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期刊探讨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和方法

专家说期刊探讨建设中国⼀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和⽅法
导读
为进⼀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与《关于深化改⾰培育世界⼀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要求,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2020年9⽉23-25⽇在长春召开。两院院⼠与科技期刊主编共聚⼀堂,探索适宜中国科技期刊⾼质量发展的理想途径。学术期刊记载着⼤量学科信息内容,既是展⽰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的平台,⼜是深化学科研究、创新科研⽅向,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催化剂。探讨科技期刊发展意义深远,今天,⼩福团特将各⼤期刊编辑论坛期间访谈内容摘编整理,分享给⼤家,以资借鉴。
⾼质量论⽂留在中国期刊上
中国科技期刊界“守⼟有责”
▷曹健林: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主编
曹健林认为,⼀份学术期刊要能吸引优秀⽂章,必须与优秀团队保持密切关系。“期刊应该和全球所有该领域⾥的领先团队保持密切联系,最好能够有⼀种信任,有⼀种友谊,这样⼈家才愿意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你这⾥发表,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要办好科技期刊必须有两个队伍,除了科学家队伍之外,也必须有⾼⽔平的编辑队伍。” 曹健林谈到,以前期刊编辑⼈员待遇⽐较差,⽆论是在研究所还是⼤学,编辑队伍始终不是主流队伍,因此编辑们收⼊、职称都不够乐观,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就进⼊⼀个恶性循环:越没有⼈才进来,期刊就越办不好。
曹健林认为,提升编辑收⼊、完善激励考评机制,是吸引优秀编辑加⼊、提升编辑队伍质量的最佳途径。⼀流科技期刊的建设离不开予以平台发展的两⼤社会基础,即⼯业基础和科研基础。“有强⼤的⼯业才有强⼤的经济,有较⾼的⼈均GDP,国家才会富裕,光富裕还不够,还应该有强⼤的科学研究。”
曹健林建议中国应增强科研基础的⽀持⼒度。他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没有达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尽管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但是中国还不是科技强国。“中国的科学技术很多领域,已经逐渐在进⼊世界第⼀⽅阵,甚⾄少数领域已经⾛进世界前列,但我个⼈觉得,中国的科技期刊还没有⾛到世界最⾼,还需要不断努⼒,让期刊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留下中国最优秀的科研论⽂。”
原⽂直通车↓
曹健林:⾼质量论⽂留在中国期刊上中国科技期刊界“守⼟有责”
服务质量分析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
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向
返校节皇后▷张⽴: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
张⽴认为,中国作为论⽂创作和期刊出版⼤国,仍然需要继续提升国际化⽔平,并需要兼顾优化内容和推⼴渠道两⽅⾯,让中国科技期刊在内容和渠道上,都达到国际⼀流科技期刊⽔准。
在内容和渠道助⼒⼀流科技期刊⽅⾯,张⽴分享了三个⽅⾯建议。⾸先,期刊编辑部需要着重提升论⽂质量和办刊质量,持之以恒做好期刊内容质量保障⼯作;其次,国内期刊要加强对外交流,打开与世界同⾏交流的渠道,让期刊迈向国际舞台;再次,重点提升平台及其对外运营能⼒,期刊的国际化需要好平台⽀撑,好平台的要件是能为业界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培训、分享成果的机会,为提升业界综合⽔平做出贡献。
张⽴认为新兴技术不仅改变着传播者的传播⽅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知识的接受模式。他说:“技术在悄悄地改变着⼈们的阅读⽅式。科技期刊应及时加强知识服务建设,积极寻新的传播⽅式,努⼒探索AI技术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张⽴提到,科技期刊还应思考在这种互联⽹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版权保护。“国家、企业、⾼校等应加强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综合运⽤区块链等新技术,让版权保护机制在数字环境下越来越健全。”
保护的重视,综合运⽤区块链等新技术,让版权保护机制在数字环境下越来越健全。”
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向。对于融合发展的把握,张⽴强调融合不⽌发⽣在产业中的上下游,还有外部的⼒量。也就是说,打破了边界之后,⾏业外的⼒量可以进⼊内容产业或学术领域,同时⾏业⾥的⼈也有机会向外迈步,和⾏业外建⽴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时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好5G、⼤数据、云计算、物联⽹、区块链、⼈⼯智能等信息技术⾰命的成果,加强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深度融合。
原⽂直通车↓
张⽴: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向
重视青年编辑成长,助⼒⼀流科技期刊建设
▷⽩⾬虹:《光:科学与应⽤》执⾏主编
⽩⾬虹表⽰,期刊编辑应该提⾼⾃⾝的综合素养,她认为⼀个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应该只有编辑能⼒,还要有记者的采编能⼒。“科学编辑需要具有科学记者的采编素养,因为编辑需要在前线采访中获取科学家最重要的成果。”
另外,⽩⾬虹认为良好的英语能⼒是国际化科学编辑的基本素养。她说:“科技期刊编辑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不应只和中国科学家交流,应该和国内外科学家进⾏交流。要真正⾛进国际科学家的圈⼦,英语是编辑们必备的技能。”
金融写作⽩⾬虹认为,给予年轻编辑发展舞台,是锻炼⼈才的有效途径。“我⾃⼰⽐较欣慰的是,我们培养的⼀些青年编辑在⾏业中很优秀,从他们⾝上能看到我们国家年轻⼈的潜能,在科技期刊界,他们后⽣可畏。”
优秀的科学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学术⽔平提升的基础,引进⼀流⼈才进⼊编辑部对于建设⼀流科技期刊⾄关重要。在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平显著提升的当下,仍存在着编辑的收⼊⽔平、⾏业待遇以及奖励回报与⾏业所贡献的社会价值不匹配的问题。
⽩⾬虹建议,⾯向科学期刊编辑,应该有资⾦专项的 “杰青 ”“优青 ”这样的项⽬,给热爱投⾝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们以学术地位和各种提升机会。“业界要认可编辑们是有⾮常⾮常⼤的付出和努⼒的,要提⾼编辑们的⾏业待遇,吸引住、留住优秀期刊编辑”“改⾰开放的四⼗年来,科研领域中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回归祖国的很多。但我们的科技期刊还不能完全吸引优秀编辑的流⼊,中国科技期刊的长⾜发展需要建⽴优秀编辑⼈才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像重视青年科学家⼀样,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也予以⾼度重视。”
原⽂直通车↓
⽩⾬虹:重视青年编辑成长助⼒⼀流科技期刊建设
技术与机制协同创新
信息与电脑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多⽅共筑科技期刊⽣态圈
▷刘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
刘冰认为,科技期刊的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期刊编辑⾃⾝具备科学传播的素养。“将科研成果⾯向⼤众,需要编辑具有多⽅⾯的素养,⽐如语⾔能⼒,⼈际交往能⼒,对品牌的推⼴能⼒等。”
刘冰介绍,中国科协为提⾼科技论⽂转化科普内容的效率,打造了 “和公众见⾯”的机制,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与了这样的⾏动。他说:“期刊尽可能地把⼀些有价值的、对公众健康有益的论⽂,⽤科普的语⾔描述出来,发布在和科普杂志上,助⼒提升公众科学知识⽔平。”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在互联⽹技术为期刊出版带来的产业机遇中,刘冰说:“互联⽹情境下,科技出版不仅是从纸上搬到⽹上的变化,另外增加了出版效率、出版效果的提升,⽐如开创了优先出版、增强出版、预出版等多种模式。尤其近些年来的数据出版、视频出版范式的创新,为出版⾏业的升级带来了更⼤的想象空间。”
基于出版⾏业在互联⽹情境下出现的新模态,刘冰认为,互联⽹的多元化给出版部门的科学传播⼯作,带来了挑战性,
基于出版⾏业在互联⽹情境下出现的新模态,刘冰认为,互联⽹的多元化给出版部门的科学传播⼯作,带来了挑战性,需要⾏业从业者积极更新⾃⼰的知识储备,能够与时俱进地跟上技术环境变化。
“科技期刊⽣态圈的建设,离不开期刊环境各个⽅⾯的⼈,如出版机构、管理者、编辑、学者、科学家等。当所有的⼒量汇聚到⼀起,才能形成⽀持中国期刊⽣态发展的⽣⽣不息的⼒量。”刘冰认为,创新出版技术、提升期刊编辑⽔平等促进期刊发展的⼿段需要有制度基础,不能脱离健全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期刊产业链全⽅位的提升需要优良的评价⽣态,刘冰说,建设⼀流科技期刊,需要综合编委的要素、编辑的要素、出版平台的要素、服务的要素、传播的要素等,国家当前在全⽅⾯优化评价⽣态的政策中加⼤了⼒度,科技部、教育部出台了破“四唯”、代表作制度等⽂件,中国科协主导了分级⽬录评价推进期刊等效应⽤建设,出版⾏业应该抓住机遇,将回流的论⽂以更好、更快的速度传播出来。
原⽂直通车↓
刘冰:技术与机制协同创新,多⽅共筑科技期刊⽣态圈
注:⽂章由⼩福团整理⾃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刊编辑及专家访谈,若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转载、投稿、咨询
版权保护声明:
本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作者本⼈,请作者和⼩福团联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5:3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6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技期刊   编辑   期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