最终激化了矛盾,引发民国后的第一次战火。所幸的是,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得到大众的拥护,所以失败的很快---除了南京遭受浩劫外,其他地方基本不太受影响。
综上,二次革命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五.二次革命对历史的影响及其主要意义
国民党激烈分子所发起的这场战争非但没有给自己加分,反而给了袁世凯一个树立权威的好机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然身为大总统,但他对地方上实际上是无法加以控制。当时的全国各省基本都被当地的土军头所盘据,应缴中央的各种地方税收,统统都被借口扣留了,袁氏的中央政府对他们,可说是毫无办法,既不能行文,更不能动武,结果弄得中央政府财政困难,只有靠举债度日。
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袁世凯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大获全胜,国民党在广东、江西、安徽三省势力也都被一一清除。“三藩”既除,其他省的大佬们也就噤若寒蝉,唯袁世凯是命了。袁世凯本就有统一全国的愿望,如今孙中山号召各省独立,岂非是天赐良机?
在“二次革命”后,北洋军源源不断进入了南方各省,除了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四省外,其他各省均已成为北洋军及其附属军的控制范围。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二次革命既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也是辛亥革命中那场尚未完成之战争的继续,可惜的是,那只是革命的退潮或者未尽的尾声。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那两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中央集权的确能给国家带来高效率的行政,这个要求也是合乎现实需要的。由此,袁世凯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他获得合法的地位便也合理了。
参考文献
[1] 朱宗震 ,《真假共和》,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08 ;
[2] 苑书义 等 ,《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 ,人民出版社, 2007.6 ;
ept
[3]《孙中山选集》;
[4]《黄兴集》;
[5]辛亥革命网  丙硫咪唑www.xinhai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3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7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兴   南京   失败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