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逐渐复杂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入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然而,现实和调查表明:一方面,高校主要集中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资源尽力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求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老师。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要求高校探索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服务于全体学生,旨在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处理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全面提高自救能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
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沿用消极心理学模式,过于强调预防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不但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也很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展现出来,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言并无积极作用可言。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上,需要先从“积极”的概念进行分析,该词起源于拉丁语,含有“潜在”“实际”的意义,联系积极心理学其主要指个体所固有的潜力与实际能力。关于对积极心理学观念的理解,后经过多数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指研究人身上美德、发展潜力的学科。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分析上,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方面,自我决定理念。该理念是一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一种表现,作为心理品质之一,归属于人格的范畴。幸福并不仅仅是快乐的简单获取,而是通过不断将人类自身潜能发挥出来,进而获得一种完美的体验。在获得幸福感过程中,可从自我接受、个体成长、良好关系、主观的情境控制等多个维度获得,而这些维度均体现着人的自我决定性,通过不断树立自我,来
科学的感知与认识自身的潜力与能力,客观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继而塑造更加贴近完美的自我。第二方面,幸福追寻理念。依据赛利格曼提出的幸福公式不难理解,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可以对其行为与思维产生积极影响,释放人的潜能与才智。第三方面,积极教育的理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积极教育理念更加偏向于“幸福教育”,这一理念是积极心理学被提出后,应用于教育方面的一种尝试。积极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引导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教育之中;第二,充分培养与挖掘每个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三,帮助学生在行为与健康方面有所改善。从积极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该理念侧重于鼓励学生不断的追求发展,实现适合自己的目标,鼓励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乐观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前行。
ioftpd二、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较弱
全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新生进校伊始就会进行心理健康测评,随后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等活动。虽然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部分同学鉴定自身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帮助,但宣传教育形式的参差不齐、宣
传形式的单一化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且效果大打折扣,多数身心健康的同学往往认为这样的讲座是在浪费时间,未能有针对性地对有需求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而对于真正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而言,他们的情况并不能依靠单纯的宣传教育得以解决,而是需要更加符合自身的精准化引导和,这样的讲座和辅导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针对性,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同学的问题无法在校内解决,还要依靠医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二)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抽象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而不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研究。毫无疑问,精神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是必要的,但为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必须而且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方面更加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测和处理仍然是大学心理学实际应用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只是将学生分为两类: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和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答案通常是心理咨询和药物。在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简化,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也得到简化,这可能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对抗的态度。
(三)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现如今,众多高校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目前很多大学生接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就是心理咨询,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可依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并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资源匮乏,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要,这都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一)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加强学生人格培养
电力系统学生人格培养极其重要,许多心理健康异常学生往往有家庭教育或父母引导上的不足和缺失,先天不足需后天弥补,辅导员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就扮演了这一重要角。辅导员作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存在,有机会成为学生交心的朋友。其一,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可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或环境变化时,不应消极懈怠,躲避退缩,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
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和运用,发现学生的自身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锻炼品格,以良好的状态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从而改善因家庭等先天因素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其二,家庭成员也应与老师积极配合,认识自身不足,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尽量将家庭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三,对于学生而言,积极进行自我改变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面对问题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勇于面对问题,不怕困难。当出现学业与就业问题时,直面问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发生内在改变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二)积极拓展教育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较机械和单一。一般老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比较多,学生缺乏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造成师生互动不足,也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改变这种单纯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利用主动、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比如组织学生讨论问题,角扮演、活动体验等,
使其能从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领会知识。在此笔者重点介绍以下两种教育方式:其一,互助式教育方式。具体来讲,主要的方法有自助式心理暗示,通过写日记、自我对话等给予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通过心理拓展训练、集体演讲和角扮演等给予自身积极心理体验;自助式心理激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鼓励、肯定等方式,给予其积极心理影响。其二,体验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创建各种情景,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在相应的教育情景中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从中获取心理知识和掌握心理方法,继而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启发、协助的教育方式使其能提高认知与增强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割草机设计(三)提升教师水平,坚持全员育人观念
太乐唱录机
高校要意识到教师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感与专业水平,不能狭隘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副科”,从而将其边缘化。在正式的招聘中,学校应检查应聘教师是否受到过专业的培训,是否有相应资格证书,严格把控好招聘环节。定期展开心理健康培训,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督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
学水平,以十足的信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学中。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心理咨询工作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教学计划,加深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点,更应当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老师,其有责任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巨人的花园教学实录参考文献
[1]孙志强,王智敏,龙苏兰,程赛杰,罗熙,胡小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18-19.
[2]杜逸.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396.
[3]杨卫娥.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作家天地,2019(20):94+100.
[4]张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9(08):10.
[5]赵萍.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6):100-101.
[6]叶娟.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2018(33):124-125.
[7]文梦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长江丛刊,2018(33):18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22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心理健康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