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视域下的朱子理想人格修养论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77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1, 2022
理学视域下的朱子理想人格修养
李 涛
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海员培训
摘□要:儒家的修养是一种突出道德特征的人格修养。朱子在理学的视域下,对儒家的人格修养做了创造性的诠释。朱子强调修养的关键是修心,就是用道心来主宰引导人心。朱子强调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分,但并非是两个心,只是心之所觉有不同,觉于欲即为人心,出于形气之私,觉于理即为道心,发于性命之正。修养所要达成的终极目的就是成就圣贤人格,它是通过人的气象表现出来的。而圣人气象展现的就是一种天理流行、浑然一体的人格特征。人在修养过程中自有一种体证天理的快乐,朱子将儒家的“孔颜之乐”提升为一种具有人生终极意义的天理境界,使人通过不断修养超越有形的生命屏障以达无限的道德价值之域,以此安顿人的心灵,实现人性彻底的复归。
001ttt关键词:朱子;理学;人格修养;道德价值
可能地延长人的寿命,修成神仙,亦不像佛教那样为寻另一个世界来安顿人的心灵,而是为了延长人的精神生命,成就一种理想人格,即一种突出道德特征的人格修养。何谓“修”,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引用胡安国的解释很贴切,即“治而去之。”a对于一般人来讲,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身之有病之人往往会知而治之,而对于心之病却视而不见,或明知心有病,却放任其肆掠生命之性体,病到一定程度以至心身分裂,麻木不仁。朱子所谓“治而去之”,治之要当在治其心病,其心病当在除去使心患病的各种不良气质、欲望,克己复礼,复归心体之仁,修身实为修心。人心如镜,本自光明,但为气禀、物欲之灰尘沾染,心之镜蔽而不彰、昏而难明,唯有施以打磨、擦除之工,方能复归心镜之本明。朱子曰:“镜本明,被尘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现。”b为人者,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修慝何为时,子曰:“攻其基金项目: 本文系泰山工程专项科研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儒家修身思想研究”(tsqn201812048)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20JZDW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涛,男,河南信阳人,哲学博士,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儒学思想史研究。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131页。
a 朱熹:richtextbox
《朱子语类》第2册卷17,武汉:长江出版传媒;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83页。人心虚灵不
昧,犹如b  黎靖德:青春的起点
镜之本明,只是被气禀、人欲所染,故道德修养就是磨镜的工夫,诚心而为,坚持不懈,定有所成就。宋明儒受佛教影响通常以镜喻心,朱子亦多有所用,再略举数例。如:“要验学问工夫……如一镜然,今日磨些,明日磨些,不觉自光。”(语类·卷5)“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只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到。”(语类·卷15),“心如镜相似,仁便是个镜之明。镜从来自明,只为有少间隔,便不明。”(语类·卷31)王阳明曰:“(问)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答)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传习录·76条)他的学生徐爱亦好此喻,曰:“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传习录·63条)。三峡大学学报
78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治人在治己,治己则在治心。朱子曰:“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a心在酬酢应事的过程中,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欲望牵引,它们往往是心之病灶,开始时,则会匿而不显,而慝正所谓心有恶而匿于心者,人如能以张载所言之“责人之心责己”的态度来坦诚面对自己,则心之病何以藏?治身之病相对较易,而治心之病却很难,难就难在它是我们一生都要精心去治,需要有超强的意志与毅力,不能懈怠,持之以恒。
一、人格修养何以可能
在儒家看来,修养是人由庶人通向圣人的根本途径,通过诚心修养,人能改变自我的气质,浑化气质中的渣滓,复归人性之善。《中庸》提出了人通过修养何以可能通向圣贤的基本命题,曰:“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b,所谓“曲”,即是人之气质偏于一边,或清、或浊、或薄、或厚、或明、或暗,此对人之仁性的显现皆有遮蔽。朱子曰:“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c 《中庸》提出致曲的工夫,也即是修养心性的工夫,让普通人看到成为圣贤的希望,让普通人的人生有了美好期许,为人们通向圣贤之域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可能的途径,此亦是人之为学、格物、敬持等修
的观点,对人心与道心进行了阐发,但朱子实际上并不认同人心与道心是对心的二分,实际上,心是一个不能二分的整体,“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d朱子说得非常清楚,“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而之所有人心、道心的不同在于发生的根源不同,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根源于性命之正,也就是说,人心是从生物学意义上来思考的,禀得的气有多少、厚薄、清浊之分,而道心则是从性理上来考虑的,虽然万物都禀气而生,但是气所以如此形成必有所以如此的理——天理,此正是人所以能成圣贤的形上保证。而形气总是对天理有不同程度的遮蔽,此是必然的、普遍的、客观的,即是朱子所说的“
形气之私”。有学生问此,朱子曰:“人心是‘形气之私’,形气则是口耳鼻目四肢之属。”朱子做了肯定回答之后,学生又觉可疑,曰:“如此,则未可便谓之私?”朱子释曰:“但此数件物事属自家体段上,便是私有底物;不比道,便公共。故上面便有个私底根本。且如危,亦未便是不好,只是有个不好的根本。”e朱子认为,由气禀形成的耳目口鼻而产生的饥饱寒暖之类的欲望虽为人人所有,但是人人又有所不同,可能你有饥饱寒暖之欲,他人却无此欲,我的饥饱寒暖是“生于吾身血气形体”而具有的,“而他人无
《四书章句集注》,第131页。
a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b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c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第16页。
d 朱熹:
《朱子语类》第4册卷62,第1115—1116页。
e 黎靖德:
79
理学视域下的朱子理想人格修养论
鞍山信托
与”,这就是所谓的形气之“私”。虽为私,有危,但并不是不好,人虽都有饥饱寒暖之欲,但此欲望均具有因个人气禀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现实中的人性具有可塑性,既可朝着道德理性的方向发展,亦可朝着生命欲望的方向发展,每个生命都有食的生命欲望,圣人亦是如此,“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而此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心显然是不稳定的,具有危险性,“危殆而不安”,“形气非皆不善,只是靠不得。”朱子进一步解释了人心何以危的理由,曰:“人心有此身有知觉,有嗜欲者,如所谓‘我欲仁’,‘从心所欲’,‘性之欲也,感于物而动’,此岂能无!但为物欲而至于陷溺,则为害尔。故圣人以为此人心,有知觉嗜欲,然无所主宰,则流而忘反,不可据以为安,故曰危。”a
可儒家之所以是儒家,正由于不只是从生物的自然意义上来理解人,而是在此意义上看到人之本有的道德理性意识,每个人亦都有一种先天的道德意识,哪怕是下愚之人,“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人可以
超越生物意义的层面而进入道德的境界,实现此一跃层的基本路径就是人的修养。人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既有人心,又有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如果没有修养之治,则人就容易滑落至一个生物性的人,所以朱子曰:“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b朱子所说的人心、道心之二分正是从“不杂”的意义上来讲的,即是说要“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让人之本有的道德意识发挥主宰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分,而是“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不能让人之所本有的道德意识(道心)淹没在人之所具有的食欲望的海洋之中,同时,亦不能离开人心只谈道心,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避开人的现实生活谈人性
所治,正是要使觉于理的道心来克治觉于欲的人心,让人心听命于道心,不让人自然之生命欲望偏离了人的道德本性,握好、握稳人性之柁,正如朱子所言:“形气犹船也,道心犹柁也。船无柁,纵之行,有时入于波涛,有时入于安流,不可一定。惟有一柁以运之,则虽入波涛无害。”d
总之,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强意地将之二分为人心、道心,虽为一,但心之所觉有不同,觉于欲即为人心,出于形气之私,觉于理即为道心,发于性命之正,人心、道心之异只是心之知觉不同,并非是两个心,心只是一,这始终是朱子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然而,人之心必感物而动,不可不有饥饱冷暖之欲,此为人心,圣人亦不可无,是普遍的客观实存,不可去,然欲必有所欲之理,当食则食,不当食则不食,此为道心,下愚亦不可无。朱子一方面认为心不能二分,一方面又强调人心、道心不能混杂,表面上看似乎自有抵牾,实则道出了“心”意的真谛,人人皆有道心,但往往杂于
人心之欲而不知,流而忘返,堕于形气之私。而怎样使人能觉悟到自我本有的道德意识,让道德意识主宰引导人的自然生命,使生命有层层推进的动力,同时,又不能空谈道心,则须要修养的功夫才能实现。因为每个人皆是形气而生的自然生命,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生命欲望,欲望可克制却不能消灭,道心不能脱离人心而成为一个独立的道德理想王国,否则,人就会脱离现实生活的本真与依托而陷入释
《朱子语类》第4册卷62,第1117页。
a 黎靖德:
《四书章句集注》,第16页。
b 朱熹:
《朱子语类》第4册卷62,第1117页。
c 黎靖德:
《朱子语类》第4册卷62,第1116页。
d 黎靖德:
80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老的虚无之境。释老之学一味地强调人的道心而压制人性之欲望,正是要削掉人之现实生活的根源,最终使人的修养进入不归之途,正如朱子所反复追问的那样:“饥能不欲食乎?塞能不假衣乎?能令无生人之所欲者乎?虽欲灭之,终不可得而灭也。”a
修养,尤其是人的人格修养对人之所以重要,在于人之生命既有自然的生物性的一面,即人有知觉运动,此为人形气之生命,同时,人亦有道德的精神性的一面,心具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道德本能,即道德之生命。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人性的复杂在于,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人往往对自己的善性没有充分的觉醒,容易陷入物性的一面,也即生物性或动物性的一面,这样人与动物的区别将消弭,人就等同于一堆只知道寒而衣、饥而食、渴而饮的血肉之躯。气化生命具有向下垂落的惰性,需要进行反方向的向上提升,以纠正气化生命向下的垂落。其实,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要善于扩充自我的善良仁性,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如果人的仁性能够得到很好的扩充,就会如同“火之始燃”“泉之始达”一样,相反,如果不能扩充人的本性,也就不能守住人的本性。能不能守住人的本性,是涂人与贤人的重要区别。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涂人和贤人都具有“天之所与,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之性,所不同的地方在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b,即并不是独有贤者具有仁义礼智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浑化生命的渣滓,醇化自我的气质,能够彰显扩充自我生命中的仁义之性,使之保持本有的光明而不丧失。所有学问之道没有什么特
别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学会守住自己的本性,即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二、朱子的圣贤气象论
儒家谈修养的一个终极目的就是成就圣贤人格,它是通过人的气象表现出来的。宋儒好谈气象,对于圣贤气象更是十分追崇,朱子亦不例外。圣贤气象,即天道流行贯注于圣贤生命中所自然显发的一种实然之相。实现天所赋予我们的善良德性,欲做圣贤,是求道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先贤圣人传承了一系列关于理想人格实现的路径、方法。朱子借助《论语》中孔子与颜子、子路的一段各言其志的对话,将圣贤气象分为三个层次:子路气象、颜子气象、圣人气象。《论语》载曰:“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d子路气象所展现的是一种轻财重义的人格特征,颜子气象所展现的是一种意欲无我的人格特征,圣人气象展现的则是一种天理流行、浑然一体的人格特征。我们谈气象,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从低往高一步步地踏实做工夫。当朱子和弟子叔器就修养工夫提出“先识圣人气象,如何?”的疑问时,朱子认为圣人气象
《朱子语类》第4册卷62,第1118页。
a 黎靖德:
《四书章句集注》,第311页。
b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第312页。
c 朱熹:
《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73页。
d 杨伯峻:
81
理学视域下的朱子理想人格修养论
最重要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做工夫来逐渐涵养的,曰:
也不要如此理会。圣贤等级自分明了,如子路定不如颜子,颜子定不如夫子。只要看如何做得到这里。且如“愿车马,衣轻裘,敞之无憾”,自家真能如此否?有善真能无伐否?有劳真能无施否?今不理会圣贤做起处,却只去想他气象,则精神却只在外,自家不曾做得着实工夫。须是“切问而近思”。向时朋友只管爱说曾点、漆雕开优劣,亦何必如此。但当思量我何缘得到漆雕开田地,何缘得到曾点田地。a
程伊川常让弟子看圣贤气象,目的就是让弟子以圣贤为榜样,学做圣贤的模样。认识了解圣贤气象当然重要,但对于禀赋不好、悟性不高的人来讲,往往容易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认识圣贤气象的表面上,陷入玄思妙想,脱离现实生活,走入虚空,“却只是想他气象,则精神却只在外”,这样就会偏离实做的工夫,所以相对于识圣人气象来讲,更重要的是着实去做工夫,如同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敞之无憾”,先不要去想子路的气象如何不如颜子,此自是如此,而是先学做到子路那样。对于《论语》中记载的“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朱子释曰:“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b子路的这种不虚言妄行、诚实力行的品格深为朱子所称颂。朱子所在的南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在意书本上的学问,不注重践行,恰恰与子路相反,这种社会风气对于塑造踏实精进的学问风气是很不利的,朱子无不忧虑地曰:“子路急于为善,唯恐行之不彻。臂如人之饮食,有珍羞异馔,须是吃得尽方好。若吃不透,亦徒然。子路不急于闻,而急于行。今人惟恐不闻,既闻得了,写在册
圣人除天资优良之外,更注重在日用伦常的生活世界不断修养自我,让仁体之流遍润周身,视、听、言、动皆中和有道,所显发的生命气象也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此亦是德性得到长期修养而自然显发的一种气象。圣人虽能生而知之,但从来不以圣人自居,谦逊有礼,不妄自尊大。如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d此圣人的谦逊品格跃然纸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定《春秋》,为儒学道统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功不可谓不大,但仍保持此谦逊之品格,表明圣人是一种极高的人格修养境界,朱子云:“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
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e“德愈盛而心愈下”,此句非常精到地点明了圣人谦逊的人格特质。当人持守心中的天道而不让其放失于外,则狂妄慕荣之欲心就会因仁德的力量而缩小。今之有人,德业稍有所进,便浮泛飘忽而忘己,心不能定,身不能安,与此对比鲜明也。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圣学日衰,天道不能行于世,社会伦常体系崩塌,孔子发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的感叹,忧道不能弘,他以周公之道为目标,终身孜孜不己,只可惜岁月如
《朱子语类》第2册卷29,第569页。
a 黎靖德:
《四书章句集注》,第78页。
b 朱熹:
《朱子语类》第2册卷29,第547页。
c 黎靖德:
《论语译注》,第93页。
d 杨伯峻:
《四书章句集注》,第90页。
e 朱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1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修养   人心   气象   生命   不能   圣人   人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