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思路

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思路
作者:***
电伴热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01期
佳佳人体艺术
        摘要:文章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数据,比较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对北京的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经济圈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转移
        一、京津冀产业结构对比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三个地区统的计年鉴可得2018年三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数据。总的来说,三个地区发展形势都向好,但也有一定的差异。2010年以来京津冀的GDP总体的趋向都是不断增加,且增幅较大。在这三个地区的GDP中,北京增长最迅速,只有天津市在2018年极速下降。天津市受到北京市与河北省的两面夹击的竞争,经济不断被分流,工贸优势不在。三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变动方向,天津市和河北省GDP显现逐年降落态势,而北京市显现逐年上升趋向。
剩余价值学说        (二)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比较
        通过表1可以得出,2010~~2018年间,北京、天津、河北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都不断缩小,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2018年北京市产业构成为0.40∶18.07∶90.78;天津市为0.9∶40.5∶58.6;河北省为9.31∶44.5∶46.2。对于北京市的第一产业只有0.4%,北京除了郊区还在进行一定的农耕活动外,大部分地区都是进行城市化的生产,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在2018年达90.73%;天津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在2015年开始达到三个产业中的最高水平,但第二产业占比仍较大。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比大一些,2018年占比为9.31%,第三产业在2018年占比为46.2%,开始大于其第二产业。
环氧丙烯酸酯
        相对来说,北京市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不适合发展农业和服务业。另外,作为增长极,北京市得益于一直以来优先发展的政策,其经济实力、政策优势、科技水平以及人才资本都远超其他城市,因此,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壮大相较于其他地区非常迅速。随着河北、天津对的产业进行承接,北京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天津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综合性贸易港口,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但天津市的服务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转型难,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与北京市存在利益冲突。
        河北有丰硕的自然资源,地貌平整,这些条件使得河北省适应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但由于重工业的产能过剩,农业集约化、科技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另外,虽然与北京、天津协同发展为河北省创造新的发展动力,但也存在人才流失现象,阻碍了产业结构高级化。
        根据2018年三个地区的产业构成,计算他们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得到北京和天津的相似性系数为0.917827256,说明二者产业相似性较高,可以承接北京相似的产业;北京和河北为0.833748642,相似度虽不及天津但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天津和河北为0.978424191,相似度非常高。
        (三)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贡献率
        北京的第一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除了2011~2013年,其余年份均为负值,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很小。第二产业GDP贡献率从2015年开始骤降,可以看出北京市正在积极将部分二产企业向外转移。天津第一产业发展平稳;第二产业2010~2016年稳中有降,说明天津市工业正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化行业转型。第三产业GDP贡献率上升,但是比起的同期其他一线城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河北第一产业拉动GDP的程度较大,第二产业GDP贡献率近年来在逐步逐步下降,这是由于资本和劳动力等转移到了服务业,第三产业贡献率逐渐上升,到2017年达到了72.1%的GDP贡献率。济宁机械设计研究院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
        本节基于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分析,探究北京市亟需产业转移的原因,从這一视角探讨京津冀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一)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演进
        从北京市1978~2018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北京市GDP总量逐年增长,GDP增速在19
84年达到峰值后经历波动,而后较为稳定,近几年有下滑趋势。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增加产业结构早已转变为第三产业主导,尤其在1993年以后的十年间变动十分迅速。在变动过程中,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占比大幅度下降;得益于政策的优先扶持,第三产业保持着高速发展。到2018年,第产值比重已经远高于其他产业,服务业欣欣向荣,十分丰富。
        第三产业就业也呈领先地位,近年来仍保持着较大的变动趋势。总体来看,北京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第二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强,但近年来也有所放缓。未来工业发展要考虑到如何保障就业,促进发展能够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保障就业水平。
        (二)结论
        1.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资本劳动力迅速集聚
        根据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增长论,北京市人均收入的提升使得北京市第三产业需求不断
扩大;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表明产业结构变化适应需求的变动,因此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占主导,生产要素迅速流向第三产业;最后,根据罗斯托扩散理论,第三产业迅速扩大又会产生扩散效应,使得经济进一步增长,与现实情况相符,北京市在经历1990到2000年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后,迎来了2000年以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
        2. 过度集聚引发的“大城市病”
        资本和劳动力的迅速集聚也为北京带来了“大城市病”。人口过多,道路拥挤,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和高房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需要疏解过度膨胀的人口,将人口聚集能力较大的产业有序转移出去。
        3. 产业与就业结构不一致
        总的来说,就业结构的变动有一定的时滞。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很低,可是仍有较多的就业人口,迫切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还有一定的空间去吸纳就业;第三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可以很好的吸引劳动力的就业,因此要注意内部结构的合理,促进居民的就业。
        三、产业承接转移面临的问题
        从京津冀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心——外围”结构特征明显,区域之前需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目前,优质的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不断集中到北京、天津两地,而“外围”河北,产业链条短,生产新服务跟不上,设施不完备,无法有效承接“中心”的产业。目前承接的多以重工业这些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主,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并且没有考虑河北自身优势,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因此,作为承载地的河北和天津自身发展有很大的压力。
        京津两地经济更加发达,吸引更多外来人口,人口密度更高,三个地域之间的存在不平衡。从产业结构的分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北京市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且能较大力度的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发展比较稳定。但是天津与河北以第二产业为主,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也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河北省污染排放远大于其他两地,这主要是因为河北省工业占比较大,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耗。如果不考虑当地的情况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一味的将北京的产业向津冀两地转移,将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并且长久以往,自然环境将不堪重负,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地区之间共同的努力,做好协调与对接,共同治理与改善环境。
        由于行政管理的分割,发展缺乏有效统一规划,区域间的调和合作效率较低。转出去的产业未必能够在承接地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可能会成为当地发展的阻碍。产业的变动与当地的发展利益不相符,就必然会带来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激发地区之间的争端和矛盾,阻碍区域健康和谐发展。在目前各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級的压力下,需要有力的政府机构和合理的手段去平衡。
        四、京津冀经济圈产业调整思路
        (一)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承接与转移
        产业转移一般是从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到较不发达的地区,产业转移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要推动以河北省为主的基础产业的升级,与京津产业紧密协同融合。人口的不断转移,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北京市的发展,也影响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效率。北京要疏解高消耗产业疏解,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注重平衡北京郊区发展与非首都功能疏导之间的关系,着重对于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的城区疏解落后产业、促进转型升级,而郊区可以承接核心区疏解的产业来发展当地经济。
        (二)构建交通一体化网络,形成统一市场
        建设城际铁路,加速推进京津冀城际联络线建设,建设联通市郊铁路,打造轨道交通复合走廊。在交通便利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功能,配置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协调产业结构;根据不同的优势合理分工,突出优势,弱化劣势,进行优势互补。
        (三)完善行政管束与制度
青青草网站        第一,要建立完善区域协调组织,主导协调地区的产业结构,避免三地之间各自为政和相互竞争,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和资源浪费。第二,完善各级政府绩效评价,激励产业政策的落实;第三,强化区域制度建设,平衡各利益主体平衡,消除区域协同中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刘洋,李丽娟.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16(04):7-16+25.
        [2]王少国,刘欢.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7):85-90.
        [3]于化龙,臧学英.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产业对接研究[J].理论学刊,2015(12):67-73.
        [4]王新城.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9):40-41.
        [5]唐家龙.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天津优势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03):3-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7:2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6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