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栅栏组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应用技术学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它在什么时候出现在汉族人的生活当中的呢?
对了,就是我们最近在学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名为胡床方凳的坐具,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带入到我们汉族人的生活中的。改变了之前汉族人席地而坐的惯。而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习惯的各种变化,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各民族的交融。
今天老师就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带领大家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起来感受当时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及给胡汉人民还来的影响。
 
老师用了三个词把这一节课的主题串了起来:民族大交融的出现、实现、展现。分别涉及到第一个事件:淝水之战。第二个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个,民族的大交融,展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请大家看导读提纲,结合导读提纲,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观看图片。
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并到关键信息。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
一、民族交融的出现
前面我们学过了北方各族的内迁,从东汉、魏、晋时期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在与中原汉族长期杂居的过程中,出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
西晋统治者对没有顺应民族交融的潮流,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暴政,导致灭亡。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陷入十六国分裂混战的局面,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之后,十六国当中的前秦政权发展起来,统一北方。为统一南北,前秦王苻坚为统一南北,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
1)播放《淝水之战》视频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边看视频边结合教材出战争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结果及影响。
(2)动脑筋: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
(3)病毒抗体 讲述:战争使各族人民不断迁徙,从另一个侧面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所以民族交融一直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主流,因此在分裂一段时间后,这种交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另一种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改革!
学生了解:北方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苻坚。他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1)时间:公元383年。
地点:淝水。
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从前秦方面看:
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了解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了解记忆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bim技术分析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骄兵必败”道理。
二、民族交融的实现
1.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统一后的北魏面临什么问题呢?
出示材料: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球物理学会过渡:在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面对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孝文帝是怎么做的?是像苻坚一样一意孤行,不听劝告,任由民族矛盾不断激化,还是?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首先第一件事情是迁都。
(1)迁都洛阳
出示材料1   
    平城,今山西大同,地位偏北,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常年发生自然灾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
材料2   
    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地区,洛阳汉文化浓厚,物产富足,其地理条件优越,四季分明。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农耕经济基础较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
动脑筋: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落后的游牧民族对先进的汉族文化的向往,正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2)推行措施
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
①阅读史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哪些措施?
材料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鲜卑族姓氏变革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丘穆棱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贺楼
材料四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②缩句游戏:
缩句要求:
1、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
2、而且中间有个“汉”字
(3)出示材料: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阅读材料,讨论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讨论问题,得出:社会矛盾激化
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学生根据要求,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
说汉语、穿汉服、
改汉姓、结汉亲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让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讨论认识到迁都洛阳的重要目的。
培养学生的表演艺术的能力;理解孝文帝迁都的阻力及孝文帝的聪明才智。
培养学生从史料、图片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为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从史料获得历史信息能力,进一步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改革的内容。
三、民族交融的展现
七嘴八舌:
经过孝文帝的改革,胡人与汉人的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举些例子说明吗?
展示教材第89页知识拓展“北魏时的洛阳”和北魏陶瓷、胡床等图片,提出问题: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人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
政治制度:
十六国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经由这场内乱,内迁各族在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进一步接受了汉族成熟的封建制度,有的由家长奴役制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十六国
材料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以往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彼此互相学习融合的过程,最终实现和谐、稳定,所以之后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所带来的和谐稳定是有很大关系的。
生产技术方面: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饮食方面:“胡人汉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来以畜产品为主,到了魏晋以后,农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
服装方面:“胡人汉服”“汉人胡服”。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zh )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当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④《龙门二十品》北魏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品,直到今天,还深受书法爱好都的喜爱。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了非凡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
培养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了解民族融合的表现。
课堂总结
为了更好的体现民族大交融的进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时间轴:西晋至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是国家的分裂时期,各民族不断迁徙,所以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民族交融的趋势出现并不断增强,而这种民族交融在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之下进入高潮,促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直接促成了之后统一的隋唐各民族和同为一家。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发展中,民族交融是一个主流,这个主流从北魏到隋唐,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这种主流实际上保证了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而这种稳定、和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富强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今天56个民族和同为一家。正像一首歌里面唱到的:56族兄弟妹是一家,56与时尚同居下载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就让我们在这首歌中,结束今天的这节新课。
归纳、梳理、提升
一、出现——淝水之战
[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5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2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族   学生   历史   交融   改革   鲜卑   发展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