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附全文+解读)

2022年中央⼀号⽂件发布!(附全⽂+解读)姜异康姜大明
一面 阿累2⽉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号⽂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作的中央⼀号⽂件。⽂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安全和不发⽣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做好2022年全⾯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作的意见
(2022年1⽉4⽇)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作,接续全⾯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贯彻党的⼗九⼤和⼗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贯彻中央经济⼯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作总基调,⽴⾜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作的全⾯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安全和不发⽣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全⼒抓好粮⾷⽣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稳定全年粮⾷播种⾯积和产量。坚持中国⼈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落实粮⾷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播种⾯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积、保产量,不断提⾼主产区粮⾷综合⽣产能⼒,切实稳定和提⾼主销区粮⾷⾃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基本⾃给。推进国家粮⾷安全产业带建设。⼤⼒开展绿⾊⾼质⾼效⾏动,深⼊实施优质粮⾷⼯程,提升粮⾷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控⽔,通过提升⽤⽔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播种⾯积。积极应对⼩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实施⼤⾖和油料产能提升⼯程。加⼤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县奖励⼒度,集中⽀持适宜区
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轮作,在⿊龙江省部分地下⽔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改旱、稻改⾖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扩种油菜。开展盐碱地种植⼤⾖⽰范。⽀持扩⼤油茶种植⾯积,改造提升低产林。
(三)保障“菜篮⼦”产品供给。加⼤⼒度落实“菜篮⼦”市长负责制。稳定⽣猪⽣产长效性⽀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产⼤起⼤落。加快扩⼤⽜⽺⾁和奶业⽣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范。稳定⽔产养殖⾯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稳定⼤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推进北⽅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蔬菜应急保供能⼒。完善棉花⽬标价格政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保险。开展天然橡胶⽼旧胶园更新改造试点。
(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2022年适当提⾼稻⾕、⼩麦最低收购价,稳定⽟⽶、⼤⾖⽣产者补贴和稻⾕补贴政策,实现三⼤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保险主产省产粮⼤县全覆盖。加⼤产粮⼤县奖励⼒度,创新粮⾷产销区合作机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物流、产品营销等,提⾼种粮综合效益。
(五)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统⼀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深化粮⾷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从严惩治系统性腐败。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防技防相结合,强化粮⾷库存动态监管。严格控制以⽟⽶为原料的燃料⼄醇加⼯。做好化肥等农资⽣产储备调运,促进保供稳价。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节约⾏动⽅案,深⼊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安全教育,反对⾷物浪费。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撑
(六)落实“长⽛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保护⽬标任务⾜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签订耕地保护⽬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严格考核、⼀票否决、终⾝追责。分类明确耕地⽤途,严格落实耕地利⽤优先序,耕地主要⽤于粮⾷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产,永久基本农⽥重点⽤于粮⾷⽣产,⾼标准农⽥原则上全部⽤于粮⾷⽣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上坡,⿎励利⽤“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补充耕地⽴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耕地执法监督⼒度,严厉查
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耕地执法监督⼒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耕地从事⾮农建设。强化耕地⽤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地。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平。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商资本流转农村⼟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七)全⾯完成⾼标准农⽥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2022年建设⾼标准农⽥1亿亩,累计建成⾼效节⽔灌溉⾯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效节⽔灌溉与⾼标准农⽥建设。各地要加⼤中低产⽥改造⼒度,提升耕地地⼒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灌溉⾯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源和重⼤引调⽔等⽔资源配置⼯程。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度,在⽔⼟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中型灌区建成⾼标准农⽥。深⼊推进国家⿊⼟地保护⼯程。实施⿊⼟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积极挖掘潜⼒增加耕地,⽀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规划和实施⽅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持盐碱地、⼲旱半⼲旱地区国家农业⾼新技术产业⽰范区建设。启动全国第三次⼟壤普查。
(⼋)⼤⼒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技术攻关。全⾯实施种业振兴⾏动⽅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物育种重⼤项⽬。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技术攻关⼯程,实⾏“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制度,开展长周期研发项⽬试点。
四川卫视两天一夜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开展重⼤品种研发与推⼴后补助试点。贯彻落实种⼦法,实⾏实质性派⽣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为。
(九)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平。全⾯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程化协同攻关,加快⼤马⼒机械、丘陵⼭区和设施园艺⼩型机械、⾼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持粮⾷烘⼲、履带式作业、⽟⽶⼤⾖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应⽤⼀体化试点。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棚、⽇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化设施。⿎励发展⼯⼚化集约养殖、⽴体⽣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肥⼀体化、饲喂⾃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在保护⽣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灾害。加⼤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建设和投⼊⼒度。修复⽔毁灾损农业、⽔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疏浚以及⽔库、泵站建设和管护。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农业农村、⽔利、⽓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应对能⼒。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员,实⾏定责定岗定⼈,确保⾮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
重⼤疫病防控责有⼈负、活有⼈⼲、事有⼈管。做好⼈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外来⼊侵物种防控管理,做好普查监测、⼊境检疫、国内防控,对已传⼊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种⼀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加强中长期⽓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三、坚决守住不发⽣规模性返贫底线
(⼗⼆)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监测范围,简化⼯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作。
(⼗三)促进脱贫⼈⼝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众⽣活更上⼀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脱贫⼈⼝家庭经营性收⼊。逐步提⾼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于产业发展的⽐重,重点⽀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光伏扶贫⼯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就业规模稳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作。延续⽀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以⼯代赈作⽤,具备条件的可提⾼劳务报酬发放⽐例。统筹⽤好乡村公益岗位,实⾏动态管理。逐步调整优化⽣态护林员政策。
(⼗四)加⼤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持⼒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案。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选派,实⾏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部⼈才组团式帮扶。建⽴健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加⼤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信贷资⾦投⼊和保险保障⼒度。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安置区产业培育⼒度,开展搬迁众就业帮扶专项⾏动。落实搬迁众户籍管理、合法权益保障、社会融⼊等⼯作举措,提升安置社区治理⽔平。
南京(⼗五)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拓展东西部协作⼯作领域,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在东西部协作和对⼝⽀援框架下,继续开展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作。扎实做好脱贫⼈⼝⼩额信贷⼯作。创
展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作。扎实做好脱贫⼈⼝⼩额信贷⼯作。创建消费帮扶⽰范城市和产地⽰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络销售平台作⽤。
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六)持续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
发展农产品加⼯、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持农业⼤县聚焦农产品加⼯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品制造。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产业集,继续⽀持创建⼀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纳⼊科普基地和中⼩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实施“数商兴农”⼯程,推进电⼦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产提升⾏动,推进⾷⽤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地政策。
(⼗七)⼤⼒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持⼤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发展县域范围内⽐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强、就业容量⼤的产业,推动形成“⼀县⼀业”发展格局。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龙头企业做强做⼤。引导具备条件的中⼼镇发展专业化中⼩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场。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程,⿎励发展“多站合⼀”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持⼤型流通企业
以县城和中⼼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加快实施“互联⽹+”农产品出村进城⼯程,推动建⽴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配套。⽀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络建设提升⾏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
(⼗九)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稳岗就业政策。发挥⼤中城市就业带动作⽤。实施县域农民⼯市民化质量提升⾏动。⿎励发展共享⽤⼯、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托育等⽣活性服务业。推进返乡⼊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开展适合农民⼯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按规定参加职⼯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基本养⽼保险。
(⼆⼗)推进农业农村绿⾊发展。加强农业⾯源污染综合治理,深⼊推进农业投⼊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推进农膜科学使⽤回收,⽀持秸秆综合利⽤。建设国家农业绿⾊发展先⾏区。开展农业绿⾊发展情况评价。开展⽔系连通及⽔美乡村建设。实施⽣态保护修复重⼤⼯程,复苏河湖⽣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息。科学推进国⼟绿化。⽀持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落实第三轮草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研发应⽤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物多样性保护重⼤⼯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管。强化⽔⽣⽣物养护,规范增殖放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然保护地体系。出台推进乡村⽣电子纸
态振兴的指导意见。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兴、乡村建设为农民⽽建的要求,坚持⾃下⽽上、村民⾃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动实施⽅案,因地制宜、有⼒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融资、⼤开发、⼤建设,避免⽆效投⼊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保护利⽤⽰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民族村寨。实施“拯救⽼屋⾏动”。推动村庄⼩型建设项⽬简易审批,规范项⽬管理,提⾼资⾦绩效。总结推⼴村民⾃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的有效做法。明晰乡村建设项⽬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接续实施农村⼈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可推⼴⽔冲卫⽣厕所,统筹做好供⽔保障和污⽔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旱厕。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活污⽔治理,优先治理⼈⼝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型化⽣态化治理和污⽔资源化利⽤。加快推进农村⿊臭⽔体治理。推进⽣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处理。深⼊实施村庄清洁⾏动和绿化美化⾏动。
(⼆⼗三)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规模⾃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命防护⼯程和危桥改造。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动化检测。推进农村供⽔⼯程建设改造,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深⼊实施农村电⽹巩固提升⼯程。推进农村光伏、⽣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加强对⽤作经营的农村⾃建房安全隐患整治。
标准规范。加强对⽤作经营的农村⾃建房安全隐患整治。
(⼆⼗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数据应⽤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服务覆盖转
变。实施新⼀轮学前教育⾏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共同体建设,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合理超⽀分担。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强化智能监控全覆盖,加强医疗保障基⾦监管。落实对特殊困难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有条件的地⽅可提供村卫⽣室运⾏经费补助,分类落实村医养⽼保障、医保等社会保障待遇。提升县级敬⽼院失能照护能⼒和乡镇敬⽼院集中供养⽔平,⿎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间照料、⽼年⾷堂等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农民众基本⽣活。健全基层党员、⼲部关爱联系制度,经常探访空巢⽼⼈、留守⼉童、残疾⼈。完善未成年⼈关爱保护⼯作⽹络。
六、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健全乡镇党委统⼀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建设,全⾯开展农村基层⼲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书记和⼯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开展市县巡察,强化基层监督,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部的监督。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格化管理、数字
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范。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推⼴村级组织依法⾃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作事项等清单制,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和证明事项,推⾏村级基础信息统计“⼀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七)创新农村精神⽂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依托新时代⽂明实践中⼼、县级融媒体中⼼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宣传教育活动。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明融合发展的具体⽅式,完善全国⽂明村镇测评体系。启动实施⽂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化惠民活动资源,⽀持农民⾃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化体育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农耕⽂化传承保护,推进⾮物质⽂化遗产和重要农业⽂化遗产保护利⽤。推⼴积分制等治理⽅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推进农村婚俗改⾰试点和殡葬习俗改⾰,开展⾼价彩礼、⼤操⼤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推进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创建⼀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民法庭”。常态化开展扫⿊除恶⽃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恶势⼒、家族宗族势⼒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童⼈⾝权利的违法犯罪⾏为。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社会⼼理服务和危机⼲预,构建⼀站式多元化⽭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农村宗教⼯作⼒量。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播主无意注意
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员紧急转移避险⼯作。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产、⾃然灾害、⾷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法集资、电信等违法犯罪⾏为。加强农业综合⾏政执法能⼒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作体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防控措施。
七、加⼤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度
(⼆⼗九)扩⼤乡村振兴投⼊。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政府投⼊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地出让收⼊⽤于农业农村的⽐例。⽀持地⽅政府发⾏政府债券⽤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提⾼乡村振兴领域项⽬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
(三⼗)强化乡村振兴⾦融服务。对机构法⼈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主要⽤于乡村振兴的地⽅法⼈⾦融机构,加⼤⽀农⽀⼩再贷款、再贴现⽀持⼒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政策。⽀持各类⾦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加快农村信⽤社改⾰,完善省(⾃治区)农村信⽤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完善乡村振兴⾦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深⼊开展农村信⽤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贷款。加强农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
(三⼗⼀)加强乡村振兴⼈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才、青年科技⼈才和⾼⽔平创新团队。深⼊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2:2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3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乡村   农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