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与西方荒诞派文学的渊源关系

鲁迅小说与西方荒诞派文学的渊源关系
鲁迅小说与西方荒诞派文学的渊源关系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作家都不会局限于固定的、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方法绝不会单一,尤其像鲁迅那样伟大而又多产的作家更是如此。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创作中曾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手法,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外来影响,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等。本文从《呐喊》、《彷徨》中的部分小说和《故事新编》入手,寻鲁迅作品与西方荒诞派文学的关系。
鲁迅的时代与文学创作方法的选择佐罗网
“荒诞”一词的原意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字典上解释为“不合道理的常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后来引入文学领域。荒诞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主要是戏剧,其特点是没有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白也全是语无伦次的。这种戏剧首先出现于法国的舞台上,引起过轰动。荒诞派戏剧虽然完善于20世纪50年代,其渊源却可追溯到19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从19世纪末就暴露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些文学作品开始把世界概括为“荒诞”。1896年巴黎曾上演过一部话剧《鸟布王》,用近乎荒唐的形式否定人类的一切建树。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荒诞剧。进入20世纪以来,有更多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世界描写为一个荒诞的所在。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就是建立在荒诞基础之上的,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本身也是荒诞的。如法国作家马尔洛的《西方的诱惑》、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城堡》、美国作家萨特的《厌恶》等作品均表现了这样的内容。二次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一步瓦解,思想危机日益加深,面对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荒诞派作家对社会的理解趋于多元化,在他们看来,对当时的很多社会现象无论从社会、道德、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的角度,都不能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荒诞的、不可知的。他们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范畴,向人存在本身提出了问题,人到底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存在?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荒诞派名剧《等待戈多》的回答是:人生不过是一场空等,到头来什么也等不着。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一种普遍的迷惘和失落感,表现了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可见荒诞这一概念与荒诞文学的产生是与时代有密切的联系的。
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资产阶级原始积累、上升、发展和没落的过程,但长期的封建社会却也出现了许多畸形的社会现象。中国一般百姓习惯于做奴隶,习惯于被压迫的地位,生活
在痛苦中却感受不到这种痛苦的存在。只有一批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感受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感受到痛苦和荒诞,起来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而鲁迅是他们中最清醒、最深刻、最坚决的反抗者,他最早看到了畸形的社会,首先感受到这种历史的荒诞性,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这就使鲁迅作品有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强的理性彩。
阿德勒
能不能用荒诞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活本身,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怪诞现象,写实的作品势必要表现这种荒诞的现实。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黑暗的年代,许多反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习惯的形态显现出来,做惯了奴隶的大多数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鲁迅则用荒诞的手法对生活的这种荒诞现象加以无情地揭露和剖析,表现较真实、严肃的内容。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白光》等作品,都含有明显的荒诞彩。
以荒诞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表现荒诞的现实
鲁迅的《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被迫害狂”的全部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对该作品的研究中存在许多分歧,有人视狂人为战士,有人说他是狂人,还有人认为他虽是狂人,对社会却有清醒的认识。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可商榷
尺骨鹰嘴的余地。是“战士”则作品的情节未免过于迷离荒唐;是“狂人”则作品的反封建思想与人物关系游离,且不符合实际。所以,我认为:它是通过人物形象和一系列荒诞情节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作者思想的作品。实际上,西方荒诞派作家的作品也总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尽管其表现形式离奇怪诞,但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暗示社会的矛盾。《狂人日记》正是这样的作品,它通过狂人怪诞的思维状态和行动来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品中狂人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是异常的、离奇的,其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正常人相去甚远,但他对现实关系的感受却十分认真,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精密。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行为自然没有意义,关键是要理解狂人形象所蕴涵的寓意。“吃人”贯穿整个作品,这里的“吃人”具有双关意义,一是指古代饥荒年的人相食,二是指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人精神肉体的吞食,后一层意义是蕴涵在内部的,作者用一种象征和暗示手法加以表现,《狂人日记》重在表现第二层含义。而要表现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吞噬人的灵魂这样严肃的主题,没有一个足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是很难恰如其分地表达的,鲁迅到了“怪诞”这种现代派常用的手法,选择“被迫害狂”患者作为象征客体,通过狂人的一系列变态心理活动,营造出阴郁神秘的气氛,沉闷得使人难以透气,这种怪诞使《狂人日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风格。茅盾在1923年就称之为“古怪的《狂人日记》”,并指出它的“题目、体裁、风格及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
排放因子奇古怪的”。正是这种古怪,使得《狂人日记》有比一般现实主义作品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魅力。
《阿Q正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一部最具荒诞彩的小说。多年来,《阿Q正传》是现实主义杰作几乎成为权威定论,但对该作品作微观的细致分析便能看出它在许多方面都与现实主义原则不吻合,用单一的现实主义原则不足以全面诠释这部作品。我们说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共同目的,所不同的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方法反映更真实、更有艺术性。鲁迅到了反映生活的最佳角度和最适宜的方法:用荒诞的手法表现荒诞的现实,给人以震动。荒诞派作品要求寓真实于怪诞,以扭曲的形态来折射生活的本质,它的审美意蕴往往同艺术的夸张、变形、幻想和讽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荒诞手法的运用,是出于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实的抨击和讽刺,出于作家、艺术家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它的真实性是很强的。《阿Q正传》就属于这类作品。
首先,阿Q的性格是荒诞的。病态的社会往往会孕育出一些精神变异、性格荒诞的畸形人,阿Q就是病态的封建社会生出的一个“非人化”的人。他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作者用了极度的夸张与讽刺来刻画他的性格,这与现实主义原则要求性格的统一性是存在距
邵晰>琉球国离的,阿Q既胆大妄为又卑怯懦弱,既投机取巧又麻木糊涂,被人欺侮也去欺负别人,狡诈圆滑而又愚蠢笨拙,你甚至无法准确地把握他性格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只是他身上的一种表现而不能概括其全部。通常说,他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但他的许多表现又并非农民所固有,如偷盗、讳疾忌医、调戏妇女、欺善怕恶、攀龙附凤等。相比较之下,倒是闰土、华老栓身上有更多的农民特征。而在阿Q身上,诸如勤劳善良、老实本分、胆小怕事等属于农民的特征很少,至少距离一个中国农民的气质较远,倒是有许多近似于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很难相信未庄那样的环境能造就出阿Q这种复杂荒诞性格的人。所以,阿Q身上体现出来的不统一的、夸张的、变形的、难以琢磨的性格特征都表明他是一个荒诞的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形象。
其次,《阿Q正传》的一些情节和细节也是变形夸张的,许多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阿Q姓赵和赵太爷不准姓赵这个情节就是近乎荒唐的。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姓,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这在中国,尤其在封建时代是绝不可能的。又比如阿Q调戏了吴妈,片刻后,吴妈在院子里哭闹,阿Q竟然不知道这小孤孀在闹什么,这样的麻木和健忘是不可想象的。再比如阿Q糊里糊涂被诬为革命党而被杀头的情节也是非常夸张的,一个有清醒意识的人无论如何不会糊涂到阿Q这种地步。这些情节都超出了现实主
义作品虚构的一般规则,带上了较强的荒诞彩。除情节外,作品的许多细节也是怪诞不经的,阿Q在公堂上画圆圈而唯恐不圆的心理描写令人啼笑皆非,是典型的荒诞细节,当中含着怪诞性的象征意义,所蕴涵的深度是一般写法达不到的。读《阿Q正传》人们会笑,但绝不是开心地笑,而是沉重的、含泪地笑,笑过以后给人思索的是对我们自身的观照,带来的是更大的悲哀。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和黑暗,下层人民的苦难太深重,这种痛苦用正剧的手法远远不足以表现,而用一种怪诞的近乎残酷的幽默与讽刺更能表达这种苦难的深刻性和剧烈性,这正是荒诞作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5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品   社会   阿Q   荒诞派   表现   作家   情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