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以青海省为例

DOI: 10.13546/jki.tjyjc.2020.24.012
理 jpg  ■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 模型的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一一以青海省为例
苟廷佳,陆威文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摘要:文章构建以"生态环境-经济质量-社会进步"系统为评价目标、以“压力-状态-响应"(PSR )子系统 为评价准则、包括63个指标的复合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TOPSIS 模型对青海省2008— 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经历了差等级一中等级一良 等级的持续改善变化过程并呈现逐年上升、提升迅速的良好发展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8.78%;压力、状态、响应 三个子系统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贡献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2%,26.62%和16.82%;社 会进步系统水平提升最快,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质量系统水平总体表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三系统综合指数的 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22%、13.46%和1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组合赋权TOPSIS 模型;评价指标体系;青海省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4-0057-04
0引言
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资源约束趋
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开发格局无序、生
物多样性加速下降和主体功能措施落实不力等生态环境 压力持续加剧的严峻形势叫生态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发
展活动的矛盾日益加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已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多从单一系统角度对其 发展水平进行评价0T,或者采用单一指标赋权方式对所
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赋权X", —方面,忽略了指标体系中 系统层和准则层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指标体系内各系统
内部关系分析不全面;另一方面,过于主观或者客观的权 重计算方式使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受损。因此,通过构建
“生态环境-经济质量-社会进步”与“压力-状态-响应”
(PSR )的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组合赋权
TOPSIS 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和生态文明综合贴进度,全
面分析自2007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被提出后十年间青海 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为持续提升青海省生态文明建
设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1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提出了“压力-状态-响应"
模型叫该模型以因果关系为逻辑基础,在选取指标时,考
虑了压力-状态-响应的逻辑思维过程,压力变量作为人 类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相应威胁,状态变量作为经过压
力变量影响后环境变化的现状,响应变量作为社会层面改
善环境的行为,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图1为PSR 模型框架
图,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1 PSR 模型框架图
压类动彬向
活及晒瞬放盼
B  城消療
□段
俚源
物物生
染第产 污废的
r
息的传递
>
睛状度
M
现程 展展 冰发发 气济会 护经社响
应和改善
冶金标样k 反
出应
对做响 针息和 当
馈现 反前r
个体、 系统 的反 映
本文采用“生态环境-经济质量-社会进步”与PSR 模型
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图2为“生态环境-经济质量-社会进步”系统和生态、生产、 生活三大空间以及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的协同关系图。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050)
作者简介:苟廷佳(1987-),男,青海西宁人,博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陆威文(1991—),男,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4期•总第564期
57
t统计观察1
在“生态环境-经济质量-社会进步”与“压力-状态-响应"(PSR)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由后至前”的方式,通过检索分析知网被引用和下载数量较高、有关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成果,以选用频率为标准,选取频率高的评价指标库;同时根据区域适用性有针对性地选取能够评价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最终形成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2研究范围、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研究范围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青海省各州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无法衡量和确定,因此,本文的空间范围是青海省,借助青海2008—2017年面板数据,对青海省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评价。
2.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各类统计年鉴,最终整理出青海省2008—2017年63个指标的统计数据。
2.3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采用组合赋权TOPSIS 模型确定生态文明综合贴进度,以分析青海省生态文明发展状况。
2.3.1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使用组合赋权方式确定指标权重,一方面避免专家打分过于主观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避免客观赋权忽视现状、权重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采用德尔菲法和爛权法分别确定主观和客观权重,然后进行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新疆农业科学(1)德尔菲法确定权重
通过专家咨询方法获得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叫,且X^,=l•%>0,(=1,2,3, 1=1
…M,0口表示第Z个指标通过德尔菲法计算的权重。表1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指标属性埔值法(%)德尔菲法(%)综合赋值(%)废水中化学需氧蜃排放量(lOkt)-0.78  1.23  1.23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0.19  2.050.79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lOkt)0.46  1.86  1.16压力人均用水量(亦/人)0.25  1.820.85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lOkt)0.54  2.05  1.33
突发环境事件次数(c)  5.300.60  2.24
人均废水排放量(t/人)0.11  1.990.60
森林覆盖率(%)+0.15  1.680.63
生态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4  1.530.32
系统
省会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d)+0.220.450.40状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0.18  1.660.69
人均水资源量(m5/A)+0.460.240.41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2.21  1.54  2.32
城市燃气普及率(%)+0.030.040.04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33  1.580.91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率(%)+0.47  1.44  1.04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1.06  1.53  1.60响应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hm2)4-0.26  2.200.96
自然保护区面积(lOkhm2)+0.000.560.01
矿山恢复治理面积(hm2)+  5.10  1.61  3.61
生态用水比例(%)+  6.01  1.55  3.85
单位GDP能耗(lOktce/lOOm)0.45  1.54  1.05
单位GDP水耗(10k m2/100m)  3.74  1.55  3.03
单位GDP电耗(10kkwh/100m)0.21  1.890.79压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t/lOOm)  2.91  1.91  2.97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lOkt/lOOm)  5.840.83  2.78农药、化肥、农膜使用强度(lOkt)0.180.740.46
重工业产值比重(%)0.04  1.670.34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0.07  1.460.39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0.12  1.990.62
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0.27  2.040.93
质量状态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2.87  2.203」7
系统人均耕地面积(hm710k人)
+0.01  1.110」4
GDP增长率(%)+1」6  1.85  1.8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72  1.98  2.9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03  1.01  1.28 R&D经费占GDP比重(%)+0.940.78  1.08
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0.10  1.520.49响应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10.54  1.87  5.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6.41  1.61  4.05
消失的子弹剧情
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  1.91  1.62  2.22林业产值占GDP比重(%)+0.53  1.71  1.20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0.69  1.63  1.33
职工平均工资(元)+  1.64  2.06  2.31建成区面积占城区面积比重(%)+0.26  1.780.85压力居民消费
水平(元)+  2.73  2.00  2.94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5.89  1.93  4.25
人均财政教育支出㈤人)+  3.95  1.63  3.20
城镇化率(%)+0.13  1.830.62
人均GDP(元)+  1.68  1.73  2.15
城镇登记失业率(%)-0.15  1.810.66
建成区人口密度(10k2km2)-0.88  1.77  1.58
社会状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51  1.79  1.20
进步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0.45  1.70  1.10
系统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
+0.15  1.690.63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m?)+0.28  2.040.9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量)+0.24  1.470.74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1.08  1.86  1.79每万人公共图书拥有量(册)+0.11  2.070.61
互联网普及率(%)+  1.43  1.66  1.94响应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2.33  1.73  2.53
高校生师比(学生数:1)-0.03  1.080.21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0.850.010.10毎万人拥有专利授权量(件)+7.21  2.07  4.8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1.130.57  1.01
58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4期•总第564期
(2)爛权法确定权重
①确定评价指标的爛值勺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 (1)
r U=-7=1
其中,x y 为评价指标i 第j 年的原始指标值.r tj 为X.. 的规范化值,i=l,2,3,…,";”为评价指标数,巾为评
价年份总数。
,m d  =
-吃訥心(O"V1)
(3)
(/=1,2,3,•••,«; j  = l,2,3,•••,/»)
其中为样本数量。
ln«
②计算指标爛权羽21
1 —e
叫=—」
£d-e,)Z=1
W 2i 表示第i 个指标通过爛权法计算的权重。
(3)组合赋权确定权重巧
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计算组合权重:
厝(%%严1 £(吹,严
/=1
2.3.2组合赋权TOPSIS 模型
TOPSIS 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模型原理是使用
组合赋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在各年度的指标数据中,首先 判别岀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其次计算各年度指标数据同
最优方案与最劣方案的距离,最后计算各年度与最优方案
的贴进度。计算方法如下:
① 构建原始矩阵后偽)””
② 归一化处理原始矩阵得
y=5)””
③ 构建加权综合评价矩阵
以权重矩阵”,结合标准化矩阵%,得到加权综合评 价矩阵z  :
Z=W*Y ij
④ 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判别
根据加权综合评价矩阵Z ,确定最优方案z+和最劣 方案Z  :
Z+ = {max  ZJj  = 1,2,3,…,”} =
{石,Z ;,…,Z :}
(8)
Z  = {minZ,y |z  = 1,2,3,
, = {Zf,Z~,…,Z ”}
(9)
⑤ 计算各年度指标与最优方案Q ;、最劣方案巧的
距离
(5)
(6)
(7)
Dj= £(Z ;-Z,/.D ;= £(Z--Z,.)2 (10)
、i= 1
\ i=\
计算贴进度其中,7;w[0, 1],各年度贴进度弓越大,该年度生态 文明建设水平越好。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
等级划分为4个等级,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划 分标准见表2%
表2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判定标准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级
贴进度取值范围
差0WDW0.3中
0.3<DW0.6良0.6< DW0.8
0.8<DWl
3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3.1 压力、状态、响应三系统层面
从青海省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压力、状态、响 应三个子系统整体得分(见下页表3)可以看出,三个子系
统得分均呈现出不断改进和优化的状态,年均增长率分别
为17.52%.26.62%和16.82%,可以直接反映出青海省生态
文明建设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压力系统来看,2008—
2014年,生态环境压力经历波动性下降的态势,主要是因
为在此期间,青海省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大、能源效率较低
且消耗总量较高等因素使得压力系统得分影响到全省生 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2014年后,青海省通过优化能源 结构、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使得生
态环境压力下降;从状态系统来看,青海省2008—2017年
在污染物排放治理、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资源效率提升、民
生改善等方面做出的持续努力使得状态系统得分持续提 升,说明青海省采取了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升了区域生态 文明建设水平;从响应系统来看,青海省在2008—2017
年,通过压力和状态系统信息的反馈,做出财政调整、污染 治理、环境保护、绿生产、高质量发展等有利于生态文明 建设的政策调整,使得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
进步和发展。
3.2生态文明建设各系统层面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呈现逐年提升的状态,
且提升速度逐年加快,2017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
指数达到0.8759,年均增长率为18.78%。各系统层面,青
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指数在2008年为0.0759,在生态文明 建设前期,由于青海省在污染物排放控制、能源利用效率
提升等方面成效不显著,致使该系统在2008—2014年呈
现波动上升的现象.后期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加各项环境治 理、经济结构优化等手段,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指数持续 上升至2017年的0.2365;青海省经济质量系统总体呈现
出稳步提升的发展势头,从2008年的0.093提升至2014年
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4期•总第564期
59
表3
指标
生态环境压力经济质量压力社会进步压力压力得分生态环境状态经济质量状态社会进步状态状态得分
生态环境响应经济质量响应社会进步响应响应得分
青海省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压力-状态-响应”系统得分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0.03980.0380.03060.02770.01960.03440.02390.04350.06240.072 0.03490.0480.05830.04230.05530.06210.07020.07270.08780.0923
00.01390.02730.04860.07850.09370.11110.13030J4080」547 0.07460.09990」1620.11850.1534019030.20510.24650.2910.319 0.00590.00750.00810.01230.02080.03540.03930.04080.04030.0452 0.01760.01810.0290.02720.03170.03790.04460.0560.06620.0795 0.00090.00620.01010.01830.03090.04680.0560.06540.07570.0795 0.02440.03190.04730.05780.08340.12020.1399016220.18220.2042 0.03030.02750.02840.05550.04870.05350.05910.07080.11160.1193 0.04050.03030.05550.06870.07840.08760.09290.09020.1040.1077 0.01630.02960.02140.04880.05630.06280.07540.10020.11220.1257 0.08710.08740.10520.1730.18340.20380.22740.26120.32770.3527
注:指标在标准化过程中均已统一方向,因此,压力子系统得分与实际各系统承受压力呈反比关系.
的0.2795,未来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平衡轻重工业比重、
提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方面持续努力,以促进青
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青海省社会进步系统是
发展速度最快并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系统,青海省通过社
会基础设施条件改进、民生质量改善、社会服务水平提升
等手段,使得该系统指数从2008年的0.0172提升至2017
年的0.3599,社会进步系统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
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8—2017年,以贴进度作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
评价标准.根据表2可以看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逐步向好,先后经历了“差等级一中等级一良等级”的发展
过程。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持续推进循环经济
发展、低碳减排发展、绿协调发展,通过治理和减少各类
污染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资源效率、改善民
生、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建设等努力,持续推进青海
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向优、向好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青海省贴进度演进趋势来看,直到2017年,青海省生
态文明建设水平仍处于良等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
论文综述要在现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经济质量
和社会进步层面加强协同发展和改进,从而推进青海省未
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
4结论
本文构建“生态环境-经济质量-社会进步”与“压力-
状态-响应”(PSR)的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实证分析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果表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8—2017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8.78%。
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子系统层面评判,2008—2017年三个子系统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贡献度均呈现出平稳提升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52%、26.62%和16.82%。从三系统综合指数来看,生态环境系统、经济质量系统和社会进步系统基本呈现岀逐年提升的态势,社会进步系统提升速度最快、幅度最大。
从贴进度层面评判,2008—2017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经历了差等级一中等级一良
等级的发展变化过程,综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年均
增长速度,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较
差但发展平稳阶段(2008—2009年)、中等且快速发展阶
段(2010—2014年)、良好且高速发展阶段(2015—2017
年),各阶段综合指数逐年递增,2017年达到0.8759。
参考文献:
⑴金碼.国运制造:改天换地冷中国工业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3.
[2]张琪,石惠春,巩萧.等.甘肃■省生态丈明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
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
⑶康喜平.胡卫华.生态丈明综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卩].靳视野,2018,(2).
[4]龚勤林,曹萍.省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兰台世界
—以四川省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5]张欢,成金华,陈军,等.中国省域生态丈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
[6]邹萌萌,杜小龙,张静欝.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环境保护科学,2017,43⑶.
[7]严子奇.周祖昊.温天福.大湖流域水生态丈明特征与评价体系研
究—
—以鄱阳湖流域为例[J].水利水电技札2018.49(3).
[8]N eri A C,Luis E.A Pressure—State-Response Approach to Cumula­
tive Impact Assessment|J].Joum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
(126).
[9]雷勋平,Robin Qiu,刘勇.基于爛权TOPSIS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
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3).
(责任编辑/易永生) 60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24期•总第564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9:2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9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建设   青海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