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慢性肾功能损害常呈进行性恶化,其最后的结局是肾功能全部丧失。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疾病所引起,其早、中期的病理改变和病损程度取决于原发病。但中后期发展至终末期在机制上则以非免疫机制为主,结局是纤维化和硬化为主。
任何组织都由实质细胞及其周围的基质组成,当基质持续异常增多,常呈纤维化。它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病理性愈合过程。它主要分为三个连续并且重叠的阶段:诱导阶段、基质沉积阶段和基质降解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持续或反复的组织损伤等)使基质沉积阶段持续存在而不进入基质降解阶段,则纤维化过程持续存在甚至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器官正常结构和功能丧失。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发生ESRD共同途径。肾纤维化表现为不适当的结缔组织在肾脏积聚,包括间质胶原(Ⅰ型,Ⅲ型和Ⅳ型),纤黏连蛋白和一些糖蛋白,导致正常肾结构改变。随着对纤维化的细胞及生化机制的不断了解,许多学者认为新的措施应针对阻止肾纤维化发生与发展。但研究尚在起始阶段,对于指导临床尚有待时日。
CRF是一个进行性恶化的过程,其理论机制与临床的关系密切,此处将其主要者作介绍。
一、肾小球进行性损害的机制
男生的第一次的重要性如上所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病程进展有其规律性,是一个进行性恶化的过程,如按上述分期,以往认为,当病人肾功能血清肌酐达442μmol/L(5mg/dl)水平后,发展为终末期尿毒症的平均时间为10.8个月左右。
英语看图填词促进肾功能衰竭进行性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肾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激素、自由基、氨的生成、前列腺素、凝血机制、生长因子(PDGF、TGF)、蛋白摄入、磷的摄入及热量的摄入等。
关于进行性恶化的机制,曾有几种主要学说,但近年来由于对上述因素有更多的认识,已不限于这些学说。由于这些认识对于CRF防治很重要,现予以重点介绍。
(一)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肾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Brenner等认为造成CRF病程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残余肾单位肾小球的过度滤过,
最终导致肾小球相继硬化。肾实质减少时,如部分肾切除后,残余肾单位的单个肾小球滤过率(SNGFR)增加,肾小球输入和输出小动脉的阻力减低,因而增加单个肾小球的血流率。同时,输入小动脉阻力减少之程度大于输出小动脉,促使肾小球跨毛细血管的水压梯度增加。这些都构成残余肾单位SNGFR升高,升高程度和肾单位减少程度相关,如一侧肾切除,平均升高40% ~50%,而切除80%肾实质后,则残余肾 SNGFR的升高会比正常大两倍。
根据实验              SNGFR= Kt·PUF
式中:Kt为超滤系数;PUF为平均净超滤压。
商标数据库Kt·PUF数值大小,决定SNGFR的大小。由于 Kt即使在肾单位大量减少时,残余肾单位肾小球的 Kt变化不大,因此,PUF在增加 SNGFR中,其值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PUF大小又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毛细血管静水压差(ΔP);血浆蛋白浓度(CA);肾小球血浆流量(QA)。
CA比较恒定,当肾单位丧失,残余肾单位“代偿”,ΔP 和QA都相应增大,因而 SNGFR增
加。这种过度滤过又引起残余肾单位或肾小球损害。使肾单位进一步减少,导致残余肾小球滤过进一步增加,出现新的硬化,形成恶性循环。
但并非所有类型肾损伤后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Pgc)都升高。肾脏次全部切除、实验性糖尿病、嘌呤霉素引起的肾病等可以引起Pgc的升高;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老龄化肾功能减退、阿霉素引起的肾病,则不出现Pgc的升高。因此,肾小球过度滤过,不能完全说明临床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机制。
(二)矫枉失衡学说
CRF时,某些引起毒性作用的体液因子,在体内浓度逐渐增高,并非完全由于肾脏清除减少所致,而是机体一种平衡适应,但在适应过程中,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如此周而复始,引起机体进行性损害。
如以甲状旁腺激素(PTH)为例,CRF时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尿磷排泄减少,出现高磷血症,刺激甲状旁腺分泌 PTH,后者作用于肾小管,增加尿磷排出,促使血磷降低,以冀恢复正常,但由于肾功能丧失较多,PTH 在细胞外液水平不断升高,仍难以纠正
高磷血症,同时引起血清钙磷乘积升高,细胞内钙增加,造成钙磷在全身多系统广泛沉积,其中也包括肾脏本身。当 GFR进一步下降,再出现高磷血症,如此循环结果,使血浆 PTH 水平不断增高,肾单位进一步破坏。
CRF时,血清和尿内利钠激素水平都升高,说明肾清除率降低不是其升高原因,可能体内生成增多是主要因素。由于 GFR下降,钠排泄有减少倾向,残余肾单位代偿性肥大,尿素蓄积引起之渗透性利尿已不能调节钠平衡,此时利钠激素分泌增加,近曲小管钠重吸收减少,使钠排泄分数增高。但利钠激素对 Na+-K+-ATP酶有抑制作用,故其升高又可使许多组织细胞对钠和其他一些物质的主动转运发生障碍,形成一些新的损害。PTH、利钠激素本身都不是“毒性”物质,但在上述情况下,其在体内水平不断升高,形成一种新的“毒素”。
矫枉失衡学说着重说明了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不平衡,产生某些过多物质,出现尿毒症症状,这些不平衡,可减少尿毒症症状发生,如部分切除甲状旁腺,或设法控制继发性甲旁亢,对缓解尿毒症症状有重要意义。
(三)高血压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动物(鼠),当入球动脉调节功能正常时,即使周身血压升高,由于肾小球入球动脉发生收缩,阻止压力传递至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肾小球内不出现高灌注,不导致肾小球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动物,部分或次全部肾切除后,则剩余肾小球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阻力降低,周身高血压可以传递至肾小球毛细血管,Pgc升高,引起肾小球硬化。根据 Laplace定律,球体内张力(T)大小由球内压力(P)和直径(R)的乘积所决定,即 T=P×R,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所受到的张力和肾小球体积大小相关,当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襻扩张,则肾小球毛细血管对高血压引起损伤的感受性也增加。动物实验表明:老龄原发性高血压鼠、高血压鼠部分肾切除,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小球代偿性增大者,都易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四)肾小球基底膜(GBM)通透性改变与大量蛋白尿
上海电子口岸
一方面,当GBM 对滤过物质的选择性屏障作用消失,即导致系膜细胞过度负荷,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上皮细胞受损,上皮细胞空泡形成,足突融合,白蛋白沉积,后者可引起上皮细胞肝素样因子的释放受到抑制,失去对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后出现肾小球硬化;另一方面,当 GBM通透性改变后,大量的大、中分子蛋白进入肾小管,部分被近端小博盈投资
管回吸收,大部分进入远端小管,形成管型,发生梗阻,小管内压力增高,导致小管基底膜破裂,小管内的黏蛋白(Tamm -Horsfall蛋白)进入肾脏间质,启动间质炎症反应,出现细胞增殖,促使肾单位功能受损和肾小球硬化。持续性大量蛋白尿,预后差,因此,蛋白尿不仅是一种症状,而且也是加重肾脏损害的重要因素。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5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肾小球   肾功能   引起   升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