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开颅血肿清除术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35年
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
顾益康潘伟光沈月琴
阿里木事迹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改革开放35年农民对中国发展的十大贡献脂松香
顾益康潘伟光沈月琴宿迁网络问政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跃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体和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农民的创新发展史和农民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史。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都应该铭记农民的功劳与贡献,都要感恩于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民不仅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了自己,更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了中国。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没有农民众的创造奉献,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伟大崛起。只有实现农民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一、农民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首创者
中国35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基本经验是坚持了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渐进式地实现了从市场机制发挥补充性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的变革。这一市场化改革的首创者正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最压抑的农民体,正是农民内在的要求脱贫致富和全面发展的强烈冲动,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成为市场化改革的开路先锋,迅速转变为创新创业闯市场的先驱力量,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具有鲜明中国特的改革之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市场化改革是农民首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农民闯出来的,农民是改革排头兵,也是改革主力军。正是农民这种敢于突破阻碍市场化发展的陈规旧律和体制障碍的大无畏的勇气和行动,倒逼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渐次推进。
市场化改革的头一炮——“包产到户”的发明权是农民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的发展体制。广大农民在高度集中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体制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巨大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影响下,生活长期处于温饱难济的状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的春风的吹拂下,农民来自脱贫致富的强烈内在冲动的包产到户,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呵护下,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燎原之势,由此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包产到户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及在中国计划体制的严密的锁链中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农民从人民公社被动的劳动者迅速演变为独立的商品经济的生产者和市场经营的主体,由此演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创业闯市场的改革创新的历史大篇章。1983年中共中央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
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也曾明确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随着包产到户为主的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型,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农民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农村市场化改革催动了全方面的市场改革。农村家庭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施、人民公社废止、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异军崛起,对城市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城乡流通体制改革,城市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整个价格体制改革,形成了农村市场化改革推动城市市场化改革的态势,进而引发中国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可以说,没有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也就没有今天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回望历史,很显然,农村改革的极大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本和成功经验。一是在经济体制上,农村冲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框框,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来,这就为城市企业从承包制到股份制的改革提供了实践路径;同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竞争性的发展也倒逼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二是在经营方式上,实行家庭经营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参照经验;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农村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家庭承包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为城市企业
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四是在流通体制上,取消统购统销体制,放开农产品价格,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这就为改革城市流通体制市场化和城乡一体的流通体制构建起到了引领作用。三十五年的事实说明,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城市改革乃至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起到了并将继续起着极大借鉴和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农村市场化的改革,就没有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二、农民是中国工业化推进的主力军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确定了以城市国有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中国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远没有使中国成为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工业品短缺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而改革开放以来,恰恰是由于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让农民体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强大主动力。两亿多农民成为农民工,几千万农民成为个体户、私营业主、农民企业家,成为推动新一轮中国工业化的新主体。造就了几亿农民工为代表的新的产业工人队伍,造就了一大批以农民企业家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由此带动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一个崭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中国工业化的新路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曾自豪地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转移
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演变成民营经济的主体力量,在中国整个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就达到1.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0%,乡镇企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到2001年,乡镇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031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7.7%。农村工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2010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为112223亿元,在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提高到59.9%。如今,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中国工业经济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在新增就业中,民营经济占了近80%。
农民工体的崛起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35年来,一支庞大的特别能吃苦的低劳动报酬、低社会保障的农民工队伍,为中国工业发展化作出了特殊而又特别重要的贡献。今天的中国形成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其背后是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由此成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具有优势。而劳动力低成本主要源于中国大量的农民工队伍,“中国制造”的辉煌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以广大农民工为主体的亿万中国产业工人的成就。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农民工数量是2.6亿人。农民工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第二产业中坚力量,农民工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新的主体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世界工业资本都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有庞大的年轻的廉价的农民工。
三、农民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动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城镇化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012年达到52.6%。城镇化率快速推进也是得益于中国农民的发展。可以说,是农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成为城镇化的主动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伴随农村改革而产生的农民进城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随之快速增长,由1978年1.7亿人增加到2011年的6.9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新增城市人口都是从农民转化而来即农业转移人口。《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还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也就是说,到2030年将有4亿农民进城,中国城镇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农村转移人口。规模庞大的农民向城市迁移,每年为城市创造巨大财富,同时,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要建设者。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进程务工经商的农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民工在整个建筑业中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如果没有广大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建设活动,中国不可能有大量
的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崛起。农民不仅是大中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体力量。大量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县城和小城镇的集聚,为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推动力。可以说,今天离开来自农村的农民建设者,城市的建设难以推进,城市的服务产业也会陷于瘫痪。正是庞大的进城务工经商的体让今天中国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功臣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数量在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数量保持持续增长,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实现了农产品从全面短缺向供给丰裕转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正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使得在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强有力地推动我国从计划经济产品农业向市场化效益农业,进而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演进。
农民的发展确保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数量保持持续增长,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对保证13亿人民国内的食物安全和营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产品贡献方面讲,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中国农业连续登上几个台阶,一举告别了中国农产品短缺的历史, 20世纪90年
代中期,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粮食、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出量,均居世界前列。可以这样说,农民供给数量充足并且品种丰富的农产品,实际上构成了35年来我们能够加快经济建设、应对通货膨胀、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种粮农民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占不到世界7%的耕地供养超过世界22%的人口,并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品供给,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8年,粮食总产量30477万吨,2012年58957万吨。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粮食市场化改革之后,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响亮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十几亿人口问题”,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推进的农业市场化的经营体制改革,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在建立和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地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出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由此带动了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设施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把农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有效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历史性的转变。
杨宪益
五、农民是开放经济的大引擎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也与农业市场化、国际化以及乡镇企业走出去和农民闯世界密切相关。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率先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中最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在这一产业中,民营经济、农民企业家和农民工又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大量的港资、外资、台资企业的进入投资设厂,也与中国大量的勤劳吃苦的廉价的农民工有很大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民体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起到了排头兵和生力军的作用。他们生产的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外贸出口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发展中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的实践者。此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民营企业,北上俄罗斯,南下东南亚,西到中东、非洲、欧洲,东至北美洲、南美洲,都有中国农民和民营企业走出去创业经商的足迹。他们正在成为中国国际化中一支极为重要的民间力量。象浙江的万向集团、吉利集团都已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佼佼者。可以说,中国农民的国际化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农民工体成为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最大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快速推进,开放
型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资本大量的流入,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中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之所以成为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国家,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是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红利和巨大的市场。而这方面,既年轻又廉价、又肯吃苦、能加班加点干活的几亿农民工成为最大的比较优势,也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最有竞争力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民工工薪廉价的优势逐步弱化,但与此同时,农民工技术熟练、素质提升的新优势也正在同步增长。可以说,这种此消彼长的比较优势的转化将会使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但同时,对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素质要求高的中高端的制造业将会继续在中国持续发展。此外,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也已经开始到世界各地去投资设厂,把世界工厂开到世界各地去。可以预计,中国的农民和民营经济将会对中国新一轮经济国际化作出新的贡献。
六、农民是发展要素供给的大源泉
中国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推进有赖于劳动力、人才、土地、水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供给的增加,而农业农村农民也成为这种资源要素资源供给增加的最大源泉。农民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集约利用。这也为城市化、工业化推进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供给的增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使得大量的廉价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不断增加的要素保障,也成为最大的红利因素。这种特殊的要素资源供给体制机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日本水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91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农民   发展   改革   农业   经济   成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