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与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
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 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
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金瓶梅有几个版本
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黄军导航战后香港文学出版事业空前繁荣,文学杂志如雨后春笋,为作家提供了宽广的创作园地。文学创作成绩极为可观,如茅盾的《锻炼》、司马文森的《南洋淘金记》、黄谷柳的《虾球传》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这些作品以揭露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压榨中国劳苦大众,鞭挞国民党独裁统治为文学主题。
在南来作家的热心扶植下,香港本土青年作家渐渐走上成熟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夏易的《少女的心声》等小说佳作。
三、50-70年代
新中国的成立,使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联系暂时中断,香港文学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发
展道路。右翼文人成为第三波南来作家,他们在美国的支持下,掀起了美元文化思潮,鼓吹反共文学。而留港的进步作家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5060年代在香港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南来作家,如徐讦、张爱玲、唐人的小说创作,叶灵凤、司马长风的散文创作。同时本土作家也在崛起,侣伦的《穷巷》代表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的成就。另有舒巷城《太阳下山了》、夏易《香港小日记》。
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港兴起,1955年8月诗刊《诗朵》出版,标志着香港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出版的《文艺新潮》把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而小说则以刘以鬯的《酒徒》成就最大,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房地产法论文
通俗文学崛起并蔚为大观,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和框框杂文。武侠小说为香港通俗文学第一大门类,1954年梁羽生的《京华》开启了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而金庸则将武侠小说推向顶峰。
7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上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获得了迅猛发展,很快成为一座以世界经济发展为背景的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城市,推动了文学形态的
变化,出现了新都市文学。内地“”的结束、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也对香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渐消解了50年代的对峙局面,形成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文学新格局。香港文学进入繁荣期。
内地移民的涌入,形成第四波南来作家,为香港文学的繁荣再次贡献力量。本土作家阵容也很强大,如西西、梁锡华等。
文学创作全方位发展:中长篇小说都很可观,诗坛出现了三类诗人(本土诗人、南来诗人、台澳及海外移民诗人),学者散文异军突起,通俗文学不断发展(言情小说突飞猛进,武侠小说走下坡路)。80年代,香港文学社团不断涌现,以香港作家联会(1988年1月成立)影响最大。回归给香港文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两地的频繁交流也推动了双方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重要作家作品
一、刘以鬯的《酒徒》
刘以鬯二苯并萘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大学毕业后先
后在上海香港从事编辑工作,迫于生计开始写作小说,著有小说集《天堂与地狱》(1951年)、《寺内》(1977)、《1997》(1984)、《春雨》(1985),长篇小说《酒徒》(1963)、《陶瓷》(1979),论文集《端木蕻良论》(1977)、《看树看林》(1982)、《短绠集》(1985)等。 
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但该小说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因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1.是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
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小说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其间又大量穿插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对文学的所感、所想和所思。为表示这部分内容是心理活动,作者以括号为记。
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幻象,构成虚幻情节。这些幻觉和幻象在切割、时空交错、自
由联想中纷至沓来,意识被打成碎片,在意象和意象之间、思想和思想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往往不能直接到符合情理的联系。这种无条理性和不连贯性正是意识流小说家刻意追求的效果。但作者不能完全接受“非逻辑”,所以巧妙地为他所描写的“非逻辑意象”到了合逻辑的依据:醉酒后的胡思乱想很合逻辑。
2.是诗和小说的混合物。
作者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发泄如火山爆发般的激烈情绪,便采用了跳跃性的和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
3.小说的内在结构。
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构成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构成爱情线索。而这两方面正是现代社会和人的具体体现。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一次比一次沉重地把主人公推向绝境。
4.小说结尾的象征意味。
1)结尾雷老太太的死是主人公绝境的象征。老太太的自杀可有两种解释:或许是酒徒打破了她的幻觉使她没有勇气活下去;或许是她为幻觉所害,认为自己生了个逆子没有理由再活下去。而这个事件又与主人公内心痴恋在商品社会中死去的文学事业和神圣的爱情具有着某种共同性:他承认文学和爱情已死去而绝望;他拒绝承认,但面对现状他同样绝望。因此全书从里到外全面展示了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类、对人生,甚至对自己的绝望。他虽不满一切,但无力抗争,只能以醉酒逃避和麻木自己。
2)以酒徒在清醒和醉倒两种姿势中的不断交叉和反复,揭示香港人生存的某种本质。
二、金庸的武侠小说
《父子TCK》
金庸(1924—),1994年10月被聘为北京大学荣誉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金庸20年间共创作15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越女剑》),38册,总印数4000万套以上,加上盗版,已过1亿,成为公认的“武林盟主”。
(一)创作阶段
1.早期(1957年以前):以《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为代表,已体现出“新派”特征。
2.中期(成熟期,19571964年):以《射雕英雄传》为代表。
3.后期(高潮期,1965年以后):以《天龙八部》为代表。
(二)思想内涵
1.深厚的文化意蕴。金庸小说常把武功原理与儒、佛、道三家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深刻地反映人生哲理。《射雕英雄传》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郭靖的身上显示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范;《天龙八部》“有情皆孽,无人不冤”的主题充溢着对苦难人生的怜悯之心;《笑傲江湖》鲜明地表现了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道家思想。他的小说还涉及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棋艺等各类文学艺术以及医卜星相、花道茶道等,从而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层次。
2.鲜明的现代意识。金庸小说多取材于乱世,写民族间的矛盾与纷争,但他具有先进的民族观,致力于民族团结与融合,肯定了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小说还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从根本上否定了“快意恩仇”、任意杀戮的观念。
3.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金庸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而是以人物形象来统率传奇故事,且注重写人性,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人物多种多样,各有特:或大仁大义,大忠大爱,如郭靖;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如张无忌;或豪迈慷慨,侠肝义胆,如乔峰;或聪明灵秀,刁钻古怪,如黄蓉;或清淡脱俗,几近透明,如小龙女;或行为偏激,任情任性,如李莫愁(《神雕侠侣》);或由人变魔,逆施倒行,如岳不(《笑傲江湖》);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虚竹。而韦小宝则似武非武,似侠非侠,政治立场非明非清,道德品德亦正亦邪,既无赖又重义气,机灵百变,所建功业却奇而又奇,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
(三)艺术成就(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之“新”)
严家炎说:“新派武侠小说是武侠文学史上的新阶段。它突破了旧武侠小说内容上的种种局限,在根本精神上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它不但能够存活在现代人中间,也已经证实赢得了现代读者的喜爱。”(《新派武侠小说的现代精神》,《明报月刊》1996年2月号)2012年江苏高考英语
1.主题新。传统武侠小说多写个人恩怨、帮派争斗,表现忠、孝、仁、义的封建思想。而
新派武侠小说主要是通过武侠故事写社会,写历史、文化,写道德、爱情、宗教,进而写人性、人生、哲学。它们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写武侠故事的狭小天地,和整个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使人看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内涵,表现的多是鲜明的现代意识,有的还表现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
2.人物新。旧武侠小说侧重写故事,以情节取胜;金庸的小说强调写人、写侠。他认为,在小说里面总是人物重要,“我总希望能够把人物性格写得统一一点,完整一点。故事的作用,主要只在陪衬人物的性格。有时想到一些情节的发展,明明觉得很不错,但想人物的性格可能配不上去,就只好牺牲这些情节,以免影响了人物的个性的完整。”他写人物重在写出他们的人性和个性,其主人公不是忠君报国、除暴安良的理想化人物,而是充满人性冲突,具有多面性格的立体化形象,往往集武、侠、情于一体,在刀光剑影、森森杀气中,弥漫着友情、亲情、爱情等人之常情。如杨过与小龙女,四离四合,生死无定,聚散无常,历经16年之久,对爱情始终坚贞不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2:1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66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香港   文学   小说   作家   创作   发展   诗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