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

论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

摘要
第三人成代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它比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发展更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流变性。上古时期主要有“之、其、彼、厥”用作第三身代词,中古继承了“其”的用法,并创造了新的第三身代词“渠、伊、他”,近代汉语“他”的用法则成为主流,现代汉语第三身代词的用法得以成熟,并且产生了具有区别意义的代词“他、她、它”。第三人称代词的这一流变过程突显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汉语强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关键字:汉语;第三人称;发展

人称代词具有替代、指示作用,它可以避免语言的过于重复、累赘,使语言表达趋于简洁
流畅。可以说,人称代词的出现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人称代词是人称代词发展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更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流变性。对于语言的“扬弃”,第三人称代词一路继承、发展,其用法也在争议中逐渐完善、成熟。
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认为,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成立的不自然就在于其用法最初多半都是从别的语法成分变来的。于是对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就变得复杂,但却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第三人称代词的分期研究,探讨其发展过程,从而深刻认识汉语的能动性与创新性。
数据流图一、上古时期的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时期所谓的第三人称代词,就是用指示代词代指。吕叔湘先生说过:“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身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也就是说,上古的“之”、“其”、“厥”、“彼”原是远指代词。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它们的指示性逐渐有了称代作用,渐渐被人们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厥”主要做定语,少数做主语,“之”做宾语,“其”做定语或主谓词组成的主语,而“彼”做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如: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诗·大雅·生民》)
厥作裸将,常服黼冔。(《诗·大雅·文王》)       
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举难》)出租车计价器设计
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诗·大雅·皇矣》)
超声波振子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上述例句中,中“厥初”是指示代词“当初”的意思,而中的“厥”已有了称代的作用,作主语,称代“他们”。“之”在上古早期是远指代词,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如例中的“之”表示远指“那个”。而随着语言的流变,“之”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了称代的功能。如例的“之”代“齐军”,它的指示性明显削弱。“其”在最初也是远指代词,如“其”做定语,指代“那、那个”。而例的“其”为动词的宾语,具有称代作用,代指“孟子”。
“彼”在上古有指示性和称代性的作用,两者的用法不分上下,指示性主要体现在《诗经》中,而称代性主要见于《庄子》、《孟子》、《公羊传》等古籍中。如: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诗·小雅·采芑》)
棕树蛇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庄子·逍遥游》)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上》)
鲁子曰:“我贰者,非彼然,我然也。”(《公羊传》)
“彼”表指示“那个”;例的“彼”具有称代作用,代指“大鹏鸟”。例中的“彼”与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相对,明显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来用,代指“他们”,指示作用大大削弱。
指示代词具有了称代作用后,指示性逐渐减弱,当指示性消失后便可独立地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之”的称代作用没有指示作用强,不能做句子的主语,致使它的第三人称的代词作用逐渐消失。“厥”第三人称的称代作用与“其”几乎无差别,但没有“其”有发展潜力,因而逐渐被淘汰,而以“其”取代。然而,指示性的消失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忍会与称代作用共存。具有第三人称代词作用的“其”、“彼”的指示性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称代性的基础上仍隐含指示作用,如例中的“其”、“彼”均有指示作用。所以上古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才处于基础阶段,远不成熟,需要继续发展、完善。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二、中古时期的第三人称代词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仅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已不能适应语言的交流。于是,上古汉语“其”的用法扩大了,并被广泛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新的第三人称代词,丰富了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与用法。
(一)其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这一时期广泛用作“主语”、“宾语”。南北朝以后的作品中几乎都
有“其”的第三人称的用法,使得“其”正式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如:
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劭传》)
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三国志·魏书》)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二)渠、伊
“渠”最初也有指示作用。它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中的“渠”作“他”来理解,代指文中的“女婿”。到了唐朝,“渠”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已很常见。如:
渠未相撩拨,娇从何处来?( 张鷟《游仙窟》)
渠是手,名在飞骑籍。(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渠笑我在前,我笑渠在前。(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三六)
上述例句中的“渠”均是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他”,此后“渠”就专门用作人称代词了,并且在现代汉语的广州话、客家话中仍作第三人称代词用。麦双尾蚜
“伊””作为代词,在先秦时是作为指示代词来用的。如《诗经》中的“伊人”,指“那个人”。后来到了中古,指示性逐渐削弱,而称代性渐渐转强。魏晋以后,“伊”的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唐宋以后,弥补了“其”与“之”在句法结构上的不足,通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如:
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世说新语·汰侈》)
吾见张时,伊已六十。(《南史·陈庆之传》)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唐 韦庄《谒金门》词)
这三个例句“伊”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中作主语,例中作动词宾语,例中作介词宾语。
(三)己、子
上古汉语“己”本是个反身代词,代表“自己”。如《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之”的“己”,即解释为“自己”。到了六朝才用作了第三人称代词。如:
颇有妒己者,于坐问张。(《世说新语·言语》)
这里的“己”代文中的“张天锡”。
汉末魏晋时期,“子”有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所指称的多是卑贱者,这与先秦时表敬称的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不同。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4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27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代词   第三人称   作用   指示   用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