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十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一、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反映了苏联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1928年10月到1939年12月,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这部社会主义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苏联所在的复杂而险峻的环境,促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了14个国家,与俄国
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起,反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叛乱。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入侵的形势,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了首要地位。
其次,这一时期,苏联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1920年后,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由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党内的论战。斯大林批驳了托洛茨基不相信苏联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说法,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关于“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党内论战中,斯大林进一步阐释了列宁晚年提出的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认为,在政治领域,苏联的资产阶级早已失败,在经济领域,苏联的资产阶级正在被战胜,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再次,这一时期,苏联国内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也促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苏联从沙俄继承下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只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6%,相当于美国的6.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
使俄国的工业下降了36%。除资本主义工业外,农村是封建统治下的极其落后的小农经济。苏联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建设重工业,同时,为实现工业化要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认为,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决定。苏联不能走资本主义靠巨额借款和掠夺他国的工业化道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
斯大林在具体分析当时苏联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在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全力推进工业化和集体化。一方面,采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既能保证强大国防,又能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方针。另一方面,也采取了限制、排挤资本主义成分的办法,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统治地位。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国家高度集中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对经济实践产生的问题用加强行政控制的办法来解决。逐步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权、排斥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雏形。
在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上,斯大林勾画了苏联的经济制度及体制的基本轮廓。(1)它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已经被推翻,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政权已经建立;(2)生产资料已经从资本家那里夺过来并转化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众所有;(3)生产的发展所服从的不是竞争和保证资本主义利润的原则,而是计划领导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则;(4)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为了保证剥削阶级的寄生生活和发财致富,而是为了不断提高工农的物质生活和扩大城乡社会主义生产;(5)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劳动者的需求(购买力)的不断增长,成为扩大生产的日益增长的源泉,保证劳动者免遭生产过剩的危机,免受失业增长的痛苦和贫困的痛苦;(6)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为自己工作。电力系统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说法,通常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的联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所特有的,而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相区别的根本的东西。二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日常社会经济中发生的关系,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特点的要求。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具体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是表层的、被决定的,虽然它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仍然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所谓的苏联模式是就后一含义而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集中。体现在经济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但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不同,在一定的时期,不可能实
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还将存在多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列宁在俄国革命胜利后,就认识到这一点。他针对俄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论,指出在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必须以现存的多种阶级成分为出发点来建设社会主义,但最终还是要建成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认为社会主义是
不可能建立在公有和私有两种所有制基础上的。基于这一认识,斯大林在推进高速工业化的同时,对资本主义阶级成分采取了限制、排挤并最终消灭的政策;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限制、排挤并最终消灭了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即富农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1936年后,苏联基本上解决了“谁战胜谁”的问题,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表现为国家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私有制。
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掌握了客观经济规律,能够自觉地运用规律调节经济、组织生产。列宁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初期,在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初期奠定了严格的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这一体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推行了以经济核算为核心的“托拉斯制”,吸收劳动者参与国家和经济的管理,从而使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的调节。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明确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通过市场自发势力来调节的,因而经常爆发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就必须通过计划经济来调节。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联共(布)十四大后,斯大林整顿了计划机关,加强了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在关于企业编制了生产和财物相结合的年度计划,并发动众参与生产管理,制定并执行计划。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国家不能对农业实行直接的计划指导,只能通过流通领域,即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来调节,
使其向计划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的集体化得到实现,国民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减少的情况下,苏联在1930年代以后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基本上成为指令性计划,苏联基本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虽然还存在市场,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受到很大的制约。藏羌锅庄
第三,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的经济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经济职能就在于,在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程中起着“助产婆”的作用。国家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具有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中,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变成了现实。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以国家为主体、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在这一经济体制的运行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是社会主义
的国家所有制,国家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中于一身。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发挥保护社会主义所有制,起一般调节作用的经济职能,而且还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党直接实施对国家经济活动的领导,决定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选派党员担任任何经济部门的领导工作,党的各级组织保证、监督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主要有两大特点:
第一,高度集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在苏维埃机关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关系上,立法权掌握在最高苏维埃手中,各级苏维埃取代了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的职能;在党政关系上,
拓扑相变斯大林认为,党是国家的权力核心,“党的干部使党的指挥员……也是国家领导机关的指挥员”。苏联各级权力向党的部门集中。联共(布)从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始,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各加盟共和国、省、区等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建立了领导生产业务的部,当时在联共(部)中央设有农业部、工业部、运输部、计划财政贸易部、文化部等,联共(布)第十八大后又增加了学习工作部。政府有什么部,党的机关就有什么部,因而造成了党政不分、政出多门的现象,使党的机关国家化,党的各级机构代替了国家机关的职能,党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事务。二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中央有权决定国民经济计划,管理银行,管理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工农业机关、企业和商业;三是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专权的状况。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实行集体元首制,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斯大林1941年5月由党的总书记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6月又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从而造成了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
第二,行政强制。在重大事务、重大言论和重大决策中较多的采用行政强制。斯大林认为,说服方法是党领导工人阶级的基本方法,但是在说服不了少数人的情况下,就应强制少数服从多数的意志。联共(布)对党内反对派采取了组织处理的措施,甚至采取了肉体消灭的办法。致使党内民主空气弱化,民主监督机制形同虚设。1934联,苏联为了加强一长制,解散了众性的监督组织,取消了党的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以党中央委员会任命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代替了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与中
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以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苏维埃监察委员会代替了工农检察院。1940年通过的关于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条例根本没有吸收劳动者参加监督监察工作的规定,把人民众对中央机关、党的干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变成了由上对下的监督,监督的实质发生了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文化管理体制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为了培养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品质,斯大林亲自编写了联共(布)党史。自1930年代后,苏联逐步设立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号召人们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教条化的倾向。
第二,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坚强文化教育事业。苏联为了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工人阶级和劳动众的文化水平,斯大林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强调在劳动者中开展文化的普及教育。1930年代,苏联利用资本主义处于经济危机,大量科技成果、设备急需国际市场的大好时机,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实行四年制的普及教育。在农村和工人新村,又实行了七年制义务教育,使千百万劳动众及其子女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苏联对自然科学划分阶级属性,如在苏联自然科学文献中,就有无产阶级生物学和资产阶级生物学的提法,把某些世界上具有相当影响的生物学派划入资产阶级生物学行列。这种观念和做法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蒋维平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和缺陷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作用,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适应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晚于西方,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斯大林说,苏联比西方落后了50—100年,我们必须在10年里走完这一断过程。否则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此,苏联必须超常规的发展,这是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这不仅是苏联一国面临的问题,而且是东方国家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后同样面临的问题。这正是它们选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原因之一。狭管效应
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模式,体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社会制度的特点,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发展初期的优越性。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新建9 000个大型工业企业,整个工业生产能力增长了9倍。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从衡量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要看其是否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应该肯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和进步性。同时,由于建立了公有制,劳动者摆脱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受剥削的命运,摆脱了生产劳动过程不平等的遭遇,体现出劳动者翻身作主人的新特点。
第三,使苏联有力量打败德国法西斯,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生命力。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
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先后被法西斯挫败,遭受重大损失。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德国法西斯进行了坚决的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4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6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主义   苏联   经济   国家   发展   计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