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与理论预设

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与理论预设
杨少涵
【摘 要】性本非恶,荀子却说"人之性恶",性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荀子性恶论逻辑上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历来没有善解.其实,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非恶,其结合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果.性恶的根源就在五者的必然关系中.这是理解和破解荀子性恶论之逻辑难题的钥匙.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2
少年同性恋网站【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逻辑难题;理论预设
【作 者】杨少涵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杨丽娟近况B221
名门秀女治中国古典哲学者多认为,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各有其难题。如罗根泽认为,孟、荀都在寻人性善恶的根据,而他们所到的根据“同样有漏洞:孟子的根据,可以证明性有善,不足以证明性无恶;荀子的根据,可以证明性有恶,不足以证明性无善”[1](P383)。孟子的难题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荀子的难题在于说清善的根源。其实,这两个难题对于孟、荀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题,因为孟子说得很明白,恶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在利欲的熏染;荀子说得也很清楚,善源于圣人先师的化性起伪。
孟、荀有其更根本的难题。孟子性善论的难题不是恶而是善的根源问题。孟子借天为说,认为良心是“天之所与我者”,善的根源在于天。然而天是如何赋予人以道德良心的呢?孟子没有回答,可能也回答不了。[2](P179)同样,荀子性恶论的难题也不是善而是恶的根源问题。荀子以情欲论性,人之性生而好利、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声之好等情欲,“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以下引用《荀子》仅注出篇名)然而耳目之欲、声之好等感性情欲只是天然的事实,本来并不
是恶的,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怎么就产生恶了呢?也就是说,性本非恶,而荀子却说“人之性恶”,那么恶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荀子没有给以明确的交待,历来也无善解。这个问题就成了荀子性恶论的一个逻辑难题,孤悬在那里。
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如果不破解,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对性恶的根源会作出一种神秘主义解释。[3]性本非恶,那么导致性恶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呢?不得而知。这就把性恶的根源归于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因素。但这种解释显然有违于荀子哲学全无“神秘气味”[4](P309)的理论特。其次,它会引发荀子到底是不是性恶论者的争论。《荀子》三十二篇只有《性恶》一篇明言“人之性恶”,其他篇皆无“性恶”一词,好像都不主张性恶。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怀疑《性恶》篇到底是不是荀子所作,荀子到底是不是性恶论者[5]。前两年,周炽成与张峰屹的那场辩论,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①这场辩论的相关文献,后来以附录形式收于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最后,它还会带来一种甚无谓的结论,即宣称荀子与孟子一样,是一个性善论者。若性本恶,善是伪,“然使之能伪者,何故欤?”[6](P1638)化性起伪、改恶为善最终将成为不可能之事[7]。所以性本非恶,而且性中亦应该含有善端,才可能化性为善。如此则荀子之说“于性善之说不惟不相悖,而且若相发明”[8](P31),荀子与孟子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都是性善论论者。姜忠奎甚至还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荀子性善证》,说“荀子的性为纯善”[9](P35)。果真如此,两千余年的孟、荀之争岂不只是一场梦?
以上这些歧解和争论都是由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引起的。要消除这些歧解和争论,最好的办法当然还是要把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破解了。
争吵教学设计要破解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首先要厘清荀子所说的性指的什么。劳思光说:“荀子论‘性’,即纯取事实义”[10](P279),性是一种天然的事实。这种判断是符合荀子本义的,也广为学界认可,无须再辩。需要指出的是,在荀子那里作为天然事实之性有三种情况:一是血气之性,二是知能材性,三是感性情欲。
血气之性是人作为生命存在所必备的自然质地。《王制》篇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的“气”和“生”就是血气之性。气完全是物质性元素,水火都是气。“草木有生”的“生”是“血”的意思,血代表的是有机生命,不是现在所说血管里流淌的血,血管里流淌的血仍然是气。血即生,只不过血是对动物而言的,生是对草木来说的。血气之性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的最低级最基本的性质。血气之性是会变化的,“血气筋力则有衰”,“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修身》)。血气之性虽然是可变的,但人人必具血气之性却是绝对普遍的天然事实。寒韩
知能材性是从人的感知机能方面来说的人之本性。《荣辱》篇所提到的“材性知能”、“知能材性”、“知虑材性”都是这种性,这是人人共具的一种感知本能。由“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一句话可知,血气之性是人之同于草木等生物之性,而知能材性是人之高于植物而同于动物之性,是人作为一种动物所具有的自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荀子这里从“知”来说的性还有一种“心知之性”,即“凡以知,人之性也”(《解蔽》)之性。[11]但荀子对“心知之性”重在其“知”之能力一面,不太注重其为“性”的一面。
作为天然事实之性的第三种情况是感性情欲,荀子亦称之为“情性”或“性情”。在荀子那里,性与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性之好、恶、喜、怒、乐谓之情”,“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正名》)。天然而有、不假人为的东西就是性,荀子有
刘本仁时称之为“天性”(《儒效》、《正论》)。性是天性,情自然也就是“天情”:“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天论》)。由于情与性的同一关系,荀子经常将性、情连称作“情性”或“性情”,比如:“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
非十二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性与情是可以互换的。一般来说,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形态,自然也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考察分析,但荀子特别关注的只是情的一个方面,这就是欲。荀子“以人之情为欲”:“人之情,欲是已”(《正论》),“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不免也”(《正名》)。情与欲也是同一的。情欲是一种感应能力,其特性是对所感应到的对象一定要去追求。欲求有得有失,从而引起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总之,性、情、欲三位一体,名异实同,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12](P234)[13](P234)如果说性是一般而言的人之自然而天然的本性,情就是性表现出来的质地,而欲则是性情发动的“原动力”[14](P79)。
血气之性是人之同于植物之性,是一种天然的事实,知能材性是人之同于动物之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这两者是无所谓善恶的。问题在于感性情欲之性到底是不是恶的呢?一般认为荀子性恶论就是从感性情欲来说的。性、情、欲三者虽然同质却毕竟异名,于是感性情欲之恶也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性恶说”。但性有三种情况,如果是指血气之性和知能材性,则性只是天然事实和自然能力,显然这种意义的性本非恶。如冯振早就认识到:“荀子之所谓恶者,非性也;而所谓性者,亦未尝恶也。”[15](P77)于是
就有人提出“情恶说”,认为荀子性恶论之性不是指血气之性和知能材性,而是以情论性,情恶故性恶。如姜忠奎就说荀子“所谓性恶者即情恶”[9](P35),他甚至把《性恶》篇中出现的“性恶”之“性”都换成“情”,“性恶”就成了“情恶”。然而情只是喜怒哀乐等自然表现,根本无所谓善恶的。“情恶”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人提出“欲恶说”,认为荀子的理论不是性恶也不是情恶而是欲恶。杨大膺即倡此说:“荀子的性恶论是建筑在‘欲论’上的”,“欲是一种生命力,性之为恶是由于欲的鼓动”[16](P18-19)。但欲既然只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力,目好、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都只是一种自然的欲求能力,哪里有什么恶呢?可见,无论是性还是情和欲,都是人之为人的天然事实和自然能力,无所谓善恶。性恶说、情恶说和欲恶说都不能成立。
性恶说、情恶说和欲恶说之所以都不能成立,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些说法都是从性、情、欲本身来说的,但性、情、欲本身只是一种天然事实和自然能力,并无所谓善恶。于是,一些学者就进一步指出,荀子所说的恶并非就性、情、欲本身来说的,而是就其过度泛滥、不受节制而言的。换言之,性、情、欲本身非恶,但感性情欲过度泛滥、不受节制就是恶的了。[17][18]这种说法也能够获得很多文本上的支持,比如荀子说“纵性情”、“顺情性”云云,都是这个意思。但问题是,按照这种理解,恶不是从性、情、欲本身来说,而是
在性、情、欲发展到过度、无节制以后才产生的,“那么,从自然之性导致性恶,也就是从本能过渡到纵欲,影响这一过程的不再是性,必另有其他的因素,这其他的因素是什么?”[19](P220)这其他因素与性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又是如何导致了性之恶的呢?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2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3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性恶   难题   性恶论   情欲   逻辑   材性   根源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