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可分为古人注和今人注两类: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对古书注解工作,一般又称做为“训诂”。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二、古注对阅读古书的作用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三、古书注解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单独著述,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出现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书。
是秦汉间人对先秦及西汉训诂加以总结汇编而成的训诂专书。
今传十九篇。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2)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骃《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裴松之《三国志注》
子部:
魏·王 弼      《老子注》
西晋·郭 象      《庄子注》
唐·杨 倞      《荀子注》       
唐·尹知章      《管子注》
集部:
晋·郭璞《楚辞注》
唐·李善 《文选注》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邢昺:《尔雅义疏》、《论语正义》、《孝经正义》
朱  熹 :《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鼎盛——清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重从材料出发,利用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方法上更为科学,解决了许多古书中的疑难问题。
乾嘉学派:中国清代以考据为内容特征的学术流派,尤以乾隆、嘉庆年间的研究最为辉煌,又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学术谷歌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高邮二王: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
(一)传注体——传
(一)传注体——注
(一)传注体——笺
传注体-释例
(二)义疏体
义疏体-释例
附:《十三经注疏》
蓝动中国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长泾中学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三)章句体
章句体-释例
(四)集解体
(五)补注体
(六)音义体
五、古注的内容
(一)解释字词含义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赵注:“时谓草木零落之时。”
《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二)串讲句子大意
1、翻译
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译。
①直译——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洛诰》:“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德也。”
cs太平洋②意译——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意。
《孟子·尽心上》:“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2、点明深层含义
 《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注:“言刖多。”
3、推因
 《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朱熹注:“後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德而称愿之……”
4、说明全句的比喻义
 《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牂羊,牝羊也。坟,大也。罶,曲梁也,寡妇之笱也。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郑笺:“‘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不可久’者,喻周将亡,如心星之光耀见于鱼笱之中,其去须臾也。”
(三)申述篇章旨意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赵注:“章旨: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备用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四)分析古书句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
《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飨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
(五)阐释语法现象
我国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1、虚词用法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精神篇》:“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高诱注:“与,
耶,辞也。”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至之辞。”
2、实词用法
《礼记·表记》:“不自大其事。”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为动词。
《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女。”
《史记·卫世家》:“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韦昭注:“是使白骨生肉,德至厚也。”
(六)注明难字读音
 《吕氏春秋·至忠》:文挚说:“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高诱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诗经·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陆德明《经典释文》:“莫,音暮。”
hp小型机(七)注明史实典故
1、史实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 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出,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2、典故
《左传·昭公十三年》:“谚曰:‘臣一主二’,吾岂无大国?”杜预注:“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大国。”
贾谊《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李善注:“《吴越春秋》曰:干将者与欧冶同师,俱作剑。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妻名也。”李善注详细说明了原文“莫邪”的典故。
(八)校勘文字错讹
《周礼·春官·大宗师》:“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璧。”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8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注释   古书   训诂   注解   解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