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之教育现状反思

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之教育现状反思
摘 要:本文就钱理教授提出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观点,对精致与利己主义在培养者身上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总结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庸俗价值导向以及应试教育偏重技能,素质教育一味强调全面素质,压制个性,将知识等同智慧,同时忽视个体价值观,人生观和个人信仰的正确引导形成是其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倡导素质教育应强调个体灵魂教育。
关键词:精致利己主义;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价值观;人生观;信仰
一、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
早在2012年,北京大学教授钱理在武汉大学前任校长刘道玉召集举办的“理想大学”学术研讨会上讲道:“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质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权利,比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老教授这一番言辞让很多人心里为之一沉。由此引发了一波讨论的热潮。我爱下电影论坛
其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身,大家可能觉得,就精致这一点来说,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利己主义。人人追求美,爱美人之天性,追求完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完美和精致确实不能等同起来的。因为精致更多强调的是从外看起来挑不出任何问题,外在的东西满分,内里就且不论是什么情况了。所以,这也就是钱教授感受到的精致的原因。家长、老师、高校、甚至就业单位眼里的好苗子的标准不外乎:学习好,成绩棒,情商高,办事能力强,专业能力优秀。这样的标准明显是有所倾斜的,这样的倾斜在人口众多的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发展刚刚起步,人民素质普遍偏低,基本生活都还保障不了的时期,是可以被谅解也可以作为一个国家性标准推广的。然而任何一个有所倾斜的标准,在13亿人口里中蔓延,扎根半个多世纪,到被十四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奉为唯一标准时,就一定会走向它的极端。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逻辑,任何人稍微思考一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曾深感绝望的一样,再快一个世纪之后的这片国土上,人民还是不善于思考的。其实这样根本性的弊端,也是过分强调技能造成的认识局限。除了精致之外的另一个话题,利己主义。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人的本性在没有得到集体智慧的恰当引导和熏陶之前人都是利己的。无私无畏,奉献精神一直被嘉奖也正是因为没有哪个社会阶段真正摒弃了利己主义。这里所说的利己主义彻底根除不了不是在鼓吹放弃挣扎,不是在讽
刺嘉奖无私,而是在强调,教育层面上集体智慧的熏陶和感染力度和方向有问题,根本上是集体智慧引导主力自身心态没有彻底转变的原因。教育者,教育者的引导者、管理者的世界被高速发展的经济、金融咨询充斥满了,自然也就抽身乏力来思考如何以身作则影响他人。其实也算是温饱无忧的年代了,慢一点,休整休整也未尝不可。
wdm驱动二、精致与利己的根源
任何现象成为现象之前都会有一些错综细小的端倪。整个教育风潮崇尚利己,追求技能卓越背后也有数不清的发端。最为根源的发端则是每个人最先接触到的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父母是培养人的第一责任者,在个人的价值、个性、人格塑造过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极有可能就会是被培养者最终能达到的模样。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父母们,盼的无非就是自己的孩子生活无忧,功成名就,因为这样就是他们眼里最好的生活。父母的格局和人格没有打开,父母给不了孩子更多更好的影响。所以只能依赖个人的第二个影响源: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培养个体最为直接的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人数众多,培养起来难以说是很优秀的一批人,大多数教师就其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影响,他们是不具备的。而且在大多数人为利益所驱动的世界,教师地位普通,收入普
四野档案通,吸引不来视野开阔的少数精英。再且资质一般的教师或者资质上乘的精英中除去利己的也为数稀缺。真正具备开阔视野与人格的教育者为数极少,影响不了大多数学生,于是第二批力量同样无法在人格,个性道德上给予受教育者彻底的影响,教科书式的德育教会个体的只有外在的精致。最后一个影响源头来自社会。社会是公认的大染缸,社会观念千奇百种,最明显的特征是现实。其实社会是所有影响的根本源头。
三、教育导向偏技能训练,僵化全面发展不利于个体发展素质,打开人格,克服利己和功利思想
山火教育作为塑造和培养个体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棘手,问题最多的环节。高校录取看成绩,就业录用看学历,看证书。导致学校教育的整体走向就是考考考,考胜为王,考败为寇。学生,家长,甚至老师挖空心思研究考试技巧,怎样刷题,刷哪些题,体型套路,考试押题,为此还带活了考试培训行业。应试教育在实用主义的道路上狂奔,考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学校没有真正成为培养人的完整人格,开发人的天性的场合,而正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所担忧的:学校成了“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一切都很模式化,很现代工业化,学校像工厂,学生像产品,考核过关一个打一个标志,运送出厂。这
让人想起尼采当年批评德国大学时所说的:“一张说着话的嘴和许多双耳朵,加上一半数量写着字的手,这就是教育的外观。”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四、有灵魂的教育培育有灵魂的人才
综合了以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用人导向,其实不难理解精致利己者产生的必然性,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僵硬而机械地强调考试能力,素质教育又极容易简单将素质理解为多方面技能的叠加,将教育与技能训练,知识与智慧等同,最致命的是缺乏富有智慧的引导力量帮助个体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形成智慧。李政涛先生在《没有灵魂的教育》中讲到:“无视个体灵魂的教育,培养的只是一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人,这样的一人再怎么具备强的学习能力,再怎么扎实的知识基础,灵魂上都是空无一物,匮乏贫瘠的。” 这样的描述下的一人,不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典型的特点,最致命的硬伤吗?因此,引导教育培养个体从精致外表包装下的利己主义症候走出来的关键就是倡导灵魂教育,将个体灵魂塑造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将灵魂发展也就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信仰的正确导向放在知识教育,技能训练的前面,并以之为基础发展个体智慧和创造力。将教育视为人类追求终极价值的途径,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使教育更多赋予受教育者人性光辉的关怀,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个人价值,相信在真正美好价值追求环绕中成长的个体,不存在功利和极端利己,而是真正享受教育,热爱探索,致力于实现个体价值,正如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与他人的精彩辩驳,探寻真理。辩驳与说服与否本没有意义,辩驳过程中收获真理与真善美才是教育与学习的价值。强调灵魂教育,才能收获有灵魂有个性有智慧的培养者,而这样的一人与精致的利己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华宇佳.我们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237-239.
envision法[2]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J].方法,1998(12):37-39.
[3]刘铁芳,刘艳侠.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4]魏干.谁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J].快语诤言,2016(8):33.
[5]赵同森.再论素质教育[J].理论新视野,2001(5):24-25.
[6]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7:5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62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个体   灵魂   利己主义   没有   学校   发展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