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本细读一得

阅I读研究2021/01《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文本细读一得
◎甘肃/杨胜兴
摘要:《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被选入人教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文章。教学时若遵循惯常思路、不细读文本,易忽视对文中“心不在焉”“众物腾怨”这两个词语在表现人物精神和时代环境方面“正反相协”作用的理解;忽视对作者在第一部分围绕材料巧用“同中显异”写法的揭示。
关键词:《说和做—
人文主义者—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本细读;词语探析
笔者在教授《说和做—
核糖核酸酶—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第三段的“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
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一句中作者用“心不在焉”一词描写闻一多先生,是否与其作为学者的正面形象相矛盾?当时笔者与学生简单的做了讨论,草草作结。后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学生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众物腾怨”这个词学生不好理解《教师教学用书》中说:“这里的'众物腾怨'非常传神,洋溢诗意。”细绎其义,蹴就间不得要领。
进一步阅读文章后,发现文章第一部分作者选取了三件事塑造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为什么选了这三件事而不选其他的事?从文章选材角度讲,这三件事是否重复?
再读文章,不难发现,不起眼的地方,正是作者巧手著文、不露痕迹之处。
促进就业法
一、调配语言,正反相协
《说和做一己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臧克家先生为悼念恩师闻一多先生而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第8版,选入教材后有删改。此类文章一般而言是要褒扬人物的美好精神品质。文中堆叠似的用了如“锲而不舍、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词语,显然是要塑造闻_多先生的正面形象,而唯独旧教材删除的,统编版教材又恢复的这个句子—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偏偏用了“心不在焉”描写闻_多先生。“心不在焉”通常当贬义词用,这似乎与第三段对闻先生的正
面描写风格相悖。且从第一部分来看,文章的确是对闻一多先生“做”而不“说”,成果丰硕的由衷赞美和崇高评价,为什么这儿用“心不在焉”这个词呢?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常用作贬义。用在此处,是贬词褒用,在词语的意义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一种“陌生化”式的审美感受,强化读者对闻一多先生专心致志的态度的赞叹。
此外,这一句中“众物腾怨”又怎么理解呢?
要理解这样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将其拆开分析。“众物”指什么?“腾”指什么?“怨”指什么?这样就能化难为易了。
“众物”指闻一多先生书房里的事物,如书桌、书本、笔墨、纸砚等。
“怨”,就是怨恨,或埋怨。
“腾”,就是奔腾、腾飞。也可解为闹腾。
把上面的意思连起来,再揣摩。这里仍有矛盾:“腾”“怨”是动词,“众物”是名词。“奔腾”“怨恨”从何而来呢?联系修辞,不难发现,这是拟人的用法。
“腾”有奔腾之意,这个词描摹万物奔踊之状,暗指物蕴有充沛的生命力。此“怨”非怨恨,似小儿女的“闺怨”,是一种甜蜜的怨愤。“众物腾怨”形象地表现了书桌上的笔、墨、纸、
霖2毅孕*£丸-21-
2021/01•阅读硏昵
砚等对醉心于研究的闻先生的喜爱。笔者在查阅原作时发现,统编版教材编入这篇文章时,在“他惜寸阴,分阴”句后有一句话被删除了:“'红锡包'香烟,成为不离手的腻友,因它能为他思考问题助兴。”这一句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词语很有帮助。既然闻先生把香烟当“腻友”,那么,笔、墨、纸、砚等何尝不是。所以,此“怨”非怨恨,而是侧写闻先生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连桌椅书本等都被感染了,大家似乎要齐心协力一起做研究,帮助闻先生寻求解救“衰微民族”的一剂“文化药方”,写出闻一多先生书房里无与伦比的创造活力。
闻先生躲在书斋做研究这一段时间,正是国家危在旦夕、民族衰微不振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大地的确是“众物腾怨”。所以,“腾”亦可理解为“闹腾”,“怨”亦可理解为“怨恨”。书桌乱,折射出外界闹;书桌乱,反衬出人心静。作者用此词,用正面和反面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在“众物腾怨”的时代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孜孜不倦地向“古代典籍钻探”,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的形象和精神。
二、精心选材,同中显异
这篇文章言约意丰,《教师教学用书》说其“结构严谨,选材精当”。尹湘江先生在《材料本已少何可胜剪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详略》中谈到第一部分选材时说:“臧克家先生写后两件事之所以简略,其实是因为并无足够的材料可供'剪裁’,即经历所限,无法把后两本书的著述过程写得更详细些。”显然,他不同意《教师教学用书》的看法,并列举出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的书信往来等诸多材料予以证明其观点。在此,从文章选材来讲,似有重复之嫌。因为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三件事,一言以蔽之,就是写书。而同样是写人,杨振宁先生在《邓稼先》一文中,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比较,是从性格和为人两个方面展开叙述,选材不重复。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写了“初见老师”“学写单词”“发生争执”等事件来塑造莎莉文老师,选材亦不重复。这篇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闻先生写三本书的事,没有提到如讲课,改稿等其他方面的材料。
女奴我们知道,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在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闻一多先生做的三件事的: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闻一多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写法(用词)各不相同。
“凝结”“十年艰辛”“迈进”三个词语足以展示闻一多先生在研究时冲破艰难、孜孜以求的过程,用词精当且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hanguo
“凝结”,如檐水积碗,滴水穿石,披沙拣金般写《唐诗杂论》。闻一多先生踏实、刻苦、孜孜不倦的形象油然而生。“十年艰辛”,“十年”,指时间很长。“艰辛”,犹言过程艰难,辛苦。时间长,过程苦,突出《校补》之成书不易。
”迈进”,此词当和“跨进”对比理解。试造“跨进”感觉有障碍物需要越过,“迈进”则无此感。“跨进”用的力气大,比较实。“迈进”比较虚。“迈进”,描写的是人的精神层面,体现的是人的自信、从容。与前文“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钻探”相合,从而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在向古代典籍钻研时屡屡取得硕果之后意气风发的样子。
这样辨析后,学生会发现作文中材料相同不可怕,能同中显异,在相同材料中写出不同才是大家手笔。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想要传神的写出闻一多的精神品质来,无如此巧手,精心结撰,不露痕迹,非臧克家先生的如椽巨笔不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管是臧克家先生对闻一多先生多年情感深挚积淀后的喷薄而出,还是为了悼念而字斟句酌,精心剪裁。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读出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奥义和巧用素材之法,做一个如闻一多先生_样专心于研究的人,才能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带领学生触及文章结撰的核心要义。
西溪海小海
作者简介:杨胜兴(1984—),男,甘肃省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22-霖2毅孕*£丸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8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先生   文章   众物   发现   词语   腾怨   理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