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体西用”

学术论坛
ha7
272 2015年14期
长春pm2.5
简评“中体西用”
cad二次开发罗明先胡水玉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上海名老中医诊疗所摘要:至今关于“中体西用”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褒贬不一,但几乎都侧重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这一想不应该局限在洋务运动时期。在近代社会,政府主导的3次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对“中体西用”的实践。基于此,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件事件中解读了“中体西用”,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中体西用”。
残疾人教育条例关键词:“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4-0272-02
1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出现
明确提出“中体西用”的口号则是沈毓桂在《救时策》一问中写到:“夫中学西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始于晚清洋务派为谋其自身发展,提出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为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发展理念,但他不应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告终,这种学习先进文化的思想沿袭至今仍有其价值可言。“中体西用”与“经世致用”亦有类似之处。“经世”在于世界不断变化,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变;“中体”实指以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沉淀出来的文化为主体,“西用”则指学习先进技术,在今天来看,不止西方,北方,南方,东方皆可,学习的不止技术,一切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先进科学或理念,皆可“拿来”!“中体”不失我中华民族之根本,“西用”则物尽其才,锦上添花。在万变的“经世”中以“中体”稳固其根基,顺应事物客观规律,用先进科学技术助力自身发展,这便是“中体西用”在今天的意义所在!
尽管我们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时,总把“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种只模仿西方器物而不改变自身落后制度、观念的学习模式,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成为我对狭隘的“中体西用”的诟病,虽然当时的“中体西用”理论尚处幼年期,内容也不够丰富,但正是这一思想促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唤醒了大部分当时已经麻醉中国人,鼓舞了已经睁眼看世界的开明的中国人。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封闭的农业社会开始接触西方工业文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办学校,发展公共事业和通讯业等。从洋务运动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其目标已非常明确。这都给原先封闭沉寂的中国注入了活力。这就好比原
毛霉菌本沉寂的死水,突然一条富有活力的河流注入,看似是打破了原来的沉寂,其实是给了这一摊死水以新的生命和活力。所以我们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不应该从它在洋务运动中的失败中来评价。“失败的改革比之成功的改革,也许更有助于使人们认识制约中国现代化的各种因素的复杂性。这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为后辈提供的一种特殊的遗产”“师以长技”始于林则徐,但作为运动大规模的学习西方却是从洋务运动开始,进而才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才认识到学习西方“不尽在船坚炮利”才有了“朝野仍知旧法之不足恃”“言变法者乃纷纷”。因此从这里看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中体西用”的提出,是我们民族在危急时刻寻求出路的一个命题。是我们在落后于世界,被列强船坚炮利强迫打开国门后开明人士提出的一个解决民族危机的方案。
2 戊戌变法——“中体西用”的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虽然看似摆脱了“中体西用”,但实质上却是扩大了“西用”的范围,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谢放曾指出“康、梁等人的‘体’者‘中教’(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也,‘用’者‘西艺、西政’也。”很明显他们仍在采用洋务运动时期遗留下的“中体西用”的变法思路。“用南书房、会典馆之例,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妙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为修撰,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共同讨论,皇上亲临,折衷一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这里就明确说了开制度局的具体办法。
而在下面这则材料中很清楚的表现了制度局的任务“审定全规,重立典法。何事可存,何法宜革,草定章程”。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宫里设制度局,实行变法,是改良派的政治纲领。非常明确这时候的“西用”已经扩大到制度层面。就连维新变法中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定国是诏”中说需要变法,但是变的内容和办法,都只是说要“博采西学”。戊戌办法主要倡导者也是光绪皇帝变法后面的实际决策者在奏折中写道“以俄国大彼得之心法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于是康有为写了《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两本书来发展这个主张。不难看出康有为就是要效仿日本明治维新,保存中国的政治体制,但是采用西方的政体,开国会,颁布宪法。
可惜戊戌变法只持续了百余日,究其缘由,有实力强大的顽固派的阻挠,也有维新派自身做法和态度太过激进等诸多因素。在明知光绪权力有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地在权力中心安插自己人、排挤异己,完全无视慈禧的存在。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说道:“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太过激进,未曾审时度势,就算是先进科学的政策亦不能顺利实施,反而断送了一次改革的机会。
此外,康有为上奏在华东建设新都,剪掉辫子,改穿西式服装,改元维新(参《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意味着脱离清兵入关后在北京周边设定的旗地、八旗等满人势力,转向对外开放之地上海,断发、易服、改元意味着对祖法即二百五十年来的清朝统治的全盘否定,因此唤起了满洲人的抗拒。
“中体西用”,首要以中体为本,这是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而定,西用为辅,这是中国谋求发展,壮大自身,学习先进科学的必经之路。戊戌变法“西用”过甚(在当时来看,此种说法是没什么问题的),或者说忽略了“中体”的重要性,未能以“中体”来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过度宣扬“西用”,将原本处于中间摇摆状态的人也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不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变法持续百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体西用”的发展自当主次分明,审时度势,为了最终实现中国富强、明主、文明的目标,“曲线救国”也是可取的,这尤其需要当代人与充分思考!
3 清末新政
如果说“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的“西用”更深入的话,就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深化到了“制度”。而清末新政则是戊戌变法的扩大和深化。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因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乱后,保守派首脑慈禧太后自知不变法难以杜绝国际悠悠之口,而展开的新政运动。在政治上,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决定立宪、建立责任内阁制等措施,军事上军官训练,军械、陆军、海军均有改革,深入编练新军,确立了近代军制,新政还在经济、文教、司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例如财政整顿、鼓励工业、设立学堂、废除科举、建立司法、立法机构等,而且其中有很多是“戊戌变法”未曾涉及到的内容。
“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相比,规模更大,程度更深,但为何这次新政仍未让清朝改变消亡的命运?大
厦将倾,独木难支!况且这独木不是别人,正是慈禧。改革初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6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学习   洋务运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