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刘国平 褚玉静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0同度量因素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体,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族繁荣。近年来,在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和输出地相继出现民工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工荒的本质无非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框架下考察劳动力的供给行为是解释民工荒现象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劳动供给
        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16203
       
启东地震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涌向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这是我国在长期二元经济中所积累的势能在体制松动下的补偿性释放,农民工进城就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从2004年开始,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进入2004年下半年,“生物教具制作民工荒不同程度地在作为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出现,这些地区的不少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广西曾经被视为取之不尽的廉价而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务资源的输出地,2005年初开始感到了民工荒的压力。安徽是劳务输出的大省,2006年初首次出现了民工荒。本文试图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的框架下,从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框架下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1.两代农民工的划分中国劳动部
        第一代农民工,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从农业和农村中流出,成为婴儿死亡民工潮的主体。第二代农民工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他们构成了民工荒的主体。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特点,导致他们的追求目标、偏好不同。从心态和文化习俗来看,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中的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真正立足,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晋卿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4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58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民工   劳动力   农村   城市   地区   就业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