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中的“乌合之众”

爱的拐点
电影《浪潮》中的“乌合之众”
刘芷蕾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关于体运动的理论,分析电影《浪潮》中体的形成以及众狂热的成因,以此警惕
关键词:《浪潮》;体传播;乌合之众;狂热分子
前言德国电影《浪潮》改编自美国真实事件,讲述了高中教师在五天的课堂时间里建立起了一个集权组织,通过不断向学生灌输纪律、团结和集体主义让纳粹精神重现。学者熊培云概括为: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1]
而导演干塞尔将其搬上银幕,正是为了警醒世人“乌合之众”——体的力量不容小觑。一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所定义的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2]
在电影《浪潮》中,老师文格尔先生为了生动地给学生上好“独裁政治”这门课,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五天的时间进行一场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独裁统治。就这样,一个特别的体——“浪潮”产生了。他们不但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向,还有着强烈的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而勒庞将这种体的精神灵魂称之为“体精神统一律”。在结中,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于是,在“领袖”文格尔先生“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的口号下,全体成员整齐且有力地踏步,一种将“楼下无政府主义课踩在脚下”的快感油然而生。他们在体的一致中获得了特别的感受,这种空前的满足只有体才能给予他们。莫大的归属感和神秘感让所有的人开始对这个体倾注感情。他们心甘情愿地遵守着纪律,穿着相同的制服上课,给集体取名、设计标志和手势,一夜之间让“浪潮”席卷全城。由于体做什么事都
不经过大脑,永远受当时的激情所支配。为了集体,他们甚至可以以身涉险,为浪潮成员拔刀相助,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体的规范。而在体中,这种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又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影片中,卡罗并没有按照文格尔先生的要求统一穿着白衬衫的时候,她走进班级里像一个异类,由此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领袖”文格尔先生的认可,渐渐被整个“浪潮”体孤立、排挤。由于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产生,每个人都害怕被体排除在外。他们迅速和体同化为一体,这样他们便好似有了强大的力量。而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又因为法不责众,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坏事都不会遭到惩罚,所以也就不负责任。二
影片中,最后因信仰破灭而吞弹自杀的蒂姆可谓是“浪潮”运动的“忠实信徒”。
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众运动圣经》一书中定义“忠实信徒”——是指具有狂热信仰、准备好随时为一件神
窄播圣伟业牺牲的人。
[3]
学生蒂姆无疑是一个失意者,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被
欺负、被取“软胶虾”这样的绰号。然而“浪潮”却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当他在学校被欺负时,有穿着
一样制服的成员保护他。他不再是孤独无助的一个人,而是强大的“浪潮”体中的一部分。为此,他不顾危险爬上政府大楼喷绘集体标
志,拿着吓跑欺负体成员的混混,甚至主动提出当“领袖”文格尔先生的保镖。其实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
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感情需要。也就
是说,这种失意感正是他狂热的源泉。蒂姆的主要渴望是逃避自我。“浪潮”的存在,相当程度上是替代了他已经失去了的自信。他把“浪潮”当做一项神圣的
事业而信仰,想要把它发扬光大,以此来摆脱自己可厌的“自我”。只要他愿意撕去自我同一性和特殊性的标签,充分同化到集体中,就可以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曾经在德国和意大利,纳粹和法西斯革命的主要支持者是破了产的中产阶级。很多人参加革命运动,是因为憧憬革
命可以急速而大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而蒂姆亦是如此。他在体中不仅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个人价值,还在体中轻易获得了他一直渴求的友谊和存在感。更重要的是,边打边谈
他拥有了对未来的希望,这使得他有了真正的满足和安慰。因此,在文格尔先生说要解散浪潮时,他才会留下一句“浪潮是我生命的全部”后开自杀。可以说,蒂姆的欢乐与哀愁、骄傲和自信都源于这
seis
个集体,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因为一个人越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越容易夸耀自己所参与的神圣事业。有个体,他便有
了体所给予他的勇气和力量;他也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只要体存在一天,他就没有死亡可言。这正是体对于失意者最大的吸引之处。要说《狂热分子》一书作者霍弗在探讨众运动,还不如说他是在探讨人性。毋庸置疑,人是居动物,有人的地方即有体。体可以造就民主,也可以造就纳粹法西斯。我们
只有更加深入到了解、研究体,才能预防汉娜·阿伦特所言“平庸的恶毁灭世界”的再次发生。参考文献:[1]熊云培.《浪潮》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J].世界博览.2009[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体心理研究[M].杭
硅酸盐学报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3]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众运动圣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刘芷蕾(1995.6)女,籍贯:湖南常德,职称:本科生,研究方向:传播学,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美国证券法艺术论丛
17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4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5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群体   浪潮   先生   精神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