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投影的概念方法和变形及分类依据

地图投影的概念方法和变形及分类
依据
地图投影变形是球面转化成平面的必然结果,没有变形的投影是不存在的。对某一地图投影来讲,不存在这种变形,就必然存在另一种或两种变形。但制
图时可做到:在有些投影图上没有角度或面积变形;在有些投影图上沿某一方向
长度变形。
一、地图投影的概念
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个曲面,而地图通常是二维平面,因此在地图制图时首
先要考虑把曲面转化成平面。然而,从几何意义上来说,球面是不可展平的曲面。要把它展成平面,势必会产生破裂与褶皱。这种不连续的、破裂的平面是
不适合制作地图的,所以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来实现球面到平面的转化。
球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取决于它的经纬度,所以实际投影时首先将一些经
纬线交点展绘在平面上,并把经度相同的点连接而成为经线,纬度相同的点连
接而成为纬线,构成经纬网。然后将球面上的点按其经纬度转绘在平面上相应
的位置。由此可见,地图投影就是研究将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线网按照一定
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的方法及其变形问题。其数学公式表达为:
χ=f1(λ,φ)y=f2(λ,φ)(2-1)
根据地图投影的一般公式,只要知道地面点的经纬度(λ,φ),便可以在
投影平面上到相对应的平面位置(χ,у),这样就可按一定的制图需要,将
一定间隔的经纬网交点的平面直角坐标计算出来,并展绘成经纬网,构成地图的"骨架"。经纬网是制作地图的"基础",是地图的主要数学要素。
二、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
地图投影的方法,可归纳为几何透视法和数学解析法两种。
1.几何透视法
次氯酸钠几何透视法是利用透视的关系,将地球体面上的点投影到投影面(借助的几何面)上的一种投影方法。如假设地球按比例缩小成一个透明的地球仪般的球体,在其球心或球面、球外安置一个光源,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球外的一个投
影平面上,即将球面经纬线转换成了平面上的经纬线。
几何透视法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投影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于纠正投影
变形,精度较低。当前绝大多数地图投影都采用数学解析法。
2、数学解析法
数学解析法是在球面与投影面之间建立点与点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的方
法确定经纬线交点位置的一种投影方法。大多数的数学解析法往往是在透视投
黑箱方法影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球面与投影面之间点与点的函数关系的,因此两种投影
方法有一定联系。
三、地图投影的变形
1.地图投影变形的概念
地图投影的方法很多,但用不同的投影方法得到的经纬线网形式不同。下
面的图是几种不同投影的经纬线网形状,可以看出,用地图投影的方法将球面
转化为平面,虽可保证图形的连续和完整,但投影前后经纬线网的形状却明显
不同。这表明,投影以后经纬线网发生了变形,因而根据地理坐标展绘在地图
上的各种地面事物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使地面事物的几何性质(长度、方向、角度、面积)受到了影响。地图投影变形是指球面转换成平面后,地图上所产生的长度、角度和面积误差。
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影。通过对地图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网的比较,可以发
txs
现地图投影变形表现在长度、面积和角度三个方面。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长度具有下列特点:第一,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出井伸之
纬度愈高,纬线越短;极地的纬线长度为零。第二,在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相等。第三,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差相同的经
线弧长相等(椭球体面上,从低纬向高纬稍有加长)。然而在图2-13(a)上,各
条纬线长度相等,说明各条纬线并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在图2-13(c)上,同一条纬线上经差相同的纬线弧长不等,从中央向两边逐渐缩小。各条经线长
度不等,中央的一条经线最短,从中央向两边逐渐增大。这表明在同一条纬线
上由于经度位置的不同,比例发生了变化,从中央向两边比例逐渐缩小,各条
经线也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但它们的变化却是从中央向两边比例逐渐增大。
地图上的经纬线长度并非都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这表明地图上具有长
度变形。长度变形的情况因投影而异。在同一投影上,长度变形不仅随地点而变,而且在同一点上还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地球仪上经纬线网格的面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球面网格面积相等。第二,在同一经度带内,纬度愈高,网格面积愈小。
然而地图上却并非完全如此。在图2-13(b、c)上,同一纬度带内,经差相同的
网格面积不等,这表明面积并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面积比例随经度的变
化而变化。
由于地图上经纬线网格面积与地球仪上的球面网格面积的特点不同,在地
图上经纬线网格面积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缩小的,这表明地图上具有面积变形。
面积变形的情况因投影而异。在同一投影上,面积变形又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在图2-13(b、c)上,只有中央经线和各纬线相交成直角,其余的经线和纬
线均不呈直角相交,而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处处都呈直角相交,这表明地图
上有角度变形。
地图投影变形是球面转化成平面的必然结果,没有变形的投影是不存在的。对某一地图投影来讲,不存在这种变形,就必然存在另一种或两种变形。但制
图时可做到:在有些投影图上没有角度或面积变形;在有些投影图上沿某一方向
无长度变形。
2.变形椭圆
地图投影变形随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变形椭圆能很好说明投影变形情况。
变形椭圆是指地球椭球体面上的一个微小圆,投影到地图平面上后变成的椭圆,特殊情况下为圆。
如下图所求,制作一个半球经纬网立体模型,并在模型的极点和同一条经
线上安置几个等大的不透明的小圆,使极点与投影平面相切。在模型的圆心处
放一盏灯,经灯光照射以后,在投影平面上就有了经纬线网格。模型上的小圆
投影到平面上以后,除了极点处的小圆没有变形外,其余的都变成了椭圆。从
实验中可明显看出,无论灯光在什么位置,半球模型与投影平面相切处的小圆
都没有变形。离切点愈远,小圆投影的变形愈大,有的方向上逐渐伸长,有的
方向上逐渐缩短。
地图投影变形的分布规律是:任何地图都有投影变形;不同区域大小的投影
其投影变形不同;地图上存在没有变形的点(或线);距没有变形的点(或线)愈远,投影变形愈大,反之亦然;地图投影反映的实地面积越大,投影变形越大,反之
越小。上述规律对地图投影具有普遍性。
可证明球面上的一个微小圆,投影到平面上之后是个椭圆。图上中,ADBC
为地面上的微小圆,展在平面上如上图所示,以经纬线为直角坐标轴X、Y;圆
醉了丽江上任一点M的坐标x=MJ,y=MK。在投影面上,A´B´;为AB的投影,C´D´;为CD的投影,M´;为M的投影。由于投影一般有角度变形,A´B´;与C´D不一定为直角相交,故A´B´、C´D´;为斜坐标轴系。令其轴为X´、Y´,则M´
的坐标为x´=M´J´,y´=´M´K。由此可
浙江同志以得出:
这个方程式代表一个以O´;为原点,以交角为θ的两个共轭直径为坐
标轴的椭圆方程式。这就证明了椭球体面上的微小圆,投影后为椭圆。
在分析地图投影时,可借助对变形椭圆和微小圆的比较,说明变形的性质
和大小。椭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可说明长度变形。很显然,长度变形随方
向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有一个极大值,即椭圆长轴方向,一个极小值,即椭圆
短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称为主方向。椭圆面积与小圆面积之比,
可说明面积变形。椭圆上两方向线的夹角和小圆上相应两方向线的夹角的比较,可说明角度变形。
3.长度比和长度变形
长度比µ;是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ds'和椭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ds之比。用公式表达为:
长度比用于表示投影过程中,某一方向上长度变化的情况。µ1,说
明投影后长度拉长,µ1,说明投影后长度缩短了;µ=1,则说明特
定方向上投影后长度没有变形。在某一点上,长度比随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因
此在研究长度比时,只是研究一些特定方向上的长度比,即最大长度比a(变形
椭圆长轴方向长度比)、最小长度比b(变形椭圆短轴方向长度比)、经线长度比
m和纬线长度比n。如果投影后经纬线呈直角相交,则经纬线长度比就是最大和最小长度比。若投影后经纬线交角为θ,则经纬线长度比m、n和最大、最小长度比a、b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由长度比可引出长度变形的概念。所谓长度变形Vµ;就是(ds'-ds)与
ds之比,即长度比与1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由此可见,长度变形是衡量长度变形程度的一个相对概念。Vµ;是一
个0,=0和0的数。
4.面积比与面积变形
面积比P就是投影面上一微小面积dF,与椭球体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dF
之比。投影面上半径为r的微分圆,投影到平面上后变成长轴为ar、短轴为br
的微分椭圆,则:
P是个变量,它因点位的不同而不同,是一个1,=1,1的数。
用面积比可以说明面积变形。所谓面积变形就是(dF´-dF)与dF之比,即面积比与1之差,以VP表示面积变形,则: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4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7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变形   投影   长度   面积   平面   经纬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