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一般程式与技巧

采访的一般程式与技巧
□翟河贵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必经程序和重要环节,是写作前为搜集素材而进行的调研活动;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记者的基本功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海顿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说:“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5%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也就是向人提出问——为基础写成的。”可以这样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
新闻界流行着“七分采,三分写”的行话,实质上是新闻写作诀窍cpl的经验总结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可以说,在整个新闻生产的链条中,采访是最生动精彩,最引人入胜,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环,也是作品成育的先天摇篮
一、采访准备
采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采访者能力与智力的展示与亮相,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智
慧的对垒与较量,是一场放射智慧火花的碰撞,也是一场战局未卜的艰难鏖战。说过,“不打无把握之仗”和“初战必胜”。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成功的采访,在访前必得作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有常态准备和特别准备两种。
常态准备,指的是记者、通讯员的日常学习与知识积累,养成与具备了应对大多情况与大多环境的能力。一般而言,记者大多为立体战将,笔触大千,无所不及,面对宇宙天文地理,也面对世间三教九流,林林总总,都得涉猎,不求精通如行家,但求闻知一二三。
特别准备,指的是针对即将进行的采访而作的相关准备。其大致是:
A、主题准备。通常,采访之先已对采访对象有了个初粗印象,为何采访、采访何事、采访目的,在心中已有轮廓,并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某个主题。当然,也有并未形成主题而事先一无所知的采访,即无主题无目的采访,像一只游动的饿狼在漫无目标的寻猎物。比如,我写警察破案的几篇稿件,就是随机采访的,通讯《药房鬼影的末日》发在《人民公安报》上,通讯《恢恢法网》发在《贵州公安报》上。如果事先有了主题,就一定要围绕
主题进行相关的资料准备,尽可能熟悉采访对象,通过查阅与搜集,占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由此形成采访提纲和问话提纲,做到有的放矢。
没有准备的仓促上阵,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有位写家说了这样一件事:
他在香港铜锣湾采访刘德华时,一内地女记者喋喋不休地问刘德华:“请问你是哪里人?什么时候从艺的?你有多高?多大?你拍的第一部戏是什么……”结果刘德华冷冷地看了她一眼,回答说:“你去查查资料吧。”而笔者因事先准备充分,开口便引起了对方的注意:“我很喜欢你在《神雕侠侣》中的表演,你和小龙女陈玉莲的表演真是金童玉女、珠连璧合、天生一对!我们私下感叹:唉,现实中你们怎么没有在一起啊……”结果,暗恋陈玉莲的刘德华一听就脸红过耳,摇头笑着直说:“没缘分啦,没缘分啦。”采访cdn服务成功他说:采访准备很重要,试想,如果事先不去搜索当事人的背景资料,不去了解了解什么叫围棋的大飞、引征、打劫、双活……你怎么去采访聂卫平?当他神采飞扬地给你讲述他的得意之战时,你怎么可能不听得一头雾水!
indeoB、工具准备。主要是笔纸、相机和录音设备等。记者采访不带笔纸,好比战士作战不带刀。我亲眼见有的电视新闻记者不带笔纸,仅仅用手机作为录音工具。姑且不说这记者
是一个不称职的记者,但至少不是一个很敬业或有出息有成就的记者。笔记,通常是重点要点,显眼醒目,而重听录音,则得全部原原本本再来一遍,费时费力。
C、形象准备。是对记者或通讯员的外在形象与衣着装束而言,得体的衣着形象和谈吐举止,会拉近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否则,产生距离。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意大利名记奥莉娅·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就穿上了伊斯兰妇女的披风。再如,有位电视女记者前往采访一位学者,因为妆扮装束过于艳丽显得轻佻而受到冷遇。
D、接触准备。与受访者进行联系,预约采访的时间、地点、访谈的内容与形式,先期沟通,便于采访时尽快与顺利地进入预期设想。
二、采访形式
无论是预约采访还是随机采访,都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交际与交流,从而达到信息沟通的目的。这种交流与沟通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正面采访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直接交谈,这是采访中最常见、最普遍也最大量的采访形式。特点是:信息交流零距离、没有中间环节、情感情绪直观直觉,直接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正面采访的形式。
2、侧面采访
桃花岛奇遇
采访者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从所设想的被采访者处获得相关信息,而是通过采访第三人获得。这虽然也是一种有效途径,但毕竟转了一个弯,其信息的真实程度和细节,有可能打了折扣,同时,有的信息从第三人处是无法获得的。
3、个体与体
根据主题与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单个访谈或集体座谈。
4、不见面采访
因条件所限或因采访对象自身的原因,有时是不能当面进行采访的,可采用书信、电话、短信或网聊的形式进行。如果仅是事实核实性采访,事情缘由与经过并不复杂的采访,一
般是可以采用电话采访的。如果事情相对复杂且容量又较庞大,而时间要求也较宽泛,则适宜于书信与电话相接合的采访。
三、采访技巧
采访是一门语言交谈艺术。这门艺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具备,而是后天学习中摸索与掌握其技巧才练就而成。采访技巧,说白了就是记者在采访中娴熟地运用巧妙而灵活的访问方法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技能。采访技巧和新闻敏感性一样,都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专业素质。这种技能,是记者采集真实素材、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让新闻作品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1、平等人格
采访者与受访者,都拥有平等的人格。在记者的眼里和心里,应该只有新闻题材的大小,而不应有被采访者身份的高低贵贱,因此,在采访中无论是面对政府高官、公司老总、还是街头小贩、工地农民工,都应一张脸孔,一副心肠。采访政要阔佬,不低声下气,不唯唯诺诺。采访小贩民工,不趾高气扬,不粗言糙语。
采访中,既要热诚大方,又要谦逊和蔼;问话得当,举止得体,不卑不亢,仪容磊落。正如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所说“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记者不是高官与大款的奴婢。有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美誉的法拉奇采访卡扎菲卡扎菲让她等了两个小时,为了报这怠慢之仇,她朝他的新闻秘书头上猛投去一本书。我们不提倡这种过激的冲动行为,但至少提倡双方不论地位怎样悬殊,在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记者既不是权力与金钱的奴婢,也不是它的形象代言人。
2、现场操控
采访现场,无论规模大小,也无论对象身价尊卑,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交际平台,也正如一幕正在上演精彩戏剧的舞台,所有人都是演员,而作为采访者的记者不但是演员,同时还是这出戏剧的导演;戏的质量好坏和成功与否,导演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采访开始时的气氛调节,是否存在僵局和尴尬,是否尽快到共同兴趣的兴奋点,是否因文化、阅历、身份的不同而话不投机,是否各有心思而互执芥蒂?尤其是初次相见的陌生人,不要急于进入情景,要千方百计先套套近乎,转弯磨角地拉近关系,从生人变熟人,
俗话说,人熟好办事,熟人话更多,从而更好地调适出轻松、和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的说小时候绿原而不仅仅是答”。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崔永元面对紧张的二位老人,就机巧地调适了现场气氛,成功地实现了采访目的。
进入采访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受访者的表情与情绪变化,引导其向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根据受访者感受,适时与恰当地使用照相和录音器材。用笔记录,是记者应有的良好养成,一方面能及时将最重要的东西记下来,另一方面还是对受访者的尊重。不作记录固然不行,但只顾埋头记录而忽略了与受访者的目光与情绪交流,同样不行。在听谈中,要不时地用简短的语言对谈话进行回答,哪怕就是“嗯”、“哦”等单调的声音,也是在互动,是一种既表现虚心,同时又对受访者是心理认同与言语鼓励。
一般而言,调适轻松的氛围,不仅仅是靠语言能力就能达到的,更重要的还有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情感交流有时比语言交流,更让人乐于接受。
3、提问技巧
提问是采访的最基本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是采访艺术技巧的集中体现。
如何提问,问题是否提与准确,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能否顺利实现。2010通货膨胀表面上简简单单的问话,其实个中大有学问、大有技巧、大有乾坤。地有东西南北,人有三教九流,仅仅就人的性格而言,也千差万别,有的人情感外有的人性格内有的人口若悬河,有的人沉默寡有的人善于表有的人木讷口……面对不同类型的人,记者只有因人而异,活用技巧,才能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1:2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64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追星利大于弊
标签:采访   记者   新闻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