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蜼”

yuwenjianshe001@163
73
释“蜼”
河北大学文学院 刘亚丽
摘要:本文利用古书旧注、《切
韵》系韵书、历代字书等材料,对《汉语大字典》中所收录的“蜼”字错误释义进行了考证,同时对“蜼”字与“狖”“猚”之间的字际关系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蜼 虫名
《汉语大字典》(下简称《大字典》)是现今规模最大、释义最完备的一部汉语字典。《大字典》(第二版)修订工作1999年正式启动,于2010年4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经过修订后的《大字典》(第二版)字形更规范、注音更精准、释义更详备、内容更完善。但是由于编纂和传抄失误,《大字典》在字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难免存在失误之处,而我们在使用《大字典》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其有误信息进行考证,辩其正误,那么必然会被其贮存的错误信息误导。如:
 《大字典·虫部》:“蜼。(一)wèi,一种长尾猿。(二)wěi,虫名。《集韵·旨韵》:蜼,蟲名。似蜥蜴,有文。”
细胞膜的渗透性
一、“蜼”字本義考
“蜼”,《说文·虫部》:“蜼,如母猴,卬鼻长尾。”(282B)《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虎彝、蜼彝,皆有舟。”郑玄注:“禺属,卬鼻而长尾。”[1]《尔雅·释兽》:“蜼,卬鼻而长尾。”郭璞注:“蜼,似猕猴而大,黄黑,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
即自悬于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2651下)[1]“蜼”又见《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
之水出焉,而
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猨、蜼。”“蜼”字郭璞注与《尔雅》注相同。[2]《文选·司马
相如〈上林赋〉》:“于是乎玄猿素雌,蜼玃飞蠝,蛭蜩蠼猱,獑胡豰蛫,棲息乎
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蟜枝格,偃蹇杪颠。”李善注引张揖曰:“蜼,似
猕猴,卬鼻而长尾。”
 [3]
从上文我们可知,“蜼”为似猕猴而大,卬鼻而长尾之兽。
“由于汉字部件表义功能相同而用甲部件替换乙部件,或原初字形表义部件表义不切而换用表义贴切的部件,是为表义部件替换。”[4]“蜼”,作为兽名,本从虫,后人或觉此字形义不切,改换为表义更加贴切的“豸”部,作“
”,又
俗省作“猚”。“蜼”又作“猚”,传世韵书多有记载。笺注本《切一》(S.2071)上声《旨韵》力轨反:“猚,狖。或作蜼。”(130)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上声《旨韵》力轨反:“猚,狖。”(572)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
切韵》上声《旨韵》力轨反:“猚,(狖)。”(473)《广韵》上声《旨韵》力轨切:“蜼,似猴,仰鼻而尾长,尾端有岐。《说文》:惟季切。又音柚。猚,上同。”(71B)《集韵》上声《旨韵》鲁水切:“猚、蜼,兽名。似狖卬鼻长尾。或从虫。”(319)
“蜼”或作“狖”。《广雅·释兽》:
“狖,蜼也。”王念孙疏证:“‘狖’‘蜼’声义皆同也。”(384下)[5]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狖貍”条:“狖,或作蜼。《尔雅》云:蜼,卬鼻而长尾。郭注云:似猕猴而大,苍黑,尾长数尺,末有雨峻(两岐),鼻露向上,天雨则倒悬于树,以尾掩鼻。《古今正字》作‘蜼’,音馀秀反。从虫,隹声。案‘狖’亦古文‘蜼’字也。”[6]《淮南子·览冥训》妇科新药
:“蛇鱓著泥百仞之中,熊罴匍匐邱山磛巖,虎豹袭穴不敢咆,猨狖颠蹶而失木枝。”高诱注:“狖,猨属,长尾而卬鼻。”[7]《汉书·杨雄传下》:“张罗冈罝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菟,麋鹿。”颜师古注:“狖,似猕猴,仰鼻而长尾。”[8]《文选·左思〈吴都赋〉》:“其上则有猿父哀吟,
子长啸,狖鼯
萝卜硫素猓然,腾趠飞超,争悬接垂,競游远枝,惊透沸乱,牢落翚散。”刘逵引《异物志》曰:“狖,猿类,露鼻,尾长四五尺,树上居,雨则以尾塞鼻,建安临海北有之。”(105上)[8]
“蜼”实为兽名,此兽似猕猴而大,卬鼻而长尾,亦作“狖”,又作“猚”,三者异字同词,“蜼”字《广韵》有以醉切(音wèi)、馀救切(音yòu)、力轨切(音lěi)三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蜼,按《山海经》注曰:音遗,又音诔,注《尔雅》曰:零陵南康人呼馀,建平人呼相赠遗之遗。又音馀救切。皆土俗轻重不同耳。”[9]“蜼”本音wèi,又音yòu、音lěi,异读较多,正如段玉裁注所言,当是通语与方言读音不同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6.08.039
所致。《大字典·犬部》:“狖,yòu,黑的长尾猿。”(1439A)《大字典·犬部》:“猚,(二)wèi,同”“蜼”,兽名。一种长尾猿。”(1452A)《大字典》谓“猚”同“蜼”,极是,然“蜼”“狖”,《大字典》二字皆收,“狖”字注文却不沟通二字关系,欠妥。
二、“蜼”训“虫名”考辨
从字书说解和注疏材料,我们可知“蜼”为兽名,此毋庸置疑,而“蜼”字《大字典》引《集韵》谓“虫名”者又为何物?
越南全民皆兵《大字典》“蜼”字引《集韵》曰“虫名,似蜥蜴,有文。”《集韵》上声《旨韵》愈水切(音唯):“
,虫
名,似蜥蜴,有文。”(319)《集韵》正文作“
”实为“雖”字偏旁易位字,
而非“蜼”,《大字典》所引字形有误。“蜼”训“虫名,似蜥蜴,有文”者,当为“雖”字之误。《集韵》“(雖)”训“虫名,似蜥蜴,有文”,本不读愈水切(音唯),《集韵》编者在编纂过程中见其字从“唯”,遂望形生音,读与唯同;《大字典》的编者在编纂过程中不加考证,相承其误,注音“wěi”,亦不妥。“雖”,《说文·虫部》:“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279上)“雖”训虫名,又见《广韵》上平声《脂韵》息遗切:“雖,语助也。本虫名,似蜥蜴而有文。”(14上)《集韵》上平声《脂韵》宣隹切:“雖、
,虫名。《说文》:似蜥
蜴而大。一曰不定,一曰况辞。古作
。” 
(42)杨雄《方言》一书中保存了两汉时期丰富的口语词汇,不仅为我们研究方言与通语的异同提供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文字、训诂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方言材料。“雖”为似蜥蜴而大之虫,其
因地域差异而所产生的不同称谓在杨雄《方言》中也早有记载。《方言》卷八:“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 ,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蜴。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螔䗔。”郭璞注:“螔䗔,似蜥易大而有鳞,今所在通言蛇医耳。”[10]钱铎笺疏引《说文解字》曰:“雖,似
蜥易而大。此‘螔䗔’疑即《说文》之‘雖’及义疏之‘螔蜼’也。”[11]据郭璞注及钱铎笺疏,“雖”与《方言》中“守宫”“蠦 ”“蜥易”“易蜴”“蛇医”“蝾螈”“螔䗔”名异实同。
“雖”,本为似蜥蜴而大之虫,后假借为语词,由实词变为虚词。“雖”,作为语词,既可作连词,又可通“惟(唯)”作助词。“雖”作连词,一、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尽管”;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纵使”“即使”。当“雖”作助词时,可以作副词表示“只”“独”之义。“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雖,似蜥易而大’,……此字之本义也。自藉以为语词,鲜有知其本义者矣。”[9]正如段玉裁所言,“雖”字假借为语词之后,字书多记载其假借义,其本义“虫名,似蜥蜴而大”,逐渐被遗忘。
结语
综上所述,“蜼”不训虫名,本为兽名,此兽似猕猴而大,卬鼻而长尾,又作“狖”“猚”,三者异字同词。因通语与方言音不同,“蜼”字又有音wèi、yòu、lěi 三读。“蜼”字《大字典》在编纂过程中不当之处有三:一、《集韵》训“虫名,似蜥蜴,有文”者,本作“ (雖)”,《大字典》引《集韵》作“蜼”,誤也。二、“蜼”,《集韵》音愈
水切(音wěi),为望形生音所致,《大字典》编者在编纂过程中不加考辩,据《集韵》错误读音设第二音项音“wěi”,误甚。三、《大字典》在编纂过程中,於“狖”字注文不沟通“蜼”“狖”之间的异体关系,欠妥。可见在《大字典》的编纂过程中,如果前出字韵书在编纂和传抄的过程中字形、注音、释义、
举证等方面产生了错误,而《大字典》的编者又不加考辩承袭其误,必然会影响《大字典》的编纂质量和使用价值。语
参考文献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北京:中国书店,1991.
[3][梁]萧统编,[唐]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吴越春秋史话[5][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华大藏经,第5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周祖谟.方言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清]钱铎.方言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lc滤波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字典   编纂   过程   谓之   关系   方言   表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