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的发明 读书笔记

人权的发明》读书笔记
批判理论                       
                     
青年团的任务耐热粘合剂    这本书是由美国的林亨特教授所著,此书结构明了,条理清晰,作者在此书中致力于解释为何在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人权的观念突然变得具有这么强的说服力,以及之后200多年来人权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观念变化和社会影响。前两章通过小说阅读的移情和对酷刑的反思与斗争,说明人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观念的建立,而是启蒙远动时期欧美国家的一种新的共识和文化习俗,这构成了人权的基础,第三章则写的是美国和法国先后通过宣言的形式把人权的概念表达出来,书的后半部则叙述和分析了200多年来人权的发展和影响。
  开篇明义,作者在导言中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文眼--借用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里的语句:“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由上帝赋予了某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使得一份本来的政治性文献也成为了一份永久性的人权宣言。紧接着,作者围绕“不言而喻”这几个字展开讨论,提出了一
系列悖论,如果权利的平等是如此的不证自明,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项断言呢?为什么它只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区做出呢?如果人权不被普遍接受,那么人权怎么能是普遍的呢?所以尽管本书名为人权的发明,讲的是人权运动的历史,但是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但也许这本书叫人权的证明更加贴切吧,因为按照自然法的理论,人权并不是近代发明的,而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忽视了,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保护。
  第一章中,作者以卢梭的小说《新爱洛漪丝》开头,描述了十八世纪时期书信体小说突然盛行的状况,提出了阅读小说导致移情。移情本是一个现代心理学上的概念,本意是指在催眠疗法中,来访者对者所产生的强烈情感,作者借用移情来表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人物所产生的强烈情感。书信体小说通过虚构的书信交流展现书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引发了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情感的共鸣导致移情,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跨越阶级、性别和民族界限。心灵的共鸣取决于像我们同样感觉和思考的其他人认同,以某种基本的方式,我们内心的情感是十分相似的,阅读小说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意识。正如书中所言:“读者们学会了去领会普通人感情的强烈,学会了欣赏像他们本身一样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一个道德世界的干练才能。人权就成长在由这些情感播下的温床。只有在人们学会把其他人看作与他们自己平等、在某种基本的态度方面把其他人看作像他们一样的前提下,
人权才会发挥作用。”“人权既取决于自制力又取决于所有其余人平等而冷静的认同。”
    在通过第一章的篇幅描述,作者提出意志自由和心灵的共鸣在十八世纪已经不仅仅是观念,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习俗,这构成了人权的基础。而在第二章中,十八世纪的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和抨击酷刑与虐囚行为。这种对人的身体的新的关注,使得酷刑构成了对社会的攻击而不是对社会的一种肯定,反击酷刑的运动越来越高涨,刑法改革运动与普遍捍卫人权联系了起来。酷刑的终止是因为一种普遍的新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中,“每个人都拥有他们自己的身体,有他们的独立权和身体的不受侵犯权,承认其他人与他们自己一样有同等的激情、柔情和同情".即便是罪犯也是如此,他们和我们的灵魂和躯体是有同样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感情的蔑视他们的不幸的话,那么”同情的准则“本身将完全停止,并将很快在人们的心里失去它的重要性。
  第三章,“为什么权利必须在一份宣言中陈述呢?为什么国家和公民们感到需要这样一份正式的声明呢?”“宣言”表示了主权的转化,表达了一种对最高权力的诉求,而之前的“请愿书”、“法案”等都含有对高等权力的一种请求或恳求。“权利不是来自于统治者与公民的一纸契约,更不是来自于一份给统治者的请愿书或是由统治者批准的一篇宪章,而是来自于人
类自身的天性。”美国的独立打开了通向权利宣言的大门。然而美国作为一个新独立的国家,对它的宪政体制的关心更胜于对美国的人权的关注,还是作为文化启蒙远动的中心之所在的法国搞出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更加吸引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力。“向政府要求普遍权来保证他们作为平等的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基于自然法的理论,天赋人权得以被断言,宣言提出:这些权利一直被忽视但一直存在,而且这些天赋人权构成了政府的基础。
迪布韦克
  书的后半段开始叙述和分析了人权宣言发表之后,200多年来人权的发展和影响。第四章主要介绍的是一些正面的影响,在人权宣言的激励下,宗教少数体(新教徒、开尔文教派等)、犹太人、黑人、奴隶、妇女等等追求自身权利的曲折斗争历史。
  第五章则很有意思,作者开始探讨人权的一些负面影响,或者说是人权思想的异化吧。首先就是人权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催生了民族主义,人权取决于民族自决,而民族自决自然导致了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很容易变得越来越具有排他性和戒备心理,这其实也是由人性所导致。呼吁普遍、平等的和天赋的人权促进了新的、有时是狂热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发展,获得同情理解的新模式打开了通向耸人听闻的暴力之路。激进排外、反移民、反犹太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帝国主义、共产主义甚至世界大战其实都是来人权思想异化的结果。 
智投分析    林亨特教授并没有在书的结尾给得出乐观的结论,也没有给出什么好的建议。只是重新提出人性的软实力:“人权最终得到最好的保护,是要靠众多个人真实的情感、坚定的信念和行为,这些个人要求与他们内心因暴行而引起的义愤感相一致的反应。” 正如亚当·斯密所认为的,权利的出发点在于“人性”,正是人性联通了一个人与所有人的内心,内心的相通则构成了人们共同的权利,人性中的理性、原则和良知将在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毕竟是一部外国翻译而来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并不轻松,特别是前半部分,读起来确实有点晦涩难懂,也许读这本书需要读者对启蒙运动时期的欧美的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都有一定的造诣吧。当然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以前对人权只是有个形而上学的模糊感觉,甚至感觉这个词可能涵义和民主、自由有点重叠,这本书让我懂了人权具体是怎么一回事情,“人权需要三个密切相关的特征:权利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人生来固有的);平等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相同);普遍的(不分地域、到处适用)”。
    再说说书中反复提到的”“不言而喻”,即不证自明,为什么无需证明呢,因为天赋人权,大家都认可这个观点,那什么是天赋人权呢?
    首先,天赋人权,即nature right,在英文或者法文中,这个词与自然权利是同一个词,是自然法所赋予的。自然法,是自古希腊以来尊崇人类理性,经由古罗马法治传统的强化,借助基督教思想,被广泛传播。nature law,从字面意思上,本身蕴含自然规律的意思,即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此种权利的存在,也就成为自然现象之一,无须论证,仅需要发现和保护。
  其次,天赋人权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性的概念。是当时的政治改革者为驳斥“君权神授”而提出的,他们口中的人权带有更明显的功利彩,可以用来对抗君权和神权,为欧美的政权更迭和政治转型铺垫了道路。卢梭、洛克等人论证的社会契约论也着力于此,他们论证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先于国家存在,而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保护这些权利。
    再结合第5章谈谈对人权。人权失败了么?从当今的现状上看,的确有点让人沮丧: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全世界发动着宗教仇杀性质的;在欧洲,极右翼纳粹排外情绪依然高涨,只不过由过去的主要排斥犹太人变成了排斥东欧、中东的移民;在美国,特朗普的异军突起得益于他的一系列煽动民族情绪的言论,这展现了美国人民心中传统的孤立主义排外情绪又在抬头……
虚劳病
    但是,我对人权的态度是乐观的。人权的基础不是什么具体的法律法规,也不是什么政党什么主义,正如林亨特教授所言,人权的基础是所有人平等而冷静的认同。而时至今日,人权已经成了一种被大众广泛而平等认可的观念。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一个被大多数人都接受的观念,在一个开放社会当中,一定会走入一个不可逆的进程,不管路上遇到多少艰难,有些制度性的种子一旦种下,它就会顽强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绝对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像在辛亥革命发生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先后有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帝制,但结局都是像跳梁小丑一样很快就被历史大势碾碎。当一个念头,只要它被大多数人接受,它会不断地嵌入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系统当中,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最后它作为一种制度,就会慢慢稳定下来,不管这个过程当中,有多少种反对的力量,都会被历史大潮像浪涛拍击礁石那样,一点一点的拍回去,一点一点的消融掉。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0:2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6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权   权利   情感   构成   提出   美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