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文化意象浅析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文化意象浅析
战琳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情感,例如梧桐。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象征高尚的人格、比喻爱情的悲欢离合、寄托游子的思乡之苦、哀叹国家灭亡等。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2页(P60-60)
【关键词】古典诗歌;梧桐;文化意象
【作 者】战琳
【作者单位】锦州中学;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22
机床罩壳
中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诗歌创作中,经常会借用花、草、树、木等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因此,这些植物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意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高洁傲岸,寒冬中傲然盛开、迎风而立,这种不畏严寒并与冰天雪地抗争到底的特征,象征着仁人志士忠贞不渝、坚定不移的精神;兰花,幽雅空灵,空谷幽香、孤芳自赏。诗人和词人用兰花的这种特征,象征品格清晰脱俗的正人君子;菊花,冷艳清贞,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是众花之中的“隐世者”,菊花的这种特征被用来比喻那些看淡了功名利禄、宁静致远的隐者……梧桐,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被运用的意象。梧桐这种意象,与其他植物意象相比,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复杂。本文将中国的古典诗歌作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梧桐意象进行文化内涵分析。
半方差函数一、梧桐文化意象之高尚的人格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品格高尚、美好的人。在《诗经·小雅·湛露》
月朗星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这段文字以梧桐为切入点,用梧桐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形态,象征文人雅士充满仪式感、庄重感的言行举止。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将梧桐作为诗歌创作意象的作品层出不穷。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歌《段宥厅孤桐》中有这样两段文字:“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与“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作者对于孤桐身上映射出的这种谦虚品质充满敬意。
梧桐被古代诗人、词人用作高尚人格的化身,主要是因为梧桐这种植物在外观上具有挺拔伟岸、疏直中通、枝繁叶茂的特点,这种自然特征与人类高尚、高洁的品格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很多文人墨客为表自身的高风亮节,一方面会通过梧桐托物言志;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不要误入歧途,时刻保持高尚的情操。
二、梧桐文化意象之悲欢离合的爱情
梧桐树,在一年四季中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四种特征。春天,桐花盛开,满树的梧桐花随风摇曳;夏天,枝繁叶茂,满树翠绿翠绿的梧桐叶正迸发着勃勃生机;秋天,秋风萧瑟,秀美高大的梧桐树也不能避免落叶纷纷的凄凉;冬天,寒风刺骨,春夏里那么茂盛的梧桐树,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秋冬季节的梧桐树,既萧瑟又凄凉,文人墨客就利用梧桐
树这种特征来比喻人世间饱含悲欢离合的爱情。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风细雨中,梧桐树叶纷纷飘落,就像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即使曾经美好、结局也躲不过曲终人散。女性诗人也会利用梧桐来寄托其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不足为外人所知的凄苦。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滴落在梧桐叶子上,但却已经物是人非,这种场景更使人感到寂寞和悲凉。
梧桐,还可以寄托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更漏子》中,就利用梧桐来表达内心对恋人的相思之苦:“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本就因为与恋人山川相隔、心里苦闷,这雨水就像恶作剧一般不断地滴落在梧桐叶上,一声一声不绝于耳,这使得作者本就苦闷的内心更加悲戚。
三、梧桐文化意象之游子的乡愁
人的一生就像一列行驶中的列车,不断驶向、驶离一个又一个地方。对于心存理想、胸怀大志的文人墨客来说,他们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远走他乡只为功成名就、实现自己心中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孤身一人在外漂泊的日子,使得游子们孤独、寂寥的情感导电铝浆
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常常溢于言表。梧桐树,游子们记忆中和家乡一样的梧桐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游子们会将异地他乡的梧桐树当作抒发自身情感的介质。“诗圣”杜甫曾在《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中这样写道:“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在异地他乡,菊花不畏秋寒开的正好,让诗人不禁想起了远在自己家乡同样不畏寒冷、中通正直的梧桐,以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桐孙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写道:“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诗人身处异地他乡,面对眼前的梧桐树不禁有感而发。诗人早年离家时,正是梧桐树花开满枝头的时节;但是,当他再一次回归故里时,梧桐树依然茂盛,自己却早已白了头发。作者通过对比梧桐树在四季中的变化,来寄托自己身为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自己对世事无常、时代变迁的感慨。
梧桐树,具有地域文化彩。因此,离家在外的游子,倘若在异乡看见梧桐树难免会唤起他们心底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唐代诗人张籍在《夏日可畏》中写道:“落照频空簟,余晖卷夕梧。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在落日的照射下,梧桐的影子被不断拉长,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疲于奔波是否正确和值得,并且渐渐有了想要回到家乡的打算。
一些游子常年离家在外,想回到家乡,遗憾的却是再也回不去了。李约在他的《病中宿宜阳馆闻雨》中写道:“难眠夏夜抵秋赊,帘幔深垂窗烛斜。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已到暮年的诗人,坐在窗前静静地聆听风吹梧桐的声音。面对着和家乡一般无二的梧桐树,他的心、他的思绪已经翻越过千山万水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但是由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副躯体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四、梧桐文化意象之国家灭亡的哀叹
国家灭亡,对于任何一位心中怀揣报国之志的文人墨客来说都是痛心疾首的,而秋天开始逐渐凋零的梧桐树与风雨飘摇、即将覆灭的王朝何其相似。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就利用凋零、落败的梧桐树,来寄托自己对于国家灭亡的哀叹。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和诗歌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字字句句写尽了这位皇帝对于家国灭亡的哀愁和苦闷。“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被囚禁的南唐后主,在深夜孤身一人登上西楼。抬头仰望,看见的是高高挂在天上孤零零的残月;低头俯视,是矗立在萧瑟秋风中形单影只的孤桐,寂寥而又孤独。这深深的庭院锁住的不仅仅是自己和这棵孤桐,还有南唐后主对于亡国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绝望。
南宋最后一位词人张炎,也在其作品中通过梧桐意象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哀叹之情。他在《清平乐·候蛩凄断》中写道:“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这首词是作者人到暮年时所作,词人在晚年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国家的破灭,字里行间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其中的深层含义却非常耐人寻味。梧桐树叶悠悠落下,这翩翩落叶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这首词,表面上看是写秋风、秋叶、秋声,实则词人是通过梧桐落叶抒发自己满腔的愁苦情绪,诉说自己对家国繁荣不在的哀伤和苦闷之情。另一位宋代词人蒋捷也借用梧桐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在蒋捷写的一首《满江红》中有这样的表述:“浪远微听葭叶响,雨残细数梧梢滴。正依稀、梦到故人家,谁横笛。”故国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故国已经成为了过去。在雨夜里,雨水滴滴嗒嗒地掉落在梧桐叶上,对于故国的人、事、物以及繁荣景象只能从梦里寻。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笛声又和淅淅沥沥的雨声交织在一起,声声入耳,使得作者对于故国更加思念和感怀。
五、结语
纵观古今,梧桐意象一直被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被赋予的文化意象也越来越丰富、具体和形象,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梧桐文化。梧桐,以其高洁、中通正直却也萧瑟寂寥的特征,
折射出人类社会的高尚人格、爱情的悲欢离合、游子的思乡之苦以及对国家灭亡的悔恨与感怀等。梧桐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民族宣泄自身情绪的介质,这种做法是发自内心、约定俗成的,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ddm参考文献:
[1]张俊纶.诗经译注[M].武汉:崇文书局,2014.
[2]胡伟栋.论古典文学中梧桐意象的多重文化意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4):98-100.
[3]王乃林.唐诗宋词中梧桐意象探微[J].内蒙古教育,2015(21):5-6.黥刑
[4]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8:3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99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梧桐   意象   梧桐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