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理工科博士生培养和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人与PIG交互中德理工科博士生培养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作者:叶宾 解晓芬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第06
        摘要:德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其博士生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宽松而又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宽进严出的培养制度等为德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奠定了基础。结合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较分析了我国和德国理工科博士生培养教育的异同,并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论文网站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中德比较;科研
        作者简介:叶宾(1980-),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解晓芬(1981-),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猛小蛇)
        中图分类号:G647 FANPN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二恶烷06-0013-02
妈妈的恶作剧        现代的博士生教育起源于德国。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洪堡在改建柏林大学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德国培养出了西方第一批现代型博士。德国早期的大学教育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合并进行的,没有专门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一般也不使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概念。但在当前国际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为了同国际接轨,德国大学教育也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德国已基本实现了学位结构和学制的转变,放弃了德国高等教育传统标志性的本硕一体结构,转向学士、硕士二级学制。[1]
        研究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等要素内容。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前提下,突出博士生的科研训练,着重培养其在工程实践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它是以导师制为核心,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它既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亦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研究所为博士生的基本培养单位,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体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9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培养   德国   研究生   教育   结构   大学   科研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