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南十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2022年“江南十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语文试题命题组
一、命题依据
我们的命题依据如下:
1.安徽省《考试说明》。认真研读,细致分析,关注2022年的新说明。
2.安徽高考试卷。充分研究2022至2022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
3.近年全国卷、课标卷。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吸取其有价值之处。
4.我省高考实际。认真分析、总结我省新课改和高考自主命题实际情况。
在题目命制的过程中,命题教师认真研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吃透其精髓,并反复研读安徽省《考试说明》,其中也体现了对2022年《考试说明》的把握。同时,我们细致分析梳理了近年来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在形式上力求与安徽高考试卷保持一致,并在部分地方
体现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因此,本试卷既具有高度的仿真性,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与导向性。
二、试卷评价
(一)命题思路
我们力求做到试卷命制科学,导向性明显,选材新颖恰当,设题难易适中,与高考试卷保持一致,使其具有高仿真性,以其达到高考前练兵、检测的效果。
(二)具体评价
1.科学严谨。在试卷命制过程中,我们做到题题有依据,题题不超纲。同时,为了确保试卷的质量,我们采用了“读校”的方法,共读校七次。读校的内容包括文本、题目和答案。同时,采取每部分的编者自查和命题者互查的办法,力争做到科学完美,不留遗憾。
2.导向明确。虽然我们强调所命制的试题和高考保持一致,使其具有高仿真性,但是,试卷中,无论选材还是设题,都包含着我们对安徽语文高考的理解,我们希望它具有一定的
引导和预测作用。例如第20题,虽然是仿写,但是我们确定的主题是“感恩”,教育意义很明显,导向性明确。例如作文。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商量,分析近年来安徽及其他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经过多次遴选,最终确定命题作文,题目为“路过”。该题目隐含了对当前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从道德层面加以引导。
3.选材新颖。试卷中所选用的材料均没有在高考和模拟考试中出现过,题目也均为原创。小阅读选自陈威《与汉娜 阿伦特比肩的博学才女》,文言文阅读选自《孟子》,诗歌鉴赏为避免了猜题与重复选了清词,文学作品阅读则选了台湾作家张秀亚的作品。从材料的选择上来看,这些材料都是非常新颖的。
4.富有层次。从题目的设置到答案的拟制,均考虑到了层次性。本套试卷在选材上曾在一定的难度,如两片现代文阅读,文本都比较难懂。文言文是先秦的,阅读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题时,我们考虑到适当降低难度,并力争做到题目有层次。例如,文言文第4、5两题难度就相对较小,第六题更在错误选项中仅仅调换了原文位置。翻译题从(1)到(3)难度逐步加大。而诗歌鉴赏题则完全模仿近年高考题型拟制,题干简洁,考查明确。再如第11题特别在题干上加了“富有内涵”,第13题则在题干上加了“从结构和内容
两方面”,以引导学生准确快速答题,降低答题难度。在答案的拟制上,我们非常注意层次和条理,力争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分,并能拉开档次。
5.突出能力。设题时强调考查学生的能力。试卷完全覆盖了高考语文要求考生所具备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试卷在考查这些基本的能力之外,
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如,第19题的第(2)小题,以及作文题。
6.强调厚重。选材强调厚度。试卷在选材时,强调文化意蕴。文言文特别选择了文化气息浓厚的先秦诸子《孟子》里的一段,强调传统文化。文学作品阅读则选了文学彩特别浓厚的张秀亚散文。命题强调深度。命题时,不仅考查学生语文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好考查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倾向,道德判断。这些均体现在试卷的各个部分,值得细细揣摩。
几点不足:
1.尽管我们做了反复校对,但是最后名句填空第(8)小题的答案还是错了,应是“楚天千里清秋”,这是撤换题目造成的。
2.名句填空由于临时撤换的原因,导致初中内容偏少。
3.三篇阅读选文由三位老师分别选定,文本均偏难,给考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最后,我们在题目的设置上做了调整,降低难度。
三、考查结果分析
第1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共3分,均分为1.93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64。正确选项为D,抽样调查的试卷中,有4%人选了A项,有26%人选了B项,有6%人选了C项,反映了学生识别关键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2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共3分,均分为1.80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60。正确选项为C。抽样调查的试卷中,有40%人选了A项,而选B、D的为0人,这说明A项的干扰性极大,而B、D的干扰性极小。学生容易辨别。
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共3分,均分为1.65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55。所考查的四个实词,学生都必须掌握。正确选项为A ,抽样调查的试卷中,选B的3%,选C的28%,选D的14%,反映了学生对重要实词掌握得不够理想,同时,这里“一治一乱”为并列关系,在相同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考生还不能灵活运用。冲突理论
第5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共3分,均分为1.2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40,试题较难。正确选项为B。抽样调查的试卷中,选A的12%,选C的6%,选D的42%,反映出学生对虚词的把握很不准确,这里有四个句子是教材中的,无语境,学生的失分率很高,也说明它们对教材已经很陌生了。
第6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共3分,均分为2.34,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78。正确选项为D。抽样调查的试卷中,选A的0人,选B的13%,选C的9%,说明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强,能够较为精准地到相关信息,并正确理解。
第7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能力,共10分,均分为6.51分,最高得分为9分,难度系数为0.65。共考查了三个句子,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部分实词、一些文言句
式的把握不够准确,而失分最多的整体分,大部分考生不能够“字字落实”,而是随意落下一些词语。
第8、9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共8分,均分为
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5.51分,最高得分为8分,难度系数为0.69。这是一首咏史怀古是诗,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能力较好,而对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考生对“用典”较为陌生,其中所涉及的诗句是广大教师很熟悉的,但考生很不熟悉,反映了考生的积累很少。
第10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积累能力,这个部分题干给出8句名句,要求学生任意选择5句,补写出上句或下句,共5分。均分是 3.79分,最高得分为5分,难度系数为0.76。从试题本身来看,都是名篇名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不是很理想,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全力地去背诵、默写。
第11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共6分,均分是3.30分,最高得分为6分,难度系数为0.55。从答题情况看,主要是学生审题不够精准,问的是“哪些富有内涵的事物”,学生要么只回答了事物,而没有内涵;要么是没有用偏正式的短语,而采用了主谓短语。
第12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2小题,共6分,均分为2.55分,最高得分为4分,难度系数为0.43。从答题情况看,第一小题的分值略高于第二小题;从试题本身来看,是两个典型的语句。在这对比中,反映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能力的低下,其原因,可能与这篇散文较为朦胧有关,也可能和考生不会理解有关。
第13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作用的能力,共5分,均分为3.67分,最高得分为5分,难度系数为0.73。从命题的角度看,题干很明确、具体;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失分主要在内容方面理解不够精准,只看到其中一个情感;在结构方面,要么术语使用混乱,要么只有结论而没有分析,这表现了学生的答题还不够规范。
第14题,考查学生理解物象作用的能力,共8分,均分为4.97分,最高得分为7分,难度系数为0.62。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学生能把握住它在线索、情感上的作用,少数学生还能把握住它在环境、氛围上的作用。这表现了学生较好的 思维品质。从失分的角度看,学生不能分清点数和要点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答了4——6点,但是信息量很少,往往只有一个要点,多数集中在情感这个要点上。
第15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共3分,均分为1.23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
度系数为0.41。正确答案为A。抽样调查的试卷中,选B的12%,选C的39%,选D的8%。这说明这个试题各个选项的迷惑性较大,学生对字形的掌握程度较差。这可能和考生很长时间没有针对性复习有关。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16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识别与辨析能力,共3分,均分为1.44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48。正确答案为C。抽样调查的试卷中,选A的5%,选B的38%,选D的9%。应该说,这个成语题比较平和,没有很偏的成语,但从答题的情况看,很不理想,学生将“首鼠两端”视为贬义词。
修正主义第17题,考查学生对语气轻重的辨析能力,共3分,均分为2.67分,最高得分为3分,难度系数为0.89。主要考查了反问句、双重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的语气轻重,试题较容易。
第18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共4分,均分为2.95分,最高得分为4分,难度系数为0.74。所给句子均是长句子,增加了试题难度,从错误点来看,均是很典型的语病,从答题情况看,学生识别病句的能力很强,修改病句的能力偏弱。另,第五个句子“提高职工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保护能力”句意不够明晰,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学生答题。
第19题,考查学生的句式转换能力和领会言外之意的能力。共5分,均分为4.86分,难度系数为0.97。
第20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共6分,均分为5.01分,最高得分为6分,难度系数为0.84。从答题情况看,失分主要集中在审题不清上,有的考生没有看懂语境,没有紧抓“感恩”这一话题,有的考生没有看清后面的喻体,应该全是听觉形象,而考生则任意选择喻体。
第21题,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共60分,均分为43.15分,最高得分为56分,难度系数为0.72。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作文题,从学生的作文来看,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积累很少,缺少典型的事例,或者是感悟很肤浅,缺少独到的心理感受。
四、复习建议
第一,在语言基础题方面,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讲解与练习的关系。后半段对于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语言基础题的复习,要以巩固性练习为主,适当进行方法指导,多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关注自己易错的、不
会的、陌生的。
2、处理好常用与非常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省考试说明,把握语言基础题的考查要点,关注常用字词,夯实基础,不做偏题怪题。对于成语熟语要尽量拓宽学生掌握的面,但绝不要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5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能力   考查   试卷   高考   考生   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