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学术地图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学术地图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学术地图
长春高新人才罗兰·巴特、托多罗夫、
格雷马斯、阿尔都塞等)
女性主义(波伏瓦)
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现象学(40年代以后,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排水沟
存在主义和荒诞派(萨特、加谬等)兰·巴特、克里斯特瓦等)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
后现代主义(利奥塔)女性主义(克里斯特瓦、埃莱娜·西苏、露丝·伊瑞格瑞)
语义学批评(20年代-,瑞恰兹)新批评(燕卜逊)
英国 现代主义艺术(意识流)
女性主义(1929-,弗吉尼娅·沃尔夫) 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1964-2002,霍加特、斯图尔
特·霍尔、戴维·莫利、麦克卢比)、雷蒙·威廉斯
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
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莫菲)
文学激进派(门肯、范·威克·布鲁克斯)
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摩尔)
新批评(1941-,兰姆、克林斯·布鲁克斯、韦勒克等)读者反应批评(诺曼·霍兰德、费什)
解构主义(“耶鲁四人帮”,70年代-,保罗·德曼、哈洛德·布鲁姆、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乔纳森·卡勒
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8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
后殖民主义(80年代以后,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
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女性主义(凯特·米勒特、艾伦·莫尔斯、桑德拉·吉尔伯特、伊莱恩·肖)
美国 亨利·詹姆斯
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
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环境艺术……)
(曾军 制)
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注释:
1、20世纪俄苏文论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使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偏离了“西方文论”,并在相当长时间内限制了巴赫金小组和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世界性影响。但是,苏
联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文论的影响仍然存在,如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60年代以后,中国的“毛主义”也对西方左翼思潮有较大影响。
2、弥散在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不仅各自有着强烈的理论自觉,而且成为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催化剂。批评理论(50年代以前主要是文学批评理论,50年代以后则泛化成文化批评理论)的兴起成为20世纪有别于此前时代文论(以哲学美学和创作理论为主)的重要标志。
3、19世纪的德国思想成为欧洲大陆文论的策源地。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解释学以及20世纪初的现象学构成了西方文论的多源现象。
4、俄国形式主义被追认为西方文论最早的流派,其理论源头来自俄国现代派、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新康德主义、现象学等。其发源地是圣彼得堡大学的“奥波亚兹”(“诗歌语言研究会”俄文缩写的音译)和“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克布森。1921年,雅各布森移居布拉格,并于1926年成立“布拉格语言学派”,并正式打出“结构主义”旗帜。1930年,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一个科学错误的纪念碑》,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偃旗息鼓;30年代末,雅各布森、韦勒克等人移居美国,其中韦勒克融进了发端
于英国语义学批评的英美新批评,并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5、20年代中西欧革命的失败,使得卢卡奇、柯尔施等人探索有别于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的不同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由于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浪潮,从30年代起,陆续出现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其中法兰克福学派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客户管理系统论文6、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荣格等人对他的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渗透在各种批评理论之中,如霍妮、弗洛姆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赖希、马尔库塞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霍兰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等。
女头人7、狭义的“结构主义”仅指六七十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推进了结构主义向人文学科各主要领域的渗透,并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走向反面,促成了解构主义的诞生,由此转向“后结构主义”时期。
8、“后”学的成分非常复杂。大体包括:“后现代主义”,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以及
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和艺术理论,与此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哈贝马斯的后现代批判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组成部分;“后结构主义”,大体包括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福柯、罗兰·巴特、克里斯特瓦等人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成分也相当复杂,在法德、英美皆有表现;“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以美国为主,但也有世界性影响。
湖南卫视成人礼9、女性主义批评既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但同时也与其他各种批评理论相互融合,大体可分为英美女性主义批评和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两大类。
10、以“文化研究”为旗号的当属伯明翰学派,但伯明翰学派自身形成了“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葛兰西转向”三大范式,70
年代末,随着霍尔等学者的离开以及受CCCS影响的学者前往澳洲、北欧、北美,文化研究泛化成世界性的学术运动。
11、西方文论中除了此起彼伏的思潮流派之外,还有不少卓而不的学术大家,如弗莱的“原型批评”不可简单地因与荣格的“原型”相似而被归为一类,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的暧昧关系也使得他们貌合神离。
12、因中国学界视野所限,加之学术地图侧重具有思潮流派性的批评理论,还有很多理论家没有被列入进来,期待有更多学者参与学术地图的绘制工作中来。
图解:
一、从多源到多元
没有办法清理一条“直线式”的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线索。原因在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复杂构成。
从“西方”而言,大概可以指涉欧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这个“西方”也绝非铁板一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在20世纪中后期曾经长期出现所谓“华约”与“北约”的对立,这使得从文化渊源上与欧美关系密切的俄苏及其势力范围被划归了“东方”,所谓“东欧”即从内部构成了欧洲的异质性因素。这种“东西之别”带来的后果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被自然地排斥到了西方文学理论的范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有两大理论资源构成:一是从马恩到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二是俄国本土生长的革命民主主义文论,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不过,地缘政治的割裂并不能使俄苏在20世
纪保持其理论的单纯性。白银时代所酝酿的思想文化土壤不仅使现代派文艺能够在俄国开花结果,而且还促成了俄国形式主义十几年的辉煌,尽管30年代以后他们被迫销声匿迹,但是这种文论传统却得到了保存,巴赫金及其巴赫金小组以“否定”和“批判”的方式将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合理的因素保存了下来,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沉默也使得他们能够一直活到五六十年代,并且影响到50年代“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诞生。很显然,这些东西是不能直接用地缘政治的边界来限制的,俄国形式主义和巴赫金小组的学术思想纷纷在60年代之后重返欧洲主流学界,参与了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变迁。
从哲学传统来说,人们往往会用“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来划分,于是德法就成为大陆理性主义的代表,而英美则成为经验主义传统的典型。因此,如果说有所谓“西方文学理论”的话,那么应该有两种理论取向的西方文论:基于大陆理性主义的文论和基于经验主义传统的文论。事实上也是如此。
从学术地图来看,19世纪德国哲学的传统成为20世纪欧洲大陆文学理论发生的策源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对于20世纪的哲学美学、文论思潮来说都是不得不面对的思想高峰,不用说“新康德主义”对俄国形式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分析哲学(美学)等中的代表人物均有直接影响,就黑格尔而言,正如M·怀特所说的,“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他甚至指出,“现在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20世纪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更是不用说,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浪潮,随后,还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前赴后继、推波助澜。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分别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思潮相结合,渗透到了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之中,衍生于更多的分支。以尼采、叔本华为代表
的唯意志主义也是一样,他们的学说不仅构成了现代主义的精神源泉,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到了复活的机缘,德勒兹正是抡起了尼采这把板斧直劈弗洛伊德的。在德国思想中,解释学的传统只有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才能说清楚问题,从施莱尔马赫的“认识论解释学”到狄尔泰的“方法论解释学”再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直接为接受美学的兴起培育了思想的土壤。此外还有所谓的“现象学运动”,也是发端于德国,现象学的影响并不在于它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现象学文学批评”,而在于其方法对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思维影响和哲学支持。与德国的哲学影响不同的
是,法国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将德国“冰冷”的理性转化为法国式“火热”的激情。在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现代主义艺术浪潮中,此起彼伏的法国后期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无疑是文论创新的艺术之源。在经历了二战之前的存在主义浪潮之后,法国重新发现了索绪尔语言学的哲学价值,使得结构主义走出语言学的限域,而成为人文学科普遍性的理论取向和理论运动。5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60年代,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拉康和克里斯特瓦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罗兰·巴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等人的文本理论和叙事学理论共同推动了结构主义向人文学科的全面渗透。而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主义自身的理论困境暴露无遗,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大力扭转了结构主义包打天下的雄心,而曾经风云一时的结构主义中坚罗兰·巴特、克里斯特瓦等人也纷纷转向,开同开启“后结构主义”大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6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