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康济录》的刊刻和流传

《钦定康济录》的刊刻和流传
琼斯矩阵孙新梅
【摘 要】<钦定康济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皇帝钦定并颁布全国的荒政史籍.清代自然灾害的频繁、荒政制度的完善和荒政史籍的丰富是<钦定康济录>产生的原因.该书的产生经历了清陆曾禹编<救饥谱>未刊.到倪国琏检择进呈给乾隆皇帝,最后被乾隆钦定刊刻,颁布全国三个阶段.颁布后,被广为流传.二乙二醇二丁醚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0)005
【总页数】3页(P87-89)
【关键词】《饮定康济录》;乾隆;刊刻;流传
【作 者】孙新梅
【作者单位】河南省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 文平稳过程
【中图分类】K204;G239.29
《钦定康济录》是一部专门的荒政史籍,其产生与清代持续不断的灾荒有着密切关系。清代荒政制度的完善和清政府对救荒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钦定康济录》的产生。其产生后,统治者“嘉其有裨于实用”[1](页710),因此被多次刊刻,广为流传。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加之特殊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因此我国成为自然灾害频率非常高的国家。据邓拓先生《中国救荒史》统计,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大致呈逐步递增之势。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物质上的损失,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加深社会矛盾。清代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比前面任何一个朝代都要繁密①早期文献典籍的散佚,相应地导致记载荒政史事的文献流传到后世的不多,而清代的灾荒见于文献记载的较多,据作者统计,虽不是十分全面,但也可说明清代灾荒的频繁。,频繁的自然灾害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灾害轻者,粮食减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破坏,影响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灾害重者,田地荒芜、人口流徙死亡、耕地面积缩减、劳动力严重缺乏、经济衰退,如“康熙四十二年,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
半”[2](页1528)。灾年还造成社会动乱,无以为生的饥民或发生骚乱,如“雍正二年,江苏太仓曾发生抢米事件”[3];或铤而走险,聚众起义,如“顺治十七年,十月,山东于七反。康熙二年,福建王铁佛扰延平、建宁等处”[3](页163)。此种记载见于清代文献者甚多。上述情况表明,如果统治者不能有效地救灾,易引起社会动荡。因此,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历代统治者把荒政作为一项既定国策,试图通过编撰荒政史籍来指导救荒活动。和其他荒政史籍一样,《钦定康济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书中详述防灾、救灾之措施,因此被统治者当做救荒圭臬和赈灾的指南。
在中国古代,随着专制政权防灾救荒实践的不断制度化、完善化,以古代救荒活动及其相关的法令制度、政策措施、思想见解等为专门记载对象的荒政史籍也不断增多、丰富。《钦定康济录》就是荒政史籍地著作中杰出的一部。
creg中国古代荒政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可及于上古时期。秦汉时期,国家政权的统一为荒政提供了强大的政权基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救荒活动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常事,古代荒政逐步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隋唐两宋时期,救荒活动更加频繁,古代荒政日臻成熟。元明时期,古代荒政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统治者更为重视,荒
168dy政制度更加完备,各种救荒措施逐渐制度化,亦出现了以立法保证荒政实施的趋向。清代荒政在元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达到鼎盛。《钦定康济录》作为专门的荒政史籍,就是中国古代荒政发展到鼎盛的产物。
清代统治者与历代统治者们一样,充分认识到救济灾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如不有效地施行荒政,不仅国家的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还可能酿成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危及统治阶级的生存。因此,最高统治者把能否妥善救济、安置灾民看做关系到政权存亡治国安邦的大计。如地方有灾,康熙即诏所司亟议蠲赈。凡自外省来京之员,雍正必面加详询各地丰歉情景,“盖欲周知民隐也”。乾隆对赈灾的重视,更胜过乃祖乃父,多次强调,“赈恤一事,乃地方大吏第一要务”。与此相适应,荒政史籍在宋元明的基础上,达到了繁荣,主要表现在:其一,清代荒政史籍在数量上的增加,据粗略统计,目前所能见到的清代荒政史籍已达到六十多部,而且这种统计肯定还是不全面的。由此可见,清代荒政史籍著述之繁富。其二,荒政史籍编撰形式的创新及记载内容的丰富。其三,清代政府对于荒政史籍的编撰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就是政府往往以清廷的名义,出面召集相关人员,将私人编撰的荒政史籍修改删润并颁行天下,这可谓是荒政史籍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钦定康济录》就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被皇帝钦定颁布于全国的荒政史籍。
生存主义
《钦定康济录》作为中国第一部被皇帝钦定并颁布天下的荒政史籍,其成书大致经历了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代初年,在各种荒政措施和荒政制度不断完善、各种类型的荒政史籍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钱塘监生陆曾禹搜集“自周至明”史籍中有关灾荒和荒政的“典故”,并逐条加以评析,编纂成一部名曰《救饥谱》的荒政著作。“无如水旱之灾,尧汤不免。于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荒政从而出矣。是政也,非谱尔何?夫古有治谱,欲其前后相师,以修其政令,何独至于救饥而不以前人为谱哉?”[4](页234)此语充分道出了陆曾禹修书的目的和意义。遗憾的是,因他“高隐门里,不慕荣利”①[清]张吉安修、朱文藻撰:《余杭县志·文艺传》卷27,嘉庆十三年修,民国八年铅印。,直到其逝世,《救饥谱》也“未经刊刻”[4](页231)。后人评价其为“盖亦方干、贾岛之流”②[清]张吉安修、朱文藻撰:《余杭县志·文艺传》卷27,嘉庆十三年修,民国八年铅印。。对于《救饥谱》的卷数以及成书时间,笔者遍阅籍,也未得到结果。
第二阶段:陆曾禹的同乡吏科给事中倪国琏③倪国琏字子珍,一字西昆,仁和人,雍正庚戌进士,馆选寻迁吏科给事中。恭敬谦和,事亲极孝。文笔醇雅,诗格清真,小楷遒劲。
[清]郑澐修、邵晋涵纂《杭州府志·文苑传》卷94,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03册,第419页。见到《救饥谱》,此书“每条前列经史,后加论说,与所进经史之体无异”,觉得这部书稿很有价值,因此,“是以不揣愚昧,录其大要,共为四卷”[4](页231)。时值乾隆皇帝“诏翰林科道轮奏经史讲义”[1](页710),于是倪国琏于乾隆四年十月(公元1739年)全国蝗灾肆虐之时,将《救饥谱》进呈给乾隆皇帝[5](页199)。
第三阶段:乾隆皇帝见到此书,谕曰“有郑侠绘图④郑侠绘图,宋神宗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对朝嗟叹。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事迹详见郑侠《西塘集·上皇帝论新法进流民图》、《宋史·郑侠传》、《宋史·王安石传》。入告之遗意,甚属可嘉”,认为该书“有裨于实用”,随即“着南书房翰林详加校对,略为删润”,并“交于武英殿刊刻颁发”[5](页199)。根据乾隆谕旨,清廷组织了一批名臣硕儒,以和硕和亲王弘昼为监理;以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徐本等要员为总阅;以蒋溥、梁诗正、汪由敦、鄂容安、张若霭、彭启丰、臣介福、金德瑛、秦蕙田、庄有恭十数位饱学之士在南书房负责校对;以刑部右侍郎张照、工部右侍郎许希孔、原任刑部左侍郎励宗万等要员,及翰林院侍
读陈浩、吕炽、周学,及翰林院编修朱良裘、田志勤、董邦达、唐进贤、李清芳、郭肇鐄12人在武英殿负责校对。此外以贡生费应泰、卢明楷、薛世楫、廖名扬、徐显烈、王积光、王男、曾尚渭、李长发、程元林10人及监造雅尔岱、永保、双玉、西宁、胡三格、恩克、永忠、保柱、郑桑格、姚文彬10人负责校刊。[4](页232)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后编成一部共四卷、约14万字的书。乾隆赐名《康济录》。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正式颁布。[4](页232)
由上可见,《钦定康济录》非出自一人之手,是由陆曾禹撰写,倪国琏检择,蒋溥、梁诗正等奉乾隆皇帝命令删润而成。但今天看到的许多目录学著作在提到此书时,对其作者的描述并不确切。《四库全书总目》中《钦定康济录》作:倪国琏,六卷⑤《钦定康济录》在流传的过程中确实既有四卷、六卷两种,是因把附录部分《荒政摘要》计入,其内容实际仅有四卷。。《清史稿》、《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康济录》的作者均作倪国琏,全书六卷。再如一些文章在提到该书时的写法也是错误的,如卜风贤《中国古代救荒书的传承和发展》一文中作:《康济录》,清陆曾禹,四卷;《康济录》,清倪国琏,六卷[6],是其把一种书当做两种书进行了著录。
《钦定康济录》正式颁布后,分发全国各地,以供司牧者参考。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恕曾云:“五年冬颁发到闽,臣适奉命巡抚是邦,跪受敬读。臣用是仰体圣主惠怀元元之意,恭为校刊,分发郡县。此臣恭刊是书,与郡县交儆之志也。”[4](页455)可见《康济录》一书由政府颁发至各省,由各省再分发郡县,以为救荒之资。由于该书影响很大,乾隆以后言荒政者几乎都要引用此书。清左宗棠巡抚两浙时,复为重刊,并为序:“愿我各省县从政有司,景怀往哲,恫念艰危,胥以此书为金科玉律,凡足与今日一切地方要政,相表里相发明者,而切实探讨,努力躬行,余企望之。”
《康济录》的影响范围不仅限于中国,正如张建民、鲁西奇评价中国传统社会中减灾救荒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一样,“中国传统社会的减灾救荒思想对中国文化圈内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之减灾救荒思想的发展及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曾发挥过重要影响”[4](页455)。后来在日本宽政时代流传到日本,被日本翻印,以为吏治要范,且对《钦定康济录》的价值作了高度评价:“清钱塘县监生陆曾禹所集《救饥谱》一书,汇辑历代济民之嘉言善政,附以己见,详明得实,使人展卷,梨然指诸掌,可举而行焉。厚于天下后世,可谓至矣。”[7]宽政时代,担任名草郡长官的小田景福把是书抄写研读,以之作为施政的参照。并且,他认为《钦定康济录》将在其日后的施政中发挥重要作用:“夫陆
氏著之日入之邦,而景福用之日出之邦,小用之而有小效,安知天下无继景福大用之而大有效者乎?”[4](页229)由此,可以看出此书的价值及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99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荒政   史籍   救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