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柿栽培历史与柿文化

中国栽培历史与柿文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仁梓
dppb一、中国柿栽培发展历史
柿子原产东亚,我国发现250万年前的新生代已有野柿叶的化石,据报导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发现。柿子在一万年之前已被利用,栽培柿最早在中国西安出现。中国柿子栽培的历史,笔者根据柿遗迹、文物、文献资料及现存古树推断,大体可分以下五个阶段(表一):
野生采集期(B.C 8000--B.C 1000)在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夏朝、商朝,人们常以狩猎、采集为生。最初柿树处于野生状态,由鸟兽传播,自生自灭,人们仅采集柿果实充饥。距今已有1万年之久的浙江省浦江上山出土的柿核,和距今6500年前的田螺山出土的柿核,这些柿核是从食物残渣混合物中清理出来的。足以证明当时柿子仅处于野生采集被食用的事实。
训化栽培期(B.C 1000-A.D 500)人们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掌握了柿子脱涩方法,脱涩后风味颇佳,于是向奴隶主和帝王大臣进献。为了就近采摘,于是柿树作为奇花异木被栽植在庭园之中。这可以从《礼记.内则》中规定了柿是国君日常食用的31种美味食品之一、(梁)简文帝在《谢东宫赐柿启》中称赞柿好吃,是“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等果树、《晋宫阁名》[5]中有“华林园柿
六十七株,晖章殿前柿一株”等的记载中得到证明。《齐民要术》[6]中“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明确记述了野生变栽培的事实,由于掌握了柿树嫁接技术,生产也有了一定规模。正如《梁书。
地理志》[3、4、7]记载了当时柿的发展情况:“永泰无年瑀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
株柿及梨。女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
规模栽培期(A.D 581-A.D 1367)自唐宋以来人们对柿的优点,看得越来越清楚。(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8]中,总结出柿树有七大好处,说:“柿有七绝: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孟诜、陈藏器等医学家
又证明柿有很高的药用价值[3、4],从而更提高了柿的身价。在实践中又发明了温水脱涩、鲜
果脱涩及柿饼加工、用泠盐水渍贮藏等技术,并筛选出一些优良品种。由于用途的扩大,脱涩方法和贮藏加工技术的改进,柿子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栽植数量己相当可观,往往在一表1
柿栽培历史考证年代
柿作用栽培特点代表文献B.C8000~B.C 10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采果充饥野生无B.C 1000年~A.D500奇花异木、食
用、药用
栽培训化《上林赋》《晋宫阁名》、《名医别录》《齐民要术》《谢东宫赐柿启》《梁书.沈瑀传》A.D 500~A.D 1300果品食用
药用
柿漆
规模种植《韩愈诗》《图经本草》《嫩真子》《本草衍义》
A.D 1300~A.D 1979
tp0果品、代粮、药用、柿漆主产地形成《救荒本草》《荒政要览》《木本粮食》A.D 1979以来时令果品商品化栽培《甜柿品种与栽培》《柿栽培技术》
《图说柿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个地方有成千上万株栽植的。如(唐)韩愈在《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3、4]诗中有“友生招我佛寺行,
正值万株红叶满。”之句、11世纪(南宋)马永卿《嬾真子》[9]中写道“仆士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连数里。”都反映了当时柿树种植的规模。
主产地形成期(A.D1368-A.D1980年)元末明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对柿果和柿饼可以代粮充饥有了深刻的认识。据传明高祖朱元璋在以前曾亲身体会到柿子能代粮充饥,为此对臣民影响极大。由于王朝倡导发展,在自然灾害频繁的北方山区,几乎户户栽植。.正如徐汝为的《荒政要览》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柿考”内所记‘三月秧黑枣,备接柿树,上户秧五畦,中户秧二畦;凡陡地内,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饼,以佐民食。’又记有“今三晋泽沁之间多柿,细民乾之以当粮也,中州、齐、鲁亦然”。又如朱权在《臞仙神隐》中说:“防俭饼,以栗子、红枣、胡桃、柿饼四果去核皮,于碓(石臼)内一处捣烂揉匀,捻作厚饼,晒干收之,以防荒俭之用。”《嵩书》[4、18]“二室之下,民多种柿,森蔚相望。戌午(A.D1618年)大旱,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抚郡农产考略》[10]也记有“柿糠山西省人常为之。光绪戌寅(1878年)。晋省大饥。黎城县民赖柿糠全活。无一饿毙者。”因此,各地发展很快,特别是贫困的山区更为重视,这样便形成了黄河中下游为我国柿的主产地的格局。不过,此时栽培模式仍是零星栽植,相对集中,放任自流。除柿饼外,自给自足,就地销售。
园艺栽培期(A.D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随着物质文明、人们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追求数量、也注重品质。科技人员
也从多方面进行研究,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规模化脱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柿作为一种时令果品进入了市埸。在市场引导下、农民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下,果农学习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优良的甜柿品种得到长足发展,不良的涩柿品种将逐步被淘汰;柿产区有了新的变化,沿海各省发展迅速,如广西由原来排名在第十位跃居全国之首。在栽培技术方面正在改变传统的只种不管、放任自流的栽培模式改为园艺栽培模式,集约化商品生产基地不断出现,生产出商品性强的优质柿子供应国内外市埸。
二、柿文化发展概况
1、“天穹之花”的柿蒂纹
全面发展观
四种形态和教育惩处相结合的认识在有文字之前,人们往往以图画来表达感情,图腾和纹饰代表了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柿蒂纹是古代装饰纹样的一种,早在3千年之前已有应用,它兴起于战国之前,流行于汉代,是一种颇具时代特的装饰纹样。源远流长,一直延续至今仍有应用的(表2)。柿蒂纹具有深奥的文化内涵,这与当时人们这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程度分不开的。当时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这就是当时盛行的五行学说。这种五行学说与柿蒂和它的四个萼片数相吻合,中央花托代表了中央,四枚萼片正代表了四方,因而柿蒂纹应运而生。并取柿根坚固、柿树长寿,柿
蒂纹寓意牢固、永久,耐用。同时也反映出木代表青;火代表红;土代表黄;金代表白;水代表黑的五和木为东方,火为南方,金为西方,水为北方,土为中央等五方。柿蒂纹多用在古代的剑首、玉灯、玉盒、玉杯及金镂玉衣的玉片等玉器上应用;也在铜镜、酒樽等青铜器上或在陶罐、茶壶盖、壶嘴的陶器上装饰,也有在门楣、窗楞的建筑物上或在日用的研台、化装合、银镯、银碗、水烟筒等小物件上装饰,表示这些物件坚固、耐用、永久和如意等意思。根据出土器物上的柿蒂纹形状,与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中柿蒂对照很像某些品种。
2、历代柿文化的表达
自古以来,柿颇受人们喜爱,无论男女老少对柿都很爱好,有关与柿的一些感受,文人墨客和劳苦大众各以不同方式表达出来。自有文字以来,文人墨客往往舞文弄墨以诗词歌赋、短启散文来抒发感情,劳苦大众则制器物或用谚语表达愿望。例如:文人把柿以尊上的礼仪(B.C400礼记·内则)或以歌赋(上林赋、蜀都赋、南都赋)形式记录下来;或用启(便条)以短短数语表达感情。如梁简文帝感谢太子送给他的柿子的启里写道:“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晚实。无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到了A.D700年以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大诗人张藉、韩愈、郑谷、皮日休、陆游、李白、杜甫、张仲殊、陈泪、欧阳修、张蕴、韩维、苏轼、孔平仲、唐寅等大诗人,都有美丽的诗篇留下。普通百姓,则以习俗、艺术品或俚语来表达意愿。.如老北京和旧时江南岁时习俗中,农历正月初一要用掺有枣、栗、龙眼、柿饼的金银米(大米和小米)做成的年饭上供,用
柏树枝、柿子(或柿饼)与金桔一起放入一个盘子中,组合成吉祥品置于堂前茶几上,借其谐音,谓之“百事大吉”。在旧时婚俗中,柿也是必备的祥果之一,表示婚后“事事如意”。匠人精心制作手头用品如茶壶、如意及其他巧小的日用品,或以顺口溜、谚语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传授与柿子相关的农业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在讲述柿子能救荒特点的有“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板栗柿子是铁树,稳收稳打渡荒年”;传授柿树种植方面的经验:如“岗地柿,洼地柳,枣树栽到沙窝里”;“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柿子六七年”;讲述柿果的成熟时间及采摘时间:如“七月石榴正开口,八月菱角舞刀,九月山上采黄柿”;“立秋核桃白露枣,寒露柿子穿红袄”;“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旱枣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带有调侃意味的与生活方面相关的柿谚有“柿子专捡软的捏”;“烧柿不吃吃漤柿”3、现代柿文化的传承
柿子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到了现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知识分子除吟诗作画、写散文外,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了许多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科技工作者对柿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研发柿叶茶、柿粉、柿糕、柿子冰琪凌等新的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许多地方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柿子节,开展采摘、品尝、技能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们接触柿子,了解柿子生产、加工的过程,亲自体验柿子采摘的乐趣,享受柿子美食、学习有关柿子的知识。有的修建柿子主题公园,在柿子文化馆内展示了柿的历史、常识、生产技术和柿子标本及其加工品;园内设施改造成可爱的外形,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种植奇特的品种和造形吸引观光者的眼球;并有配套设施和一流的服务,把柿园打造成观光、休闲,令人向往的“柿”外桃源。
参考资料:
1.子思,孔子《礼记尚书》华龄出版社2002年9月,P133。夜焰
2.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上海古藉出版社,1999
3.叶静渊《中国农学遗产选集.落叶果树上编》中国农出版社
4.《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243卷。柿部汇考.中华书局影印.
5.《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1960,卷九百七十一◎果部八之柿
6.石声汉校释(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今释。中华书局。P379-381
7.《梁书。地理志》
8.(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附续集,第二册,卷十八广动植之三,木篇。商务印书馆。9.(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之三,第六面,光绪纪元夏月,湖北崇文书局开雕。10.(清)《抚州农产考略》抚郡学堂校刊,清光绪癸卯夏月(1903年)
11.(宋)冠宗奭《本草衍义》(1116年),卷十八。
12.(明)朱棣《救荒本草》第四册,果部,(1406年)
13.《四部丛刊》经部,《说文解字》第六上,
14.《事林广记》别集,卷七,茶果类。
15.《广东通志》同治三年(1864年)重刊,商务印书馆。
16.《古今说部从书》第二集,(明)李诩<;戒庵漫笔>
17.伊钦恒诠释(明)王象晋辑《芳谱》诠释。农业出版社,1985。11。P100-101 18.王仁梓《中国果树志。柿》油印本。1984
19.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11。P138-139
20.郑金生张同君译注(唐)孟诜著《食疗本草》译注。上海古藉出版社,P62-63 21.《湖南通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
22.《浙江省通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刊,商务印书馆。
23.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化石-中国新生代植物》第三册,1978中的柿
24.吴耕民,栗枣柿栽培。农业出版社,1964年,P237-238
25.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等,柿。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年,P164-198
26.丁煜.用柿单宁回收铀[J].现代化工,1987,(6).
27.T·萨卡库奇,魏明安,仲崇波,王成功.利用固化的柿子丹宁吸附回收金[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7,(7).
29.李雪艳,中国的柿—民艺个案研究一例,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1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99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柿子   栽培   人们   中国   代表   发展   柿树   生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