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精”类词缀的演化与认知机制

“X精”类词缀的演化与认知机制
摘要:网络流行语中的“柠檬精”“杠精”在网络交流社交环境中其语义不断充实,而“X精”类词缀通常用于指人。本研究从原型范畴的角度来探讨关于“精”的语义演变以及语法化过程,同时从认知隐喻、转喻等角度来探索包含“X精”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据和其包含的情感彩,并从共时研究出发,对比网络流行语中不同指人类词缀的差异。
关键词:“X精”;类词缀;语义演变;认知机制
作者简介:宋姝琦(1998-)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1.
引言:
中板厂近年来,新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富有创新性且在网络空间并且其热度延伸至现实世界,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包含指人语素类词缀如“精”、“侠”、“粉”、“族”等。类词缀在汉语
的词汇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包含类词缀的新兴网络流行语体现了语言的递归性和语言的变异,而新词汇的产生与人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吕叔湘(1979)认为汉语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地道的词缀并不多,有部分语素可以差不多可以称作是前缀或者后缀,但是其意义并未完全虚化,并保持词根的面貌,因此称其为类词缀较为恰当。
因其意义的虚实难以把握,马庆株(1995)提出真词缀和准词缀的三条标准,此处准词缀契合前文所提的类词缀的概念。其一是意义是否虚化,准词缀的意义是实在或者抽象的;其二是准词缀为相对不成词语素;其三为准词缀通常没有轻音化。
在类词缀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包含英汉类词缀定性定量研究,如曹大为(2007)分析了“族”作为后位成分类词缀进行量化分析,以人民日报近10年的报道作为语料,关注其语用;曾立英(2008)通过统计类词缀的构词频率进行分析,通过全方位的考察确立现代汉语中类前缀和类后缀的个数。邬菊艳、王文斌(2009)指出英语中的类词缀是在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作用下生成。杨文全、杨昊(2019)探讨了外源性类词缀的生成机制如衍生变异抽取、仿拟等。从类词缀的定义、判断标准以及其造词能力来看,新生的网络流行语所包含的“精”、“侠”、“粉”、“族”皆属于此范畴。但是词汇意义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
饲料添加剂目录经历时的词义的演变而成,类词缀的虚化程度也是遵循此规律。笔者拟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认知隐喻和转喻来探究新兴网络流行语中的指人语素类词缀的生成机制,并且进行共时类词缀的对比。
1.
理论基础
1.
原型范畴理论
维特根斯坦(1953)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家族相似性”的概念。而后Labov和 Rosch (1973) 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所谓原型范畴理论就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有的处于核心地位,而有的则处于相对边缘地带。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义范畴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词义范畴中包含着不同的义项,中心义项就是语义范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义项,往往也是人们最先认知和获得的义项。如“柠檬精”中的“精”和最开始的义项是完全脱离了的,并且其中
杂糅了社会语用等因素。
一词多义研究也遵从原型范畴理论中提到的“链状”或“辐射型”的语义网络框架。在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指人词素类词缀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类词缀与其最初的核心义项有着显著或者微弱的差别。由此,我们提出:从核心词义拓展到现当代类词缀的变异使用是如何实现的?语义网络的构建和语义演变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语义的演变离不开认知的作用机制,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所在了。
1.
1.
概念隐喻理论
matlab概念隐喻理论首先是Lakoff和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人们的思维在本质上就是隐喻的。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一事件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事件或经验”。该理论观点折射了这个世界是可被认识的,体现了哲学观点中的“可知论”。即人的思维是具有创造力和拓展性的,对于陌生的事物人们可以通
过熟悉的领域激活相似特征。
概念隐喻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始源域是指人们通过感觉运动经验获得的更具体的概念域,目标域是指更难以直观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概念隐喻有结构隐喻、实体隐喻以及方位隐喻。本研究中“柠檬精”涉及的隐喻类型可归为结构隐喻一类,即一个概念的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概念,隐喻化地表达原有的概念意义,用一些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描述另一认知范畴的陌生事物。
1.
X精”类词缀的认知分析
3.1“X精”相关语义演变
对于“X精”类词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构式。正如Adele E. Goldberg(1995)所说,当语言表达形成构式时,一般表明这种语言表达能够在形式和意义上配对,同时其意义超越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将其拆解,我们从“精”的语义演变和构建的语义网络进行探讨。
“精”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精,择也。从米,青声。子盈切。”此处的“精”是指通过精挑细选而得的上等好米。此外,笔者从《汉语大词典》中搜集,亦有例:
脉动时空
(1)《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天工开物•粹精》:“播精而择粹。”
而后,“精”的义项扩充至“纯洁、完美、精华” 之义。
(3)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此外,在语言使用和转喻等认知机制之下,衍生出“娴熟、严密、虔诚、精明”的义项:
(4)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吕氏春秋• 博志》:“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盐湖城丑闻
(6)《淮南子• 修务》:“官御不厉,心意不精。”
(7)《史记• 游侠列传》:“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义从核心义到其发散衍生义之间的界限是相对模糊的。以上为“精”从其最基本的核心义从精挑细选的谷物发散到人们的技艺、心思,这和语言的体认性分不开。从基本的生产活动,映射到心理范畴,而词义也在这个过程中拓展。
在魏晋时期,“精”引申出“妖怪、神灵、鬼怪”之义。
(8)《搜神记》卷十九:“宽窥二翁形状非人……问:‘汝等何精?’翁走,宽呵格之,化为二蛇。”
这里的“精”就是指“妖精”“山妖”,和之后《西游记》中出现的“白骨精”是同义。古代鬼怪小说中的“妖精”和“妖怪”又有着区别。从形态上而言,“精”普遍要小,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精的“小”的词义。民国时期学生装
(9)《庄子• 秋水》:“夫精,小之微也。”
从例句(8)我们可以推测出“精”包含其“极词”的意味。此时,“精”从较表面的“白骨精”中“妖精”词义,扩张到“极词”含义完成了两次类词缀的转折。“白骨精”、“蛇精”都是表层用于形容妖精非人的词汇,用于传达直观感受,其作用在于为“精”作为类词缀作铺垫。
(10)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连山张大夫抟好养猫儿,众备有,皆自制佳名。每视事退,至中门,数十头拽尾延脰盘踥入。以绛纱为帏,聚其内以为戏。或谓抟是猫精。”
此处的“猫精”就是指对猫很痴迷的一类人。文献可以表明,至少从宋代起,“精”出现了类词缀的现象,其义为“一类人”。随后出现的“马屁精”,就是指善于奉承、“拍马屁”的一类人。
而第二次转折,笔者认为,是从 “小”“极词”的语义角度考量的。比如 “柠檬精”的意义被阐释为“看到别人比自己的处境好而感到发酸”。光是 “柠檬”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酸楚和羡慕。将“柠檬”和“精”放在一起的效果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透过“精”的意象,语言使用者不免还会感受到一丝“戏谑”和“自嘲”。因此,现代网络流行语中的“X精”类词缀含有“极度”的意味在里面,加上较靠近中心义项的“妖精”为网络流行语词汇使用增添了幽默和趣味。“精”的语义演变遵从了认知语义的词义扩展规律,这也印证了人们的范畴化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其词义层层递进,从基础的身体感知到心理情感方面的映射,和认知心理密切相关。
3.2网络语境下“X精”认知阐释
首先,我们从“X精”构式中的“柠檬精”进行认知解构。上文提到过“柠檬精”在网络语境中的
语义,此处不赘述。普遍认为“柠檬精”用于网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羡慕的情绪或者状态。如本研究中摘录来自新浪网等例句:
(11)“今天我们都是柠檬精。”(新浪微博,2020年11月4日)
(12)“网友晒单让我酸成柠檬精。”(百度网,2020年4月22日)
“柠檬精”由语素“柠檬”和类词缀“精”构成的偏正定中的复合词。柠檬有“酸”的意味,那么“我们是柠檬”这样的表达就是隐喻化的,共同特征就是说话人和柠檬共有“酸”的属性,从味觉域映射到情感域。那么柠檬成为“酸”的表征是由于认知思维中的转喻机制。因为柠檬最凸显的特征就是“酸”,所以味觉词“酸”与柠檬之间的关系是转喻。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2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0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词缀   认知   网络   语义   隐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