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尔雅》的名物训释方式(论)

第27卷第1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月20日VOI.27NO.1JOurnaI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ar.202007
浅析《尔雅》的名物训释方式
钱慧真
!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
《尔雅》绝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名物的训释,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尔雅》训释名物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其名物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总结出中国古代以《尔雅》及其嫡传诸书为中心,旁及《方言》、《释名》及其各种专业书、类书等的名物研究系统。
水中声速关键词:《尔雅》;名物;名物学
中图分类号:H1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7)01-0011-03三只小猪和狼的故事
名物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名物,早期的狭义说法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的命名等领域。从词义学的观点来看,名物讲的是一些专名的词义。这种专名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指的对象范围比较特定,而且特征比较具体。在注释体和专著体训诂著作里,都包含着大量的名物训诂。
我国名物文化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殷商甲骨文到稍后的钟鼎金文中涉及到的名物字形来看,中华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名物文化的探索。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研究名物文化的典籍当推《尔雅》,《尔雅》所列19个类目,其中16类是关于古代社会名物的训释,统计共收录社会生活专名凡344条,其中释亲94条,释宫86条,释器128条,释乐36条,释水55条,植物346条(释草229、释木117)、动物424条(释虫83条、释鱼60条、释鸟115条、释兽72条,释畜94条),几乎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
“《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
《尔雅》一书为两汉古书训诂之总汇,所载名物基本上囊括了两汉经书名物的全部。
《尔雅》是训诂之书,具体言之,前三篇应该是语言训诂,后十六篇是名物训诂,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名物研究是和语言训诂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名物研究是训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以《尔雅》
后16个条目为例,分析《尔雅》名物训诂的方法。
一、声训的运用
《尔雅》在训释名物时较多地运用了声训的方式,意义相同或是相近的词,若系同出一源,则其读
音也每每相同或相近,此即“音近义通”。黄侃先生指出“尔雅名目当贯以声音求其条例。”王国维先生说“凡雅俗古今之异,同类之异名与夫异类之同名,其音义恒相关。”以声音通名物的方式贯穿《尔雅》始终。其声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异类之同名者音义相关
此类情况古今学者多有论述,刘申叔先生曰:“故欲考名物之起源当先审其音,盖字音即同,物类虽殊而状态形质大抵相同。”《尔雅》中这种异类同名的例子比比皆是:
《释山》“独者,蜀。”山之独峰名蜀,蜀虫名,以虫名释山名。郭注:“蜀,孤独。”《释虫》:“虫厄,乌蜀鸟。”郭注:“大虫如指,似蚕。”郝疏:“虫更无匹,故云蜀亦孤独,即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此虫之习性和山之形质相似,故异类同称。
《释天》:“小雨谓之。”《释虫》:“蠓,蠛蠓。”《释草》:“绵马,羊齿。”《释草》:“蕲,蘼芜。”
这四个词条的、蠛蠓、绵马、蘼芜均为双声明纽。“蠛蠓”为虫名,体微细,郭注:“小虫似蚋,喜乱飞。”“绵马”和“蘼芜”都为草名,“绵马”郭注:“草细叶。”“蘼芜”郭注:
“香草,叶小如萎状。”小雨、小虫、小草虽异类,名字却是相通的。
(二)同类之异名者音义相关
之大小、长短不同,则异名音近:《释器》“大者谓之木共,长者谓之阁。”木共、阁一声之转。水道转相灌注所入之处不同,则异名音近:《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谷、沟、浍、渎皆一声之转。
古车箱前后之遮蔽物,名异音近,《释器》“舆革
·
花式冰咖啡1
1
·
!
遗留问题
收稿日期:2006-11-03
作者简介:钱慧真(1980-),女(汉族),山东德州夏津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06
客房管理系统设计
级博士研究生。
前谓之革艮,后谓之;竹前谓之御,后谓之蔽。”革艮舆御、与蔽皆一声之转。
(三)凡事理相近者,而声相转同,其名往往相同
《释器》:
“简谓之毕。”释文毕本作荜,荜本是篱笆之名,而此处用来释简,犹册本书册之名,而字又孳乳为栅。黄侃先生把这种情况叫做“同义异物”,简与荜,册与栅虽异名,而编制竹木为之则同也。
《释器》:
“潲,氵脩也。”《释木》:
“稍,稍擢。”是臭汁谓之潲,亦谓之氵脩,亦谓之濯;木无枝柯,稍擢长而杀者,长谓之脩,亦谓之梢,亦谓之擢。义类虽然不相关但是其音转序列是相同的。
在训释名物时还特别注意方言俗语的应用。文中有时以方言释通语,如“金曼谓之木亏,”金曼为涂墙的工具,通称为木亏,《说文》:“木亏所以涂也,关东谓之木亏。”有时是以通语释方言,如“淀谓之,”郭注:“淀今江东呼”。《尔雅》对方言的运用主要是异地同物的系联,贯通了因地移而异名的现象。
二、“一物分言、一语两诂”的训释方式
由于人们认识的多角度和社会生活的多层面,客观事物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尔雅》对同一名物,进行两次或是多次的训释,突出其一般特征与本质特征的多样化。黄侃先生把这种训释方式总结为“一语两释,一物分言”。其实在《尔雅》中何止“一物两释”、
“一物三释”、
“一物四释”的现象也屡屡皆是。
(一)对异名同实的名物训释时,列举其异名,形成“一物分言”的训诂格式
“容”为射礼唱获者的蔽身的器物,形如床头小曲屏风。《释宫》云:
“容谓之防。”此处明“容”有异名“防”,名“容”者,表其一能为容身之物,是对器物本身形质而言的;名其“防”者,表其二能防矢蔽身,是对器物本身功能而言的。
“连”为堂楼阁边的小屋。《释宫》云:
“连谓之言多。”按:当作言多。《说文》:
“言多,离别也。”周景王作洛阳言多台,又后世所谓的离宫别馆也。名其“连”者,盖其属于堂言;名其“”者,盖其又别于堂。
(二)对一物进行多次训释的,从而形成“一物几诂”的训诂格式
1.几个不同的解释相互补充说明。如《释丘》:“丘,一成丘为敦丘。”又“如覆敦者,敦丘。”江东呼敦
即堆,敦丘即堆丘,郭注:“丘形上两丘相重累为敦丘,亦即堆丘。”名其敦丘,直接描绘其得名之由。因其形状象“覆敦”,故又进一步补充说明其形体特征。
2.多个解释并行说明该物多方面的特征。如“肉谓之败,鱼谓之馁。”又“肉谓之脱,鱼谓之昔斤。”又“肉谓之羹,鱼谓之鱼耆,肉谓之醢。”分别从肉、鱼的臭恶、治择、所食等方面进行训释,从不同的侧面显示鱼、肉特征。
三、对名物训释的总体把握
同一事物有正名异名之分,有泛指专指之别,有
大名小名之异。说解名物,若就事论事,则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惑。《尔雅》完全是将原书训诂材料按原样汇集,这些训诂材料都是散布于书中,以直训为主的简短训释。成书者对所见到的材料,在一无所旁的背景中进行汇集,所以特别注重将同一意义的词横向类聚,将正名异名、泛指专指、大名小名对比列出,在总体中见个体,在此物中见彼物。
古代所用之木桩,种类既多,用法各异,彼此不同的名称散见于各典籍之中。《释器》按其所在及长短解之:“谓之,在墙者谓之,在地者谓之臬,大者谓之木共,长者谓之阁。古代道路之异名繁多,宫道、庙道、堂道等名称各异。《释宫》将其道路结于一处总释之:“宫中谓之壶,庙中路谓之唐,堂途
谓之陈,路、旅,途也,路场、酋、行,道也。”道有歧路,按分歧不同,其名又有异,“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释乐》36条,有18条是释乐器的,这些所有的训释都是采用乐器形体之大小、长短,乐音之高低、轻重等的对比形式来训释的。如“大管谓之,其中谓之,小者谓之。”“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这种对比的训释中,《释地》《释水》《释鸟》《释兽》等各条目中也较多的运用这种对比训释方式,把要训释的名物放在一个背景之下,或者连及相邻的品物,使人得一而知二,由小见大,达到事半功倍闻一知十之效。通过这种训释方式,也可见其名物分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多聚赖氨酸四、对文化涵义的阐释
名物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具体实在的物体,是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相关联的万物形态。名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信息,所以名物自身的特征往往和人类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尔雅》也常常从文化的角度对名物进行诠释。
有些名物与古代礼仪制度相联系,也是礼仪制度的产物,如《释宫》:“两阶之间谓之乡,中庭左右谓之位。”此处是释明堂中君臣所在之位。“乡”、
“位”显示了明堂中尊卑上下的位置。《礼记·明堂位》:“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则“乡”即向,君王南面,向明而治,其位在两阶之间,所以名“乡”;“位”即列位臣在中庭左右列位,所以名“位”。
有些名物和社会生产相联系,如《释风》:“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西风谓之泰风。”南风、东风、西风均以名物的方位为理据,凯风、谷风、泰风则分别以农业生产为理据。《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孔疏:
“李巡曰:
‘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
·2
1
·
曰凯风,凯,乐也。’”《诗经》:“羽谷风,以阴以雨。”孔疏:“谷之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诗经》:“大风有隧,有空大谷。”孔疏:“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
《尔雅》所总结的训诂模式与方式奠定了后世名物训诂基础。西汉扬雄仿照《尔雅》的体例与训释方法,编写了《方言》,主要是方言释古语,以通语训方言,继承了《尔雅》运用声训方言的衣钵。《尔雅》运用文献材料对名物词作分类研究,方言材料都是文献中的,是零散不成系统的,《方言》则主要是运用存在于异时异地的口头语言,他所运用的这些系统方言,并不仅仅只是当作语料来引用,而且主要是来研究这些因为地移时异而形成的事物异名。齐佩说《尔雅》是纯客观的集录些训诂材料,只是明其当然,而不能名其所以然。《方言》虽是有意模仿《尔雅》,但是它的态度已由客观而进入主观,它的取材已由纸而进入口头,它的目的不仅为了使用,而且重在研究,示人以训诂之途径。《尔雅》如果是训诂的材料,《方言》则是训诂的学术了。《方言》出于《尔雅》而又有有所创新。
《释名》如书名所示,这是以解释物名为目的而编的。全书27篇,除了《释姿容》《释言语》篇里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外,其他25篇都是名物的训诂。其自序云:“夫名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所用之物,论述指归,谓之《释名》。”可见它是通过语音以推求事物得名的由来,是一部声训专著。其声训的运用虽然和《尔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相比较《尔雅》,《释名》运用声训的方法更普遍,释名更具体,可
以看作一大进步。
就《尔雅》系统来说,在后世的发展中,众多雅学著作,也继承了其名物研究的衣钵,成为科学的名物研究宝库。雅专书有两类,一是综合性的,基本依照《尔雅》的纲目,如《广雅》、《通雅》、《小尔雅》等;一是专门性的,在内容或是收词上突出某一方面,如专释鸟兽草木虫鸟的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专释连绵词的朱某玮《骈雅》、史梦兰《叠雅》,专释一类事物的《佛尔雅》、《石雅》等,构成了庞大的雅系辞书系
统,这些书的语料从儒家经典扩大到经史子集各种
文献,这无疑是《尔雅》嫡系的继承和发展,是扩大了的、更具有系统性的名物资料库。
对于名物的研究还得到了不少专业学者的重视。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王祯《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对有关农具、农作物等都作了收集、沟通异名的工作。至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更对每一种药物设“释名”一项,广泛收集药物的各种异名,并训释得名之由。清代江永的《乡党图考》十卷,他对经传中有关制度名物的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分为图谱、圣迹、朝聘、宫室、衣服、饮食、器物、容貌、杂典九类,再立细目。此外,古代的许多学人对名物非常关心,因此大量的笔记杂著中都散见着许多涉及各类名物的资料社。其中有名的如宋陶谷《清异录》,杂采隋唐五代各种事物,分天文、地理、草木等37门,凡648条,集录异名别称,释其得名缘由与沿革。清代厉荃的《事
物异名录》,分乾象、岁时、礼制、音乐、书籍等39部,广泛的收集了古代典籍和类书中的事物名称。以上所举的专书,基本上都是仿照《尔雅》对事物作按义类聚,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训释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尔雅》不仅对古代名物与名物词作了分类研究,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和探讨了名物的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得名由来及其文化涵义。
《尔雅》的名物训释方式和分类方式影响了后世训诂学著作的编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尔雅》及其嫡传诸书为中心,旁及《方言》、《释名》及其各种专业书、类书等的名物研究系统。《尔雅》是我国名物的不祧之祖。
参考文献
〔1〕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 ].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王宁.训诂学原理[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4〕齐
佩.训诂学概论[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徐超.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6〕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 ].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责任编辑:李楠)
Ways of Mass Noun Hermeneutic of Erya
OIAN Hui-zhen
(Coiiege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Most content of Erya is about mass noun hermeneutic.The articie anaiyses the way of mass noun hermeneutic of Erya and the impact of the ideoiogy of mass noun hermeneutic of Erya.We sum up the system of mass noun :It ’s focus is Erya and her offsprings.It ’s aiieron is Fangyan Shiming and diversified catena 、generic book.
Key words :Erya ;mass noun ;hermeneutic
·
3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2: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8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名物   谓之   训释   训诂   研究   方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