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篇上火的机理分析和原因

第228篇上⽕的机理分析和原因
“上⽕”这个现象在⽇常⽣活中司空常见。诸如脸上长痘、⽛痛、⼝腔溃疡、失眠、痔疮复发、嘴唇长⽔泡、⼤便秘结等都可以归结到“上⽕”的范畴。“上⽕”这个病,在⼤医院和西医⼏乎得不出结论。医⽣或说补充维⽣素,或说多喝⽔,要不就去看中医。
⽼中医对上⽕的描述通常是“虚⽕”、“实⽕”、“阴虚⽕旺”等。更有玩⽂字游戏的所谓中医⼤师则经常说“⽔寒不藏龙”、“阴盛格阳”等的话语。
看到上述这些术语或听到中医师和病⼈类似的对话。笔者不由得感慨:中医之所以沦落⾮主流医学,⽽西医之所以如此强⼤,就是在西医的⽂字中充满了科学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中医的“语⾔”不仅和现代社会严重脱轨,⽽且有太多⾃以为是的主观臆断,有太多博⼈眼球奇⾔怪论,有⾃我造神的主观臆断,有过多的神秘主义⾊彩。没有从语⾔和⽂化⾓度的现代化,是导致中医被“轻视”和时代脱节的主要原因之⼀。
和西医的化学视⾓不同,中医特别强调寒热的概念。⼈体⾏动、思考、脏腑实现其⽣理机能都需要消耗热量。⽤现代视⾓来看中医,热量就是⼈体的抵抗⼒。例如,⾝体怕冷的时候最容易感冒,病毒细菌很容易⼊侵⼈体;肾脏和肝脏热量不⾜时,就不容易⾼效的过滤⾎液;胃和⼩肠热量不⾜、冷的时候就不容易消化吸收⾷物……。
⼈体热量的来源来⾃⾎液循环输送氧⽓燃烧⼈体细胞和组织中的碳⽔化合物、脂肪、蛋⽩质⽽来的。⾎液是⼈体捕获氧⽓和输送氧⽓的载体,⼈体通过肺吸⼊氧⽓进⼊肺泡,氧⽓和⾎液当中的⾎红蛋⽩混合后进⼊⾎液。所以在⼈体组织当中,⾎液存储量多的地⽅产⽣的热量也⼤。⼀般来说,⾎液⼤概占⼈体体重的8%左右。以⼀个健康⼈⾝体内⼤概有5000毫升⾎为例,下表是⼈体的⾎液分配存储量。
⼈体中“居于”体内的脏器是产⽣热量的主要器官。其中肝脏和⾻骼肌产⽣的热量最⼤。从现代医学看,肝脏的温度的确是⼈体温度最⾼的地⽅。中医所说的“肝⽕”,的确有其丰富内涵。把《伤寒论》的核⼼理念进⾏浓缩提炼,简单来说,中医关注三件事情:热的利⽤,热的代谢和排出(热的积蓄会导致上⽕,内热会破坏⼈体脏腑质量),津液的循环和利⽤。
⼈体的热量产⽣通过⾎液和⽔分不断循环运动和流动持续获得氧⽓,⼈体的余热排出也通过⾎液不断循环运动进⾏代谢并排出⼆氧化碳。⾎液量的匮乏,或者⾎液循环出现异常(⽔和营养物质向⾎液的转化、⽔和⾎液的流动、⼈体对⽔液和⾎液的贮存),均会造成⼈体的产热能⼒不⾜和散热能⼒不⾜。
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归纳,疾病⼤概分为两种:⼀种是⾝体产热机能不⾜导致的寒化;另外⼀种是散热不⾜的热化。当然,绝⼤部分慢性病,寒化和热化现象经常同时出现。
简单来说,所谓“上⽕”,就是⼈体应该被排出的内热没有被有效排出到体外,积蓄在⾝体内。按照“热浮冷降和热胀冷缩”的⾃然规律,内热⾸先会上冲头⾯和⽪肤表⾯。
⼈体的“余热”主要通过⽪肤、呼⽓、出汗和⼤⼩便排出。其中,⽪肤是主要的散热系统,差不多⼈体有80%以上的余热都是通过⽪肤的热辐射、对流和蒸发发散出去到体外。
⽪肤是散热的“终端”和最终“热阱”,但⽪肤之所以可以“散热”,是因为搭载的体内的⾎液循环(⽔液循环)。⾎液循环不⾜(⾎液量⽔液不⾜,驱动⾎液⽔液流动的热量不⾜、流速不够),则⾝体很容易积攒内热。从这个⾓度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体越“寒”,就更容易上⽕。“寒”是因为⾝体⾎液量不够,⾝体可利⽤的热量不⾜,⾝体的散热载体和散热速度都会下降。所以就更容易上⽕。这就是传统中医所谓的“虚⽕”。降“虚⽕”通常要⽤温暖和补益滋养⾎液滋润的⽅式。温暖的⽅式更容易促进营养物质和⽔分的吸收,转化为⾎液,也会加强⼈体的散热能⼒。越使⽤苦寒的药物,⼈体产热效能越差,吸收⽔分和营养物质⽣成⾎液的能⼒越差,⽽且,绝⼤部分苦寒的药物有“坚燥祛湿”的功能,会损伤⼈体的⾎液。
从“循环系统”的⾓度来看中医,很快会恍然⼤悟。实际上,整个宇宙都是在“循环运动”当中有了⽣命和⽣机。从⾃然规律看,“春⽣、夏长、秋收、冬藏”构成了⽣物界的循环。⼈体肝⼼脾肺肾分别承担了循环系统的不同⾓⾊和功能。
之所以出现“虚”,是脏腑质量下降和⾎液量减少导致。⽽⼈体的⾎液和脏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虚⽕”,恰恰是⾎液量不⾜,平时吸收差,⼈体循环效能下降散热能⼒差导致。
有了以上的认知,我们就能理解,上⽕通常在以下情况出现:
1. 熬夜。正常情况下在深睡眠中,⼈体安静下来会产⽣较⼩的热量。⽽且,深睡眠会让⾎液更多回流到肝肾,加强肝肾对⾎液的净化,提升⼈体循环系统的效能和散热能⼒。熬夜会导致⼀⽅⾯产⽣热量⼤,⼀⽅⾯造成脏腑低效能⼯作;
2. 焦虑。⼈在焦虑状况下⼤脑产⽣的热量是平时的10倍甚⾄更多,⼤量的内热灼烧脏腑会造成循环系统低效⼯作;
3. 劳累。过分劳累会导致⼈体热效率降低,⾝体⽔流变慢造成散热变慢。
4. 感冒受凉。会导致⼈体⽑孔开合失调,造成⽪肤散热能⼒不⾜。
gb15895. 吃过辣、过热和消耗⽔分过多的⾷物。
6. 喝⽔少。⼈们在⼲燥的⽓候条件下更容易上⽕,⼲燥空⽓进⼊肺更容易蒸发⾎液当中的⽔分。
《伤寒论》讲的“太阳病”,本质上就是外寒攻击⼈体⽪肤收缩⾎脉,或者⾝体⾃⾝产⽣热量不⾜很容易遭受外寒时,⽓⾎从⽪肤表⾯内收,造成的散热能⼒不⾜⽽出现的发热。“⾜太阳膀胱经”处于⽪肤的浅层位置,通过经络⽔液的流动进⾏循环散热。寒会导致⾎液内收,⾜太阳膀胱经⽔液量和流动不⾜,散热机能下降。当⽪肤散热不⾜时,⾸先是在⽪肤浅层积热。当热量不能从浅层⽪肤外散到环境时,就会出现内热积蓄在浅层⾎脉散不出去,所以出现了“太阳之为病,脉浮”。
岐山县中医医院⼈体的少阳在“地理位置”处于⽪肤的下⾯,⽪肤散热不⾜,少阳⾃然会积蓄多余的余热。阳明是⼈体的肠胃系统,肠胃本⾝也在通过⾎液循环产⽣热量。肠胃多余的余热最终也是需要⽪肤散出去,⽪肤散热不⾜,肠胃也会积热。
“伤寒”⼀般会造成⼈体的散热不⾜出现内热。内热会破坏⼈体正常的⾎液循环和消耗津⾎,津⾎消耗后,就会造成⼈体捕获和运输氧⽓的能⼒下降。当⼈体缺氧时,产⽣热量就不⾜。脏腑在低温状态下就会出现运⾏“功率”不⾜表现出以“寒化”为特征的⽣命机能低下状态。《伤寒论》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实际上是在描述⼈体⾎脉当中的⾎液量不⾜,产⽣的热量和能量也不⾜,因此总是感到疲倦和想打瞌睡,精⼒不济。发烧、上⽕通常会伴随着精⼒不济。
巨人传奇⼈体“上⽕”或者散热不⾜会出现以下后果:
1. 发热会消耗⼈体的⾎液、⽔分和津液,造成循环系统进⼀步缺少载体;
新课程理论
2. 内热会灼烧脏腑,造成脏腑质量下降,加剧循环系统效能下降;
3. ⼈体缺氧会导致脏腑功能下降,细胞组织得不到氧⽓⽽萎缩枯萎。从⽽损伤⼈体的质量。
4. 流⽔不腐、户枢不蠹,⽣命必须在运动当中实现新陈代谢。
5. 感冒会导致⼈体系统间的协同发⽣紊乱。
6. 脏腑质量下降会导致⼈体产⽣⼀系列的变化,脏腑脆化会导致⼈体脏腑的贮⾎和贮能能⼒减弱。
从这个⾓度看,失眠、⾼⾎压、包括肿瘤都是⾝体内的“内压”和“内热”所致。⽽⾼⾎糖、中风等疾病是因为内热破坏脏腑、脏腑弹性降低导致⾝体贮糖能⼒下降和肌⾁⾎脉“⼲枯”所致。看门狗芯片
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我们从“上⽕”⼊⼿,⼏乎看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思路和《伤寒论》全貌。下⼀篇,我们介绍“上⽕”的预防以及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9:2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34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脏腑   散热   导致   内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