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教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法分析
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wol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rbd505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问题探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过渡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后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office97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国史大纲
1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设问:“为什么要迁都?”
史料研读:
《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2)推行政策。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
汉姓
鲜卑族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三 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为后宫妃子,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政策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姓氏: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单记忆: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想一想,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问题探究:如何评价孝文帝?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谢之光
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总结,同时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360amigo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学生阅读P88,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等)
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时间
2.经过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2.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5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12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族   鲜卑   交融   历史   发展   改革   北方地区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