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剧作中“孤独”的书写

欲望号列车论曹禺剧作中“孤独”的书写
作者:陈瑞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8期
        摘要:曹禺剧作中的孤独来自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挤压,同时源自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的清醒认识,鲁迅式的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与痛苦。寄寓了曹禺先生童年的经验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生思考。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关键词:孤独;内源性书写;童年经验
        作者简介:陈瑞琴,女(1987-),硕士,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193-01
烧芭        历数曹禺自成名作《雷雨》的发表,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震撼出台,每一部剧作都包含了作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与人道主义关怀。朝夕相处的夫妻间的隔膜,同一屋
檐下的父子间的陌生,热恋情人间的茫然无知,还有社会中人与人的隔膜。这种对孤独的书写除社会的挤压因素外,曹禺更加强调人类孤独的内源性,他认为“追求永恒和追求变动是人的本性两极”,是人类自身的矛盾心理最终导致孤独的内发,这是曹禺的独到之处。
        一、回不去的悲哀
贝叶斯纳什均衡酷溜        法国的雷尼伦说过:“孤独——已经死去的一切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座活坟墓”,陈白露是这种人物的具体写照。她的出场;有名的交际花,聪明有伎俩,生活奢华,但在她看来都是虚的,她厌恶金钱、厌恶现实,感到孤独和无助,“她出卖了青春,也断送了人生的希望。”在方达生要求和她远走高飞的时候,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活泼、纯真的“竹筠”时代。奥里亚娜•法拉奇说过“习惯是一种最糟糕的痼疾,因为它使人们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陈白露身上有这种消极的沉沦。“生活对于她是一串习惯的侄桔,她不再想真实的感情的慰藉。”习惯了自己编织的高消费的生活之网,没有正当的生活收入,却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她怀念以前生活的美好,方达生所憧憬的未来就是她以前所经历过得幸福,但是没有物质保障的爱却解救不了她,她宁愿独自守着孤独的灵魂,也不愿意抛弃既得的优渥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64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活   人生   剧作   厌恶   内源性   社会   挤压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