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及中国采取的自贸区战略

高钰环
矩阵干扰浅析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及中国采取的自贸区战略——基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
一、当前趋势
不可逆的经济全球化
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九十代初开始,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伴随着国家间壁垒的消减,许多国家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如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们建立了全球的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乌拉圭回合结束,WTO成立,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贸易、金融、劳动力和技术在全球加速流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整体以致经济网络,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全球化发展更加迅速。贸易总量年均增长率6.5%;贸易内容不断丰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各国间经贸联系紧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表明,1995年以前,全球外贸依存度在40%左右,此后11年内迅速提高到60%左右,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这些都意味着全球经济交往的扩大和经济增长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发展。
黄冈职业学院
套管挤压反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进程,近两年已遭遇瓶颈。在高收入国家经济疲弱、不平等加剧以及全球力量平衡发生重大转变之际,反全球化浪潮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优势。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贸易与产值的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从而成为自二战以来此类停滞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lobal Trade Alert)表示,全球贸易规模甚至在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也出现了停滞,尽管全球经济继续增长。跨境金融资产存量与全球产值的比例在2007年达到57%的峰值,到2015年降至36%。最后,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全球产值比例依然远低于2007年的3.3%,尽管该比例还在缓慢增长。因此,进一步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停滞,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发生了逆转。经济全球化不再推动世界增长。
极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兴起,英国脱欧,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出现了裂痕;美国大选,两党候选人互相攻击撕裂了美国社会;欧洲政治动荡、右翼运动崛起,意大利总理伦齐因公投失败宣布辞职、法国总理奥朗德宣布不谋求连任,法国国民阵线党、意大利五星运动党等纷纷获得更多民意支持,意欲推动各自国家退出欧盟。这一年,是民意愤怒的一
年,全球反建制运动声势浩大,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也让人民对全球化产生了疑问,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运动和潮流。
国际经济一体化跌宕前进
随着国际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停滞,尽管也面临反全球化的影响,在现实的发展贸易、稳定货币和促进投资等需要的促进下,国际经济一体化还是开始了它在各大洲的实践。欧洲的欧盟无疑是一体化程度最高、效果最明显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美洲1994年成立的NAFTA是首次加入了劳工标准和环保条款的高水平自贸区。而在亚洲,中国正在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2002中国正式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今年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的RCEP也在顺利开展,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若RCEP谈成,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二、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
联系
霍夫曼降解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所追求的目标基本上相同,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力高度发展,必然要求打破民族国家边界的限制,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现实世界却民族国家林立,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边界和不同的利益追求,正是这一矛盾促使那些有着更多共同利益的国家通过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通过经济集团的组建,对集团外产品实现差别待遇以应对来自非成员国产品的竞争。它们的发展过程在前期也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多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为主要形式,目标是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初期也多以追求贸易自由化为核心内容。
因此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重大发展,如1994年成立的NAFTA,2002年组建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和1999年欧盟统一货币,成为经济同盟,都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飞速进展的基础上完成的。
区别
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背离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效应,主要是因为,区域性经济集团虽然在降低集团内贸易壁垒的同时并不提高对集团外产品的壁垒,但由于它只将集团贸易自由化的好处提供给集团内部产品,实际上背离了关贸总协定的最惠国待遇原则,造成了对集团外部产品的差别待遇,保护了集团内产品,有碍于产品的自由流动,因而具有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悖的一面;同时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集团内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的需求,使得这些国家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上更加消极,从而反使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受到遏制。
结论
国际经济一体化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替代品最终将取代全球多边。由于存在各国之间的异质性偏好和国际间的无政府状态,对于全球多边贸易这样一种公共产品来说难以得到全球各国的共识,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次优的策略,在全球多边这种最优策略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与之竞争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世界各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全球多边受阻,多哈回合被搁置,甚至在2015年不再被重申,而一系列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美国主导的TPP、TTIP和中国东盟主导的RCEP等成为焦点的原因。
幼儿舞台服装三、中国自贸区战略
在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理论探求与实践摸索中,单边及多边的自贸区取得课长足的发展。单边方面,国务院于2013年8月22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自由贸易区,到现在中国已经陆续设立了天津、广东、福建和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多边方面,,中国内地与东盟之间、中国与智利之间的 自贸区合作进展顺利,前景看好。中国内地与港澳台之间的 CEPA合作模式、中日韩签署三边投资协定使关于自贸区的谈判向前推进了一步,未来形成东北亚局部自贸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东盟在亚太地区主导的RCEP今年以来也在顺利开展。
中国当前采取了“三管齐下”的自贸区策略,一是以“单方融入”的策略深化国内改革并适应更高水平规则的发展趋势;二是以“竞争抗衡”方式搭建自身的FTA伙伴网络;三是并以“双方互容”的态度与美国等制度主导国探讨共建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国际贸易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秩序重组。美国借助“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FTA)努力构建新一代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这对一直被排除在外的中国构成了极大的国际制度压力:一方面中国受限于自身的发展阶段,无法立即满足高标准的贸易规则而承受
了巨大的规则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因美国借机强化盟友伙伴关系而可能在外交中面临着被孤立、受排斥的伙伴压力。
因此中国当前采取的自贸区战略是在面对潜在的被动局面下,实施的更加积极、主动、开放的FTA战略以缓解国际压力,总体上看,在国际制度压力的驱动下,FTA已成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与合作进一步顺利运转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国家为扩大战略发展空间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组合,也是中国在国际制度竞争中应对压力的优势选择。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崛起国,其面临的国际制度压力不会自动停止,直至与当前的霸权国美国在实力与权力等方面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或者两者所分别代表的规则制定模式最终能够实现符合双方利益的融合。在更广阔的语境下,国际制度压力也不仅表现在国际贸易领域,它在国际金融、货币等领域也有所体现;换言之,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还将在多个领域持续面临压力。在未来的国家战略发展过程中,中国须更积极地面对并应对这种压力,变压力为发展动力,探索并运用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制度手段,在以制度规则竞争为基础的国家间竞争中赢得更加有利的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2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6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中国   全球   全球化   贸易   国家   国际   自由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